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世,谢谢您,又把我们找到


他对自己最初的定位,

是做一个山林中人。

远离汽车和尘嚣,

一个人

走一条没有人烟的

山间小路。

鸟鸣,溪唱,

山木清鲜,山花清芳。

与自然自在沟通,

是他最喜欢的事。

 寻道 

 
 
 

等到后来接触到儒释道文化,对于清净与轻安,他的体悟也就更加深入。面对古圣先贤,白天他在书里与他们交流,晚上就在梦里和他们相聚。在别人看来,他每天一个人寂寞冷清,只有他自己知道,打开的生命正在生长出充实的喜悦。

“道”,就是从这时候开始慢慢在他心里铺展开来。他在上海的家紧邻一条热闹的马路,每天上下班时,十字路口车水马龙,人们步履匆匆,看上去紧张忙碌。他有时看着他们,会有一些莫名的酸涩泛起来。

那时候他已经明白,当一个人远离道的时候,即使拥有世俗观念里有价值有意义的一切,无聊感和无从依怙的恐慌感依然会不时将人笼罩。只有向道靠近时,温暖、光明、无畏、充实,人才会清晰地感受到生命正在变得紧致和辽阔。天地无际,古今无界,与一切贤者“天涯若比邻”,何来孤独?或者说,这样的孤独多么丰富而有力!

 与师相遇:宿世的深厚因缘 

那一段时间,没有人知道他内心山河发生着这样剧烈的调整。当他骑着自行车穿梭在上海的大街小巷,没有人能听得到他在心里把一句佛号念得那样清明欢悦、生机勃勃。

终于有一天,他关上自己店铺的门,在母亲不舍的泪水中毅然走出了家门。浙江山多,如果有合适的山洞,住山修行是不错的选择,这是他当时的想法。

传喜法师和恩师悟公上人


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他一步走进了大佛寺,而那位戴着观音斗篷、法相巍巍庄严如佛的老人正在大佛寺的台阶处静候。台阶一上一下,他们四目相接。那一刻,看似完成的是他们此生的第一次相见,其实是连接起了宿世的深厚因缘,也同时开启了代代相承的殊胜交接。

 师父的嘱托

一代高僧上悟下道大和尚,他在南方偏于阴冷的冬日等来了他的小徒弟。一切都具备了盛开的姿势,包括大佛寺的那几株百年腊梅。过后不久,这位来自大都市的年轻人,在他自己选择的山明水秀的浙江,在他一遇到就怦然心动的老和尚座下,显现了僧相。

悟公上人于五台山大白塔

传喜法师随恩师悟公上人朝圣五台山清凉寺清凉石

他的师父喊他“净庆”,却又在他剃度两小时就带他朝拜五台时,在塔院寺大白塔下赐予字号“传喜”。为什么赐这样一个字号,师父没有多说,但当时师父脸上的坚定与宽慰却一直铭刻在他心间。

他一直都认为,在老恩师身边的十几年,是他宗教情怀养成的重要时期。老人家胸臆间的气魄与格局,眉宇间的坚定与庄严,语默动静里的慈悲与智慧,时时向他传递着佛法不可言说的力量。他的心于是越展越大,当初十字路口的酸涩终于有了可以转化的动力与门径。

尤其是他的老恩师,在他三年闭关出关之后,就广而告之:以后蒙山超度就找净庆!在他世界各地的弘法因缘渐渐成熟时,又一拍桌子大声鼓励:哪里有缘就去哪里!

于是,此后每年弘法几万公里便是他向恩师上交的一张张圆满答卷。

 善巧方便唤醒众生 

如如不动又与时俱进,他贴合时代语境,运用一切先进科技,把佛法的甘美与修行的喜悦恳切地与大家分享。“传喜”,这是他的使命。

他曾动情地说过:即使我知道自己能力不够,我也愿意从清净的山间小路上折返,走进车流,走进人流,向所有遇见的人大声呼喊:请相信佛法!请相信佛法!

他向每一个遇见的人最大程度地展现着自己的或者更确切的说是佛教的亲和力。于是遇见过他的人谁也忘不了那份动人心魄的亲切与温暖。他说,出家人在一起就是用功办道,闲话少聊,但出家人面对在家人,有机会就得聊,苦口婆心地聊,不聊怎么唤醒众生找回自己的心?

法音澎湃,从观音的身旁到文殊的怀抱。他像最笃定又最焦虑的父亲,费尽心思为孩子创造一切消歇玩心、长养慧性的条件。建寺院,就像是置办了一套昂贵的“乐高”,他想的就是吸引更多的孩子参与进来,通过搭、建、搬、运,结合闻、思、修、学,最终融入进文殊菩萨的金色光明。

 与师相遇:宿世的深厚因缘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冰天雪地,人兽绝迹,万籁无声,一尘不染,这就是一片“本然净心地”。在这洁净的世界里,那纹丝不动的坚守者,他垂纶而钓的是一条什么鱼?是“金鲤鱼”——是佛果!

让更多的人看到自己的“本然净心地”,让更多的人钓到那条“金鲤鱼”,就是他去了再来最大的愿想。孤独和寒冷并不重要,内心天地自有生气流转;没有人明白也不重要,诸佛菩萨悉知悉见!

风花潇洒,水月空清,慧阳布泽,慈土生春。找到我们,然后,让我们找到自己,这就是我们的恩师他一直在做着的事。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佛教慧日

佛教慧日网为您提供最新的佛教慧日信息,让您快速了解佛教慧日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佛教慧日。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