母亲和妻子同时掉河里,你先救谁?在古代没人敢提这样问题,如果敢,答案只有唯一!
点击"天祥宝光园"关注我们
文/赵尊众
出处:养正教学
经常在网上看到一个博弈命题:“母亲和妻子同时掉河里,你先救谁?”这个问题不知谁提出的,也被人戏称为“混账问题”,好像在挑拨婆媳关系。
如果被人问及到,在现代来说是不好回答,因为你说先救了谁,都会得罪另一方。
比如说:你说你要先救母亲,那妻子会觉得你不爱她,宁愿救妈妈不救自己,自己竟然这么不值钱,顿生爱情悲凉感;你若说先救妻子,妈妈又不乐意,觉得你太不孝顺了,有了老婆忘了娘,白把你养大了。
有的人就说:我两个一起救。算是谁也不得罪。也有的说先救离自己近的。以此搪塞过关。
从这个问题以及模棱两可的答案其实折射出现代人道德观的下滑和伦理道德的缺失。为什么这样说?
古代没人敢提出这样问题
如果是在古代,这个问题不算问题,甚至你都不好意思出这样的题。你一出这样的问题只能证明你道德有问题,或者被人认为脑子有问题。不信我们来解读下。
《孝经》开宗明义第一章,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论语》中言:“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
又有俗语云:总之父母比天大,杀身难报父母恩。
所以孝是排在第一位的。
其次,我们从古代礼俗来看:长者先,幼者后。
凡有好吃的,好用的,等等利益、好处必先紧着长辈,这个次第是大家公认标准。如果准备的好吃的不够,小辈自然就没有了,这是古代人都认同接受的,没有说先紧着小辈吃的,不像现在顺序全颠倒了。
再来说古代的孝道是上升到法律层面的,象《大清律》都有明文规定,不孝是属于犯法的,根据情况最高刑罚是可以直接处斩的。
《大清律》其中条例:
1、子孙告祖父母、父母及妻、妾告夫之祖父母、父母者,杖一百流三年诬告者绞。
2.子孙威逼祖爹祖娘并爹娘及妻妾威逼夫之祖爹祖娘并爹娘致死者斩,杀者凌迟。
(摘自《圣谕广训集解与研究》167页)
虽然掉河里不属威逼,但若母亲掉河里不去先施救而致死,即便不斩,恐怕也难逃其咎。
通过以上分析,母亲和妻子掉河里先救谁?这样的问题古人是断不会提出的。如果有这样的问题,答案也只有一个:
先救母亲。
无论从孝道、礼的次第、以及上升到当时法律层面,作为母亲的儿子,妻子的丈夫都必须这样做。
如果能当场救下两人,那肯定两人一起救,如果只能救一人时,必须先救母亲。这是天经地义的,在现代来说,也不会被人说的,如果救了妻子而不管母亲,那一定会受到道德舆论的谴责。
当然古代母亲大多是深明大义的,做母亲的可能宁愿自己死,也会保全媳妇,绝不会自己抢着活不顾媳妇死。
古代媳妇也会支持丈夫先救婆婆。如果自己被救上岸了,婆婆身亡了,就是吐沫星子都能把他们家给淹死。而且即便活下来也可能会受到法律制裁。
所以作为妻子绝不会跟婆婆抢着活命,她心里清楚老人第一,自己是第二。这是做妻子应有的自知之明。
反过来我们再想想今天面对这个问题的提出,回答,作为男人抉择的尴尬。一家两个重要女人争活命的情境,其实都折射出我们心灵道德的沦陷。
表面是活命的命题,其实在中国现实家庭中,不少家庭都在上演一场场尴尬的婆媳争斗大戏。虽然大多是鸡毛蒜皮而已,但其实都在争位置,争爱。
母亲争儿子对自己的爱,媳妇争丈夫对自己的爱,而丈夫处理不好往往会两面受气,左右为难。家庭矛盾也往往层出不穷。
无论是母亲或者媳妇,还有做儿子的都需扪心自问和反省!
作为母亲应守住母亲的道,不去干预儿子家庭事务,不以长辈自居;
作为媳妇应守住为媳之道,尊敬长辈,容忍长辈过失,尽量不与婆婆顶撞,这是最基本的原则;
作为丈夫既要尽到孝道,又不能因为孝道而缺失了对妻子以及妻子家人的关爱,需要对双方亲人一碗水端平,对于母亲和媳妇之间的指责和矛盾需要在自己这里化解,而不能去传话,加剧两者矛盾。
如果婆媳之间、儿子与母亲、媳妇之间都能和谐相处,即便掉进水深火热之中,相信一家人都能共渡难关,抵达幸福彼岸!行胜于言,无须假设。
能遇到传统文化都是有福德之人
一起学习圣贤经典
古人云:孝悌传家,乃能长久
学习落实仁、义、礼、智、信
温和、善良、恭恭、节俭、忍让
孩子健康快乐,家庭幸福吉祥!
学习传统文化迫在眉睫
让我们一起拒绝冷漠
积福德,树榜样,用心感动生命!
用爱传承经典!
▲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免费恭请《孝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附录:让你身心越来越健康的念佛窍诀!
如果你业障太重,妄想心太多,那就用印祖提倡的十念记数,可以非常有效地对治妄想。
印祖的十念记数法,就是念佛的时候,从一数到十,再从一数到十。而不能二十、三十、一百、一千,这样念不行的,太累了,不容易入静。
印祖给我们介绍的念佛方法,既可以摄心,又很轻松不会太累,你只要全神贯注去计数,从一数到十、从一数到十,这样你只要一打妄想,计数肯定就记错了、乱掉了。
如果乱掉了就不要再记下去了。自己都搞不清楚念到哪里了,还要往下记数,那就闹笑话了,我想天下应该没有这么糊涂的人吧!乱掉了你就重新来,再从一数到十。
有些人可能连数了十回八回都乱掉了,那没办法,你只有重新来。你不能糊里糊涂地念,那不行,肯定要重新来。就是念了十次百次,如果都没念成功,你还得重新来。我想天下应该没有妄想这么多的人吧!
有些人从一到十这样记也很吃力,更轻松的一种方法就是从一到五,从五到十,分开来记,分两次。这样就更容易一点。
十念记数还可以分三次,就是三三四。先念三句,接着三句,最后四句,心里清清楚楚,念完最后四句的时候,你清清楚楚已经念了四句了,就这样三三四,三三四,一直这样念就行。
三三四念佛非常简单,一般最好是念六个字,念四个字也可以,但是不要一天到晚就四个字,最好都念六个字,或者念佛快完的时候念四个字,印祖讲这也是可以的。
这里示范一下三三四,比如说以四个字四字佛号来说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最后是四句。就这样三三四,没有什么特别难、特别高深的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印祖给我们介绍的计数念佛从一数到十,或者更简单的两种——从一数到五、从五数到十,或者三三四的念佛,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
从一数到十,或者三三四,记得清清楚楚的,这样想打妄想也打不起来,念佛的时候心里会非常清净。为什么许多人身体不好,甚至睡觉都睡不好,经常做乱糟糟的梦,睡眠质量很差?就是因为妄想太多。
念佛不用说将来往生的利益,这一世对你的身心方面也都有极大的利益。通过印祖告诉我们从一数到十,或者三三四念佛,妄想就没地方落脚了,想产生也产生不了。
先从五分钟开始,不要太长了,刚开始时次数多一点,时间短一点,从一数到十,这样念下去,如果妄想在五分钟内几乎起不来,念完你就感觉心里就会特别清净,精神更好。
印祖在《文钞》中说,计数念法是可以养神的,越念精神会越健旺,身体会越来越好,睡眠也越来越好,身体乃至心里的疾病通过这样念佛,再加上还有佛力的加持,使我们业障消除,福慧增上,有这样不可思议的力量。
现在这个时代,亚健康、睡眠不好、神经衰弱的人比比皆是,但你只要老老实实用印祖的这个计数念法,念不了多少天肯定就会有体会,对自己有很大的利益,乃至刚才说的那些症状都会有所改善。
印祖在《文钞》中讲,平时在动的时候可以拿着念珠,打坐的时候拿着念珠就不合适了,因为手指头掐念珠的时候,手跟心是相连的,手指头动时心也会动,这样打坐心就静不下来。
但是从一数到十计数念佛不用念珠去计数,手也不用动,心里头记就行了,这样不会以身扰心,不用这么累,心容易静下来,精神也会越来越健旺,因为你这样专心念的时候就不会打妄想。
我们许多人身体不好,就是因为被自己内耗了,妄想打多了。妄想太多了自然身体不好。不要小看妄想,这些妄想、精神散乱对我们身体影响最大,心理可以影响生理,生理同时又会反作用影响心理,生理和心理是互相关联的。
中医医学上这样讲,西医也这样讲,乃至于佛教《俱舍论》这些小乘的经典中也是这样讲的,身心会互相影响。我们现在就通过心上念佛的净土修法,影响你的身体。
念佛人最大的忌讳竟是它!
系心一佛,系是系念,我们讲挂念,心里头要常常挂念佛,不要挂念人。
再亲的人都不能挂念,再喜欢、再爱的人不可以。
为什么?
这叫情执,有这个挂念,就去不了极乐世界。
有的念佛念得功夫很好,最后不能往生,什么原因? 情执没放下。
临命终时他不想佛,他挂念那个人,他还没看见那人,这是念佛人最大的忌讳。
挂念有什么用?
一口气不来,各人到各人的地方去,不会再见面,这个道理一定要想通。
你所亲爱的人,要劝他念佛,心里要想佛,别想人,将来到极乐世界不就永远在一起了吗?
到极乐世界,人皆无量寿,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人在晚年,愈是到晚年情执愈重,对儿子情执淡了,对孙子情执很重,儿子放下了,孙子放不下,真有。
所以要真放下,我们要真的是一心一意,我们都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会合。
此地志同道合,将来到极乐世界,我们在一起依然是一个和合僧团,这就对了。
所以把我们世间所有一切关系,统统变成极乐世界的同修、同伴,要有这个念头。
我们亲密的朋友,问他喜不喜欢你 ?
喜欢你,将来一起到极乐世界我们就常常在一起。
不到极乐世界就很痛苦,这个痛苦是生生世世没完没了。
往生到极乐世界,十法界里面事情全解决了,全都没有了。
心灵的“修缮”
文/胡茂全
我独自在外打拼,经历不少坎坷,心高气傲的我,看到周围许多人有房有车,事业有成,于是便走马灯似地变换工作,寻找发财的机会。
谁知事与愿违,到头来仍一事无成,爱情也布满伤痕,自己又患上严重的忧郁症。
我仍觉得是工作不称心,环境不如意造成的,总认为机遇太少了,抱怨生活对自己太刻薄了。
春节前,母亲连打几个电话催促我回家过年,我带着一身的疲惫和失意,决定回家看望二老。
正月十五当天,母亲说带我去寺里烧香拜佛,求菩萨保佑。
我不信佛,用泥土烧制的菩萨怎能庇佑世人? 简直荒唐可笑。但拗不过母亲的一番心意,只得随行。
满山的翠竹青松郁郁蕴葱,山石溪涧下流水潺潺,不时传来鸟儿的啼鸣声,虽是冬季,却蕴藏着勃勃生机。
唯独的一条山道旁,竖着一块小木牌“寺庙修缮,香客进山,请自带两块砖头上山”。
我看了暗自好笑,上山后肯定要求捐钱捐物,真会巧立名目,借菩萨要钱啊。
我摇摇头,决定空手上山,到时候捐几百块钱算了。母亲弯腰拾起四块砖头,执意带上山,砖头被母亲捧在怀里,仿佛抱着襁褓中的我,眼里充满虔诚和慈爱。我赶忙上前,把四块砖头全都接下来,一步一步气喘吁吁顺着石阶登到山顶。
寺宇略显陈旧,正殿供着大小六尊菩萨,寺里只有几个和尚,都慈眉善目一脸和气,我随母亲跪拜烧香许愿求签之后,已近中午。我和母亲准备下山,老和尚双手合一念道:“阿弥陀佛,两位请稍等。”
想必是和尚提醒我忘了捐钱,我掏出两百块钱,正四处寻找功德箱,老和尚一见,慌忙摆手说:“不用,不用,山中有山泉,菜地里有蔬菜,民政局有专拔的粮食,我们的生活膳食已经足够,不用破费。现在到吃中饭时间,我只是想留你们简单用些斋饭。”
后院的厨房是用砖头和石棉瓦搭的一个简易棚子,桌上的菜肴称不上丰盛,却也精致可人,散发出自然的清香,诱人食欲。
一盘清炒菠菜、一碗红烧豆腐、一盘黑木耳炒青椒、一碗干笋焖酸黄瓜,一钵紫菜汤,饭是糙米饭,茶是野山茶。
奇怪的是,对于无肉不欢的我来说,这顿素宴竟然吃的非常尽兴,胃口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