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也可以在下一世获得像惠能大师一样的根基么?


六祖惠能大师他没有修四加行,也没有修五加行,他一下子就开悟了。那我们怎么看这个问题呢?实际上六祖惠能大师表面上看没有修四加行、五加行,但是四加行和五加行的内容他都有了。因为他去找五祖弘忍大师的时候,弘忍大师就问:你从哪里来?你想要什么?他回答说:为求做佛,不求余物。就是说我只想成佛,其他我什么都不要。那么六祖他虽然没有修菩提心,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他有菩提心,他说我只要成佛,其他我什么都不要,这就叫做菩提心。


我们大家都知道六祖惠能大师他不识字,从《坛经》当中也可以看出来,他自己也说过:这个内容,你可以问,如果你要问这些佛经的字,我不认识。还有一次有人问六祖:你不认识字,能懂佛经的意思吗?六祖就回答:妙法的内容跟文字没有什么关系。他说的对,般若跟文字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那时,惠能大师他还根本没有开悟,连弘忍大师在哪里都不知道的时候。他有一次在城里卖柴,有一个人在念《金刚经》,他听到了《金刚经》的时候就有一种像开悟这样的感觉,一个特别特别不一样的感觉。


我们之前讲,四个阶段性的目标如果我们做到了,但是这一生当中没有成佛就死亡了,那下一世就会像六祖惠能大师这样子了。我们平时也讲过,这一世当中,我们如果有菩提心,受了菩萨戒的话,当我们死的时候,它不会失去的。出家戒、居士五戒,在人死的时候戒体自然会消失的,但是菩萨戒会一直跟着我们走到下一世。那走到下一世又怎么样呢?无论是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文化背景,他上一世带来的这些东西会发挥非常非常不一样的作用,这种人他无论是在什么地方,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他一定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


就像惠能大师他连字都不认识,家里没有任何这方面的背景,他父亲很早就去世了,就只有老母亲,家庭也是非常非常贫穷,那么一个这样的人,听到别人诵《金刚经》的时候,他有一个这么强烈的感觉。我们天天都在念《金刚经》有这样的感觉吗?没有。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是说明我们上一世对佛法的理解或者基础不够扎实。不能说没有基础,不然我们也不会有今天学佛的机会、因缘,但是没有像六祖惠能大师这么扎实的基础,所以我们听了无数次的《金刚经》也不会有太大的反应。


六祖就不一样,一听到《金刚经》就有强大的反应,然后他就去找了五祖弘忍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就问你从哪里来的,然后他也回答了从什么地方来的。弘忍大师就说:你还想学佛呀,你能成佛吗?那个时候他就知道回答:人有区别,佛性难道还有南北的区别吗?大家想想,惠能大师字也不识,从来都没有佛教的背景,也从来没有学习的环境,什么都没有,他怎么知道“人有南北,但是佛性没有南北之分”的?这些东西从哪里学来的呢?他不是从哪里学的,他生下来的时候就有这样的概念。


六祖惠能大师在写我们所有人都知道的、非常熟悉的、非常出名的这个偈子的时候,他开悟了没有呢?还没有开悟。他那个时候连一句佛经都没有学过,为什么呢?他到弘忍大师跟前的时候,弘忍大师一下子就看出来了他的根基非常特殊,但是那个时候弘忍大师的身边还有很多弟子,他不想让这些弟子们知道六祖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人,所以就安排六祖到后院去干活,一干就是八个月,一句佛经都没有让他听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这一句敦煌版跟我手里的其他版本是一样的,后面一句敦煌版是“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这么深奥的东西,很酷的呀。这句话不是弘忍大师教他的,那个时候五祖一句话都没有跟他讲,那他从哪里学来的呢?就是他先天有一个这样的观念。我们应该讲这就是一种观念或者是理解,还没有开悟。虽然还没有开悟,但是他对大乘佛教或者对空性的理解是非常非常深刻的。


六祖他上一辈子是一个开悟的人,因为人在怀胎的过程中有好长一段时间的昏迷,这就让他忘掉了过去的很多很多东西,绝大多数人会受到一些影响,忘掉了。虽然有一些东西忘掉了,但是很多很多基本的理解还在,所以他一句佛经都没有学的时候就能够写出这样非常非常深奥的东西,一千多年了过去了,现在看到这些文字时依旧特别特别有意义。上面是一个偈,下面另外一个偈子说: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明镜本清净”跟 “佛性常清净”是一个意思。


六祖还没有学佛、没开悟的时候,就会写这些东西。这就是说我们这一生当中如果达到了四个阶段性的目标,那我们下一世的时候基本上也是这样子的。菩提心方面也有更与众不同的慈悲心;证悟方面也是这样子。但是六祖缺少了这么一点点的东西——需要一个善知识给他稍微指点,然后立即就会恍然大悟。比如说在玻璃窗上贴一张非常薄的膜,我们可以看到外面,就是有点模糊,如果撕下来了,一下子就看得非常得清楚。六祖惠能大师在这个时候就处于一个这样的状态。


如果我们这一生当中达到了刚才讲的四个阶段性的目标,那下一次生下来的时候就是这样子。大家想想怎么样,很厉害吧。不是开玩笑,真的是这样子的,大家一定要做好准备。你看六祖还没有听到佛法的时候,他的智慧就已经达到了这样的状态;“为求做佛,不求余物”——除了成佛以外,我其他什么东西都不要。这个就是菩提心。一个常年在山上砍柴,卖柴火为生,字都不识的一个这样的人,他的菩提心、智慧从哪里来的?这些都是他的上一世带来的。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后台,

回复“慧灯之光”领取,全套《慧灯之光》电子书

回复“有声书”获得,全套《慧灯之光》有声书

平台导读

开悟就是我们真正地了解了自己的本性

修行中的四个阶段性目标

证悟为什么需要积累资粮?

“慧灯育苗“ 赠书长期开放(点击详情)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