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著于种子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那是妄念
如来藏光明的本体是实在的、实有的,远离了所有的因果关系,不是有为法,所以不会生出果法。每个众生心的本性都是如来藏,它是永远存在的,不需要重新诞生,是永恒的,所以它不可能有果。
体实果不生,执种果非有,
智慧出生时,有为非法界。
“体实果不生”:任何一个东西,如果它的本体是实有的,就不会生果。任何有因有果的东西,都不是实有,而是虚幻的。这是中观里面讲过的。
“执种果非有”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
第一种理解:“执种”也即执著、妄念、世俗谛的种子。“果非有”,在世俗谛之中,没有真正的果。世俗谛的因,当然有世俗谛的果,但世俗谛的因,不会有真实的果,假如执著于种子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那就是妄念。
第二种理解:因为如来藏是永恒的,远离一切因果关系,所以世俗谛当中的任何一个种子,都不会产生如来藏的果。
“智慧出生时,有为非法界。”当证悟空性的智慧诞生时,虽然现证了法界,但法界不是有为法。因为在证悟空性的智慧没有诞生,没有看到法界的时候,法界也是存在的,所以它不是有为法。凡是有为法都是非法界。
藏文版对此的解释是:所有的因都会产生相同的果,这叫做等流果。没有种子,就不可能有任何果实。证悟的时候,心的本性光明就出现了,在智慧产生的时候,它的因就是佛性。佛性也即佛种,佛的种子。佛性与成佛之间,有一个表面的因果关系。
法界本无处,究竟方可证,
清净恒光洁,日月皆莹净。
法界本来没有依处,远离一切戏论与执著,不但凡夫证悟不了,八地菩萨乃至十地菩萨也都无法彻底证悟。唯有达到究竟果位的佛陀,才能够通达。佛陀所证悟的,是犹如日月一般清净、永恒、光洁、无碍、寂静、晶莹、纯净的境界。
法界无垢染,如龙夜雨尘,
况似罗睺面,光明恒灿然。
这是修行阶段清净污垢的比喻:法界原本无有垢染,只是被烦恼的云雨与黑影挡住了而已,犹如龙、夜、雨、尘与罗睺面等等的障碍遮住了日月的光明,一旦将这些清除一空,日月灿烂光辉的面目就会显露出来。
此偈颂当中,包含了五种比喻:龙、夜、雨、尘和罗睺面,分别比喻五盖。虽然汉文版中没有明确地对应,但藏文版中却清楚地说明了。
五盖是欲界众生特有的,色界和无色界众生没有。
五盖中的第一个是贪盖,也即对物质、名利等等的贪欲;第二个是嗔恚盖,也即嗔恨心;第三个是昏沉睡眠盖,欲界天人没有,只是下界的人类等众生所有的;第四个是疑盖,也即对四圣谛等正法不能断除的怀疑;第五个是掉悔盖, 也即后悔心,这也会影响禅定。
龙也即天龙八部里面的龙,在佛经里面,龙有些时候可以变化为云或雨,云彩就可以覆盖日月。藏文版中的用词是云,汉文版中翻译为龙。
夜,也即夜色,黑暗的夜色可以笼罩夜空,让我们见不到日月。雨与尘所起的作用也是一样的。
罗睺本来是古代一种动物的名字,但古人习惯于用罗睺来比喻地球与月球的影子。罗睺面也即日食与月食,《时轮金刚》里面也是这样称呼的。虽然佛给人们讲日食与月食的时候,用了这样的名词,但这并不表明佛陀不知道日食与月食的原理,在佛陀所讲的《时轮金刚》里面,将日食与月食的时间算得非常精准。
譬如火浣布,处火能离染,
垢去布犹存,光明转莹净。
就像火浣布放在火里就能清除污垢,污垢去除了,而火浣布却完好无损一样,尽管证悟空性的智慧能把本性光明上面的污垢全部断除,但清净无瑕的本有光明本身,却纤毫无损、永远存在。
(火浣布是用一种特殊的耐高温的石棉织成的布。清洗火浣布的衣服,不是用水来洗,而是扔到火里燃烧,这样衣服上的污垢就能被火烧掉,但衣服却不会被烧坏。)
贪爱令心染,虚妄有轮回,
亦如火浣布,真空妄非有。
本来心的本性是光明、清净的,但“贪爱”所代表的贪嗔痴等所有烦恼,会使心受到染污。在虚妄的时空基础之上,凡夫的妄念可以制造出轮回。从凡夫的角度来说,六道轮回、因果报应都是存在的。世间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动摇它的基础。但就像用火可以清洗火浣布一样,通过修行的智慧之火,可以清净一切妄念,显露出纯净无垢的心的本性。此时的真空境界没有一丝一毫妄念执著的领地,所有的妄念都不再存在,像秋天湛蓝的天空一样,不掺杂任何杂质。
此处的“真空”,是指脱离了凡夫有关空和不空的概念,真正地进入佛的智慧当中,空与不空、光明与黑暗等所有相对的有为法都不存在。用人类的语言来表达,只能说它不存在,但这不是简单的否定、再否定,而是把所有对立的概念或相对的二元概念,都归纳为非真空或造作的空性,之后剩下的境界。
本来“空”是无一物的境界,但也有真假之分。通过《中论》或人无我、法无我等中观逻辑来推理、抉择出的“空”,实际上还不是真空,因为在我们心里建立起来的“空”和“不空”、“清净”和“不清净”、“光明”和“不光明”等所有对立的概念,都是相对的。因为有了“空”,才有了“不空”。因为存在“不空”、“实体”,才存在“空”和“虚幻”。如果没有“不空”和“实体”,“空”和“虚幻”也不存在,所以,从深层次的角度来说,“空”和“不空”都不存在。
但在初步了解或初步修行的时候,我们首先只能破“不空”和“实有”,暂时把“空”、“虚幻”之类的概念保留下来。但最终必须明白,空与不空、光明和不光明,都是内心的错误妄念,其中只有相对的准确,没有绝对的准确。
只有当我们证悟之后才会发现,我们原来的想法,是一个错误的幻觉。我们完全生活在一个虚幻的世界里。
资粮道的时候,只能在文字上知道心的本性是空性、光明,但没有什么体会。在此之前若要用语言来形容心的本性,只有“真空”这两个字最适合、最恰当。所以释迦牟尼佛说“不可思、不可言”,禅宗说“不立文字”。因为文字无法说出其真正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