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中国佛教对外传播与交流” 学术研讨会在京开幕
佛教是古代丝绸之路上不可或缺的主角之一,当今佛教如何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发挥其在“一带一路”进程中的文化纽带和促进民心相通的积极作用,是佛教界需要探索与思考的课题。2019年11月10日,由中国佛学院举办的主题为“隋唐时期中国佛教对外传播与交流”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佛学院大礼堂举行。此次学术研讨会,将围绕隋唐佛教与日韩交流、隋唐佛教义学研究与丝路交流、隋唐佛教寺院制度与本土化发展、隋唐佛教对外交流与传播、隋唐时期中国佛教的传播与发展等五个议题展开。
2019年11月10日上午,由中国佛学院主办的“隋唐时期中国佛教对外传播与交流”学术研讨会在京开幕。
开幕式上,演觉法师对出席研讨会开幕式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感谢。
演觉法师表示,两千多年来,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佛教以其圆融中道、开放包容的精神,融入中华文化土壤,吸收中华民族优秀的文明成果,在千百年的发展进程中,丰富了自身的思想内涵、传播载体与表现形式,创造了属于中华民族独特而辉煌的精神财富,铸就了中华民族慈悲宽容、乐善好施、热爱和平、注重精神生活等美好品格。
演觉法师强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将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早在汉唐时期,丝绸之路沿线上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均盛行佛教,“丝绸之路”不仅是贸易往来之路、文化交流之路、民族融合之路,也是佛教弘扬之路。从历史上看,佛教是古代丝绸之路上不可或缺的主角之一,今天佛教界也应当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发挥促进民心相通的文化纽带作用。历史上,佛教文化交流传播在增进各国人民友谊、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维护世界和平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演觉法师表示,深入研究隋唐时代中国佛教的对外传播与交流,对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先贤智慧,促进隋唐佛教学术研究和当代中国佛教对外友好交流事业,对更好发挥佛教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积极作用,对始终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不断提高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水平,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演觉法师强调,佛教中国化不仅是党和政府的倡议,更是佛教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佛教中国佛化方向,就是要政治上自觉认同,文化上自觉融合,社会上自觉适应。在多元文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佛教要以主人翁的精神来持续深入中国化。自觉自信,开拓创新,积极主动去迎接这一伟大时代。
演觉法师希望,希望中国佛学院以及全国佛教界,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高举爱国爱教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推进佛教院校自身制度建设,为加强新时代佛学研究工作、发展新时代佛教教育事业,为推动新时代佛教对外友好交流工作,为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促进佛教更好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开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魏道儒教授首先代表学界专家对本次研讨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他表示,隋唐佛教主要的标志就是中国佛教各大宗派的成立,是中国佛教理论创造的鼎盛时期。中国从最大的佛教输入国向最大的佛教输出国的转变时期。隋唐时期的佛教也是对外交流的一个黄金时期。本次举行以“隋唐时期中国佛教对外传播与交流”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既有现实意义,也有极高学术价值。他强调,随着新时代的脚步,我们要认真审视新时期的中国佛教,探索新时期佛教发展的新方法,新途径。最后,魏道儒教授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本次学术研讨会一定会取得有成效的价值成果。
开幕式由向学法师主持
研讨会现场
中央统战部相关部门负责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演觉法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杨曾文教授、学部委员魏道儒教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佛学院常务副院长宗性法师,北京大学李四龙教授,中国佛学院副院长向学法师,中国佛教协会教育培训部主任园慈法师、综合研究室主任明杰法师,福建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福建佛学院院长本性法师,中国人民大学张文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徐文明教授,中国政法大学俞学明教授,南京大学杨维中教授,浙江大学何欢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张雪松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夏德美副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定源法师,杭州佛学院副院长慧观法师,中国佛学院副教授理净法师,北京大学佛教研究中心研究员悟灯法师等领导、嘉宾出席研讨会开幕式。
闽南佛学院、福建佛学院、杭州佛学院、云南佛学院、峨眉山佛学院、戒幢佛学研究所、上海佛学院、五台山尼众佛学院、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中国佛学院等佛教院校应邀派代表参加。
中国佛学院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全院师生共同参加了开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