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观念也来自于心的本性光明








如来藏为什么叫做我呢?



解释三转法轮密意的真正权威,是无著菩萨,因为佛经中非常清楚地授记道:佛陀圆寂后会出现这样的人,他可以区分了义和不了义经典的密意。


无著菩萨在《宝性论释》中说得非常清楚:尽管我们自来就认为,诸法是污浊不堪的,但这只是凡夫的我执,因为这些都不存在,是无我,这个无我的东西却用“我”来表述。


最近有一个尼泊尔人,他首先是学印度教的,在看到佛教的中观论典后,对破除了自我以后的空性境界非常生欢喜心,随即改信佛教。但在进入佛教以后,却发现第三转法轮,尤其是发现觉囊派的他空中观经论之后,认为这与吠陀经论所讲的完全一样,于是他写了一篇短文,其中说道:难道我放弃印度教,改信佛教错了吗?他说他诞生于祖祖辈辈都非常崇拜印度教的家庭,他自己也学修过印度教的理论与教义,但他始终想不通我的实有存在。他希望他空中观的上师能给他一个满意的回答,帮他解决这个疑问。


的确是这样,在吠陀外道的经典,尤其是后期的吠陀论著中,也有与如来藏完全一样的名词。如果没有窍诀,仅从字面上看,是看不出差别来的。





如来藏为什么叫实有呢?



轮回当中的任何显现都是不可靠的,一旦我们的眼球结构发生变化,外界肯定也会随之而改变。当阿赖耶识上的二障全部清净以后,不清净的世界也会彻底瓦解,所以佛不可能认为这些叫实有。
从二转法轮空性的角度来说,如来藏光明也是空性,但因为它始终不变,故而说他是实有。
据说,有些印度的婆罗门教或吠陀外道信徒为了改变佛法,彻底从源头上破坏佛教,就假装放弃他们的宗教,转而改学佛法,实际上是企图把他们的见解,带到佛教的诸如如来藏、空性等概念里面,这样就使佛教实际上变成了吠陀外道的教派。几个世纪以来,他们一直在秘密行动,但他们不可能达到目的,因为成就者的境界无法改变,加上很多佛教徒非常重视传承,每个字都必须要有耳传,以防与外道论典相同的名词混淆。



区分外道和佛教见解的差别


堪布菩提萨垛在《中观庄严论自释》的后面,用了大量的外道偈颂,其目的,就是用来与佛教的观点加以对比。论中不是往上破如来藏,而是往下破唯识宗:你唯识宗说得再好,你说这是佛的智慧,外道也在说智慧;你说没有任何戏论,外道也在说没有任何戏论;你说没有生灭,外道也在说没有生灭;你说不可思议,外道也在说不可思议;你说没有所取能取,外道同样也说二取都不存在。从字面上根本分不清楚内教与外道。
所以阿底峡尊者到西藏的时候也说过:印度当时有很多班智达,但真正能区分外道和佛教的人,应该只有我一个。
后来藏传佛教的学者根登群培也研究了非常多的外道经典,最后他得出结论:“像我这么懈怠的人,是没有办法区分外道和佛教见解的差别了。但关键问题在于一点,那就是:任何外道最终会紧紧抓住一个‘遍计’的自我。佛教虽然用了‘我’、‘常’、‘实有’的词句,但实际上却不执著,把所有的念头都破掉了,这就是区分的要领。”
法王如意宝曾经为了警示大家,写过一篇短短的论文。尽管此论文里面用的全都是大圆满的名词,但实际上讲的是吠陀外道的我,所以根本就是颠倒的东西,如果不小心,就会误入外道的弯路。





觉囊派的见解是佛教内道中非常高的境界


虽然觉囊派的见解不是外道的见解,但一些藏传佛教的学者为了警示,仍然会告知他人:觉囊派的观点字面上与外道完全一样,如果不小心,就会理解成外道的观点。当然,其中也不乏人云亦云者。
其他人看了他们写的文章,就会仔细分析,研究觉囊派到底是不是外道,最后才发现,原来觉囊派的见解不是外道的观点,而是佛教内道中非常高的境界,这样就可以防止误解的产生。
觉囊派没有改动佛的本意,而是原原本本地搬用佛经原文而建立的宗派,实际上他们也认为:佛的境界或者菩萨入定的境界,就是远离一切执著、戏论的空性,故而他们的见解,也绝不可能是龙树菩萨驳斥的那种实有,而是根据不同人的根机应机传法的示现。这在麦彭仁波切的《中观庄严论释》当中也讲得很清楚。
法界理清净,贪嗔痴本无,
迷悟从心起,三毒法假名。
从胜义谛实在的角度来说,如来藏法界的本性永远是清净的,没有任何妄念烦恼,尽管从清净的如来藏当中,产生了贪嗔痴,但贪嗔痴三毒本身也是空性的,只有一个名义上的名称,实际上是找不到的。



迷悟从心起”的第一种解释


法界本来清净就是悟,贪嗔痴是迷。无论迷也好,悟也好,二者的来源就是心:从如来藏光明心当中产生了轮回,这是迷;也产生涅槃,这是悟。贪嗔痴三毒之法也是本来不存在,徒有假名。这个问题,在密宗,特别是大圆满里面讲得非常清楚。

 


修学大圆满的必要性



比较完整的大圆满论典,是分十一个内容来讲的。其中第一个,是讲轮回和涅槃或者佛和众生在没有产生的时候是什么状况;第二个,是讲在没有任何佛和众生分别的清净法界当中,第一个众生或者第一个佛是怎样诞生的;第三个是讲,虽然我们今天已经是众生,已经迷惑地流转于轮回当中,但实际上我们一刹那也没有离开过原始光明,心的本性周遍于我们的任何一个念头,包括贪嗔痴在内;从第四个开始,就讲回归的方式,如何回归最原始的光明境界呢?这就需要修学大圆满。

弥勒菩萨归纳第三转法轮的佛经密意,编写了《宝性论》,其中的每一个字都有佛经的依据。
《宝性论》中讲道:我们现在的身心五蕴,来自于烦恼和业;而烦恼和业,则来自于我们的非理作意,也即错误观念;错误观念,来自于心的本性光明。而光明就像太空一样没有来去,已经是最原始的源头了。从心的本性当中产生了万事万物。密宗的证悟者随时都可以感觉到这一点。
 


念头的诞生到消失,都是从原始光明当中产生


以前给读者多次介绍过,我们不能认为,只有很遥远之前的轮回之始与整个轮回结束,才是从原始光明当中产生,又回归到光明中去的。其实,在时时刻刻,无论是轮回的起始到结束,众生从诞生到死亡,进入深度睡眠到苏醒,以及每一个念头的诞生直至消失,全部都是从原始光明当中产生,也是在原始光明当中消失的。但这对我们来说没有用,相当于一个传说,因为我们没有修行,所以感觉不到,这是一种解释方法。
迷悟从心起”的另外一种解释是说:迷与悟都是从阿赖耶识开始的,虽然阿赖耶识肯定不是悟,而是迷,但相对来说,阿赖耶识的执著没有那么粗大,是所有第六意识的念头与眼、耳、鼻等五根的感知来源,所以他也可以作为一个相对的基础。
迷执自缠缚,了达假名智,
菩提非近远,三世理非有。
如果我们有了迷惑和执著,就会因为这些迷惑和执著的纠缠而作茧自缚,自己把自己束缚在轮回当中不能解脱,如果了达任何东西都是虚幻的假名,那就是智慧。
从佛的境界来说,因为近、远、上、下、左、右、好、坏、清净、不清净、众生、佛等所有一切都不存在,没有任何戏论,都是空性大光明,所以菩提离我们既不近,也不远,非近也非远。
另外一种简单的解释是说:因为我们的每一个念头从来都没有离开菩提,所以菩提不会离我们很远;同时,因为我们本人就是菩提,所以也不能说近,只有两个物体之间才谈得上远近,自己和自己是没有远近距离的。
“三世理非有。”所谓过去、现在、未来,就实实在在的真理而言,都不存在,都是虚幻。


慈诚罗珠堪布

微信公众平台

智慧照亮人生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慈诚罗珠堪布

慈诚罗珠堪布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慈诚罗珠堪布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慈诚罗珠堪布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慈诚罗珠堪布。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