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


放弃六种颠倒

意乐的颠倒

品味的颠倒

悲悯的颠倒

..........


1、行为是什么?

行为是什么?就是日常生活当中包括吃、住、行、卧在内的一切活动,无论思想的活动还是身体的运动,都叫做行为。

而行为又因动机的不同,而有三种情况:

比如,走路的行为,就有三种情况——善、恶、无记。区分的界线,在于走路者的动机。如果是为了放生等善事而走路,则走路是善法;如果为了偷东西、杀生而走路,就是罪业;既不是为了行善,也不是为了造恶,只是单纯地走路,或是为了赶去上班等等,就是无记法。

再比如:在学佛以前,我们做饭炒菜的时候,会杀鸡宰鱼,所以做饭的行为是罪业;学佛以后,我们不再杀生了,做饭的行为不是罪业,但也不是行善,只是无记的做饭炒菜而已。

2、身心升级:

 

作为修行人,我们不能同世间人一样,整日琢磨着:我的电脑要升级;我的职位要提升;我要卖掉旧车,换一辆新的高级轿车;我房子太小、太旧、环境太差,我要买一套新房子,始终考虑的,都是身外之物的升级。

 

佛陀教育我们,身外之物升级不升级并非事关重大,最重要的,是要给自己的身心两方面升级。 

 

那么,怎么给自己的身心升级呢?我们要放弃六种颠倒的行为。

 

3、放弃六种颠倒

(1)、忍辱的颠倒

譬如说,打坐、念经、持咒时间长了,就会感觉疲劳、困乏,就不想继续修了;天气很热的时候去放生,因为要走很远的路,放生的鱼又很多,就怕苦怕累,不想去了;但为了做世间法,却再累、再辛苦、再有困难都不怕,都能够承受,这就是忍辱的颠倒。

(2)、意乐的颠倒

意乐的颠倒,也即理想的颠倒。西方哲学家认为,生存的目标、人生的理想,就是追求幸福。

虽然佛教也可以用“追求幸福”这个词,来代替大乘佛教徒的人生理想,但其中所蕴含的实际含义的深广程度却与前者有着天大的差别。作为真正标准的大乘修行人,我们应该树立的理想,是追求众生的幸福而不是个人的幸福,是永久的幸福而不是暂时的幸福,是要让所有众生都获得解脱。

当然,要让所有众生获得解脱,首先我们要自己先成就,那样才有度生的能力,如果我们自己都没有成就,都是烦恼深重的凡夫,又怎么能帮助别人成就呢?

但一般的世间人却不是以此为目标,而是目光短浅地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这一生的日子过得好一点,这就是理想的颠倒。

(3)、品味的颠倒

品味的颠倒,也即享受的颠倒。

 如果不愿意通过闻思修持来享受大乘佛法的智慧和慈悲等精华,反而对吃喝玩乐等等乐此不彼,就是享受的颠倒。

(4)、悲悯的颠倒

本来,无论再有钱、有权、有威望,那些根本不修行、不相信因果的世间人都应该是很可怜的。因为在享受金钱、名利、地位等等的过程中,经常会做一些伤害众生的事情——吃活海鲜、穿皮毛等等,从而造作很多恶业,在不久的来世,他们也必将加倍偿还这些血债。但一般人却不会觉得他们可怜,反而对他们锦衣玉食的生活充满了向往之情。

反之,那些长年居住深山,克服重重困难,不受欲望左右,生活朴素简单的修行人,不少人却认为他们很可怜——没有像样的住处,没有可口的饮食,没有舒适的生活,缺乏基本的物资——这就是颠倒的悲悯。

以前米拉日巴在山里闭关的时候,贡塘七姐妹也觉得他非常可怜——住在山洞里,没有吃穿、饥寒交迫。米拉日巴却不但不认为自己可怜,反而对贡塘七姐妹的前途充满了担忧,认为她们很可怜。

事实如此,不修行的人因为前景深幽黯淡,所以才是很可怜的;而真正的修行人因为对未来深有把握,所以信心满怀、踌躇满志。如果不同情前者反而可怜后者,这怎能说不是一种颠倒的悲悯呢?

(5)、营求的颠倒

不让依靠自己的人去修行,反而让他们去操持世间法,就是营求的颠倒,也即管理的颠倒或培养的颠倒。

譬如说,世间的国王或官员不给手下人安排修行的时间,而是让他们去打仗或做一些世间的事务,虽然从世间的角度来说,这是正常的,但也属于营求的颠倒。

有些伪装的善知识也是这样,不让自己的弟子去闻思修行,反而让他们去做世俗的事,这就非常不正常了。

(6)、随喜的颠倒

在看到或听到别人在世间、出世间方面的善行——修菩提心、出离心、空性,或者做一些世间的善事时,心里产生了喜不自禁的感觉,就是正常的随喜。

但是,如果在其他人修行的时候,心里反而有种不是滋味的感觉;当别人遇到困难、挫折,或者生病、死亡的时候,却喜出望外、幸灾乐祸,就是颠倒的随喜。

4犯戒

人类从有史以来到现在,任何一种文化与思想体系当中,都没有产生和出现过菩提心这样博大精深的伟大思想。在大乘佛法里,行为的伟大与否,好坏之别,是以利益众生为分水岭,对众生越有利,就越伟大。

虽然一个普通人做不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但若能以伟大的菩提心作为基础,点点滴滴做一些事情,也能成为大乘利众之沧海一粟。

但是,帮助众生不能以闻思修作为代价。如果放弃闻思修,去帮助众生做一些不是很重要的事情。

虽然表面上看来是在帮助众生,是在做一件好事,但是实际上却放弃了更重要的利生之事,从长远来看,这是得不偿失,对众生没有太大帮助。其实,真正发了菩提心的人的闻思修,就是利益众生。

但是,除了闻思修行的时间以外,如果还有时间去帮助他众,却因为懒惰而不去帮助他人,就会犯戒。

5、行为误区:

现在很多学佛的人就不懂得随顺,因为自己吃素,就要求全家都必须吃素,所以经常在家里闹出矛盾,搞得全家都不愉快。其实,我们也可以随顺家人,吃三净肉或肉边菜,然后逐渐地引导对方取舍因果。

但不能为了随顺家人,就去杀鸡、杀鱼、吃海鲜,这是原则性的问题,所以不能让步。

从大乘佛法的角度来讲,诸如性质恶劣的杀、盗、淫、妄、酒等行为,会对众生构成极大伤害,就不能毫无原则地随顺。除了这类事情以外,还是尽力随缘。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不随顺众生是不对的。

佛教要与时俱进,佛教徒也应该融入社会主流,把修行与工作,学佛与家庭的关系调整协调好,不要搞得冲突四起,这样佛教才能有发展空间。

我们不能因为学佛,就与社会格格不入,这样就没人敢学佛了。虽然从菩提心当中产生的一些行为会显得与众不同,但在没有必要的时候,我们的外表应该跟大家一样。

 

慈诚罗珠堪布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慈诚罗珠堪布

慈诚罗珠堪布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慈诚罗珠堪布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慈诚罗珠堪布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慈诚罗珠堪布。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