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也想不到!这些词语竟然都源出佛经!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每时每刻都与佛教不可分离,简直如空气一般。佛教自两千多年前由印度传入中国,经两千多年浸润碰撞,以佛经翻译为主要途径对汉语的演变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佛教推动了汉语句法的发展,还为中国的翻译方法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其深深渗透进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很多日常习语皆来自佛教文化。
【想入非非】
俗称不切实际的胡思乱想为“想入非非”。
如端木蕻良《曹雪芹》十九:“霑儿就爱想入非非,不理他也就没事了。”此语出于佛经中的“非想非非想天”或“非想非非想处”。
三界中以无色界为最高,无色界四天中以“非想非非想天”为最高,又名“有顶天”。
《楞严经》说:“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非想非非想处。”
另据《俱舍颂疏·世间品三》说,此天据诸天之首,其中众生定力深湛,已经没有下地的“粗想”,但也并非暗昧无想,而是还有“细想”,故称“非想非非想天”。
【无事不登三宝殿】
三宝,即佛宝、法宝、僧宝。三宝殿,即佛殿。佛教寺庙中,有礼拜、供养等法事方入佛殿,无事不得随便在此走动吵嚷。后引申为有事才来。
【刹那】
梵语“Ksana”的音译。佛典中“刹那”指“时之极微者”,即非常短的时间。“刹那无常”、“刹那生灭”、“刹那三世”等也是佛教用语。现在人们还常用“一刹那”、“刹那间”等词。
【现身说法】
佛教宣称释迦牟尼能显现出各种各样的形象,向不同的人讲说佛法,是为现身说法。后来指以亲身经历为例证,对人进行解说或劝导。现身的意思已经由显现人身变为亲身经历。
【群魔乱舞】
据说佛祖释迦牟尼坐在菩提树下冥思苦索的时候,魔王波旬率领众魔千方百计地来捣乱、搔扰。佛祖不为所动,魔王只好率领群魔退去。这一传说说明:要想达到觉悟的境界,必须战胜来自内心的贪欲,也必须战胜来自外界的各种诱惑。
【魔】
“魔”是梵语“Mara”的音译简称。汉语本没有“魔”字,开始翻译佛典时,人们只好借用“磨”字来表示。“魔”的本义是扰乱、破坏、障碍,指一切烦恼、疑惑、迷恋等妨碍修行的心理活动。后来,产生了一批由“魔”构成的词:魔王、魔鬼、魔界、魔宫、魔道、魔戒、魔力、魔掌、魔障、魔术、魔方,甚至还有食品魔芋等等。
【三生有幸】
三生,佛教指前生、今生、来生。有幸,形容极大的幸运。三生都很幸运,形容运气机遇极好。
【早知今日,悔不当初】
今日之果是当初之因的延续。众生在尝到苦果之后才“悔不当初”,而菩萨深明“因果”之理,终无懊悔。故曰“众生畏果,菩萨畏因”。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比喻做了什么事,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出自《涅盘经》:“种瓜得瓜,种李得李。”
【愁眉苦脸】
“愁眉”是古代一种化妆术。“苦脸”源于佛教。佛教认为人生就是个苦海,并称人的脸形天生就是一个“苦”字:双眉是草字头,两眼与鼻子合成中间的“十”字,嘴下面是“口”,加在一起就成了一个“苦”字。
【差别】
在佛学上,这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差别”指事物的差异、不同,针对平等而言,是妄念的反映。舍离差别之见,才能达到开悟境界。如众生平等,怨亲不二,即是无差别境界。
【执着】
原为佛教语。指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放,不能超脱。佛教认为,众生虚妄的执着是很多的,主要的“我执”和“法执”。“我执”就是固执常一不变的主宰之“我”,从而产生种种“我见”;“法执”就是固执外境实有,从而产生种种虚妄分别的“法见”。
【痴心妄想】
指愚蠢荒唐、不能实现的心思和想法。痴,佛教又称为“无明”,是贪、嗔、痴三毒之一,为一切烦恼之源。不明是非善恶的污染之心,叫作“痴心”。
【家贼难防】
佛教以色声香等六尘为外六贼,以眼耳鼻舌等六根为内六贼。家贼即内贼。
天天佛禅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天天佛禅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天天佛禅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天天佛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