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了,此岸就是彼岸
“有妄即非真有”。凡是有这样的狂妄、妄想的话,他所看到的、所认知的这些东西都不是真实的,都不是真正存在的,都是假的。
“念念若行”,反过来说,如果我们每一个念头都是修般若行,这样的话,“是名真有”。 这才是真正的真相。“悟此法者,悟般若法”,明白或者是证悟了这个道理的人,就证悟了般若。“修般若行”。这也叫作修般若行。“不修即凡”,如果我们不修般若,那就是凡夫。凡夫和圣者的区别是什么呢?不是声望的大小、不是权势的大小,就是有没有智慧的区别。不修般若,那就是凡夫。修般若,证悟的人就叫作圣者。
“一念修行,法身等佛”,如果我们每一个念头,通过智慧去修、悟了。这样的话,法身就是我们心的本性,本性实际上就是佛。那我们悟了什么呢?悟了本性,我们就看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佛。《金刚经》不是说了吗?佛是没有形相的。那佛是什么样子呢?佛就是我们心的本性。
“善知识,即烦恼是菩提”,这句话是很深奥的。大圆满、大手印还有藏传佛教的内密就是这么讲的:烦恼即菩提。这里是比较笼统的表达方式,宏观上说烦恼就是菩提,但没有讲——烦恼怎么样是菩提?什么样的情况下烦恼是菩提?哪个烦恼是哪个菩提?
密法讲得就稍微细化一点,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是菩提。比如说我们特别生气的时候,这个就叫作烦恼;如果你当下观照自己的愤怒,看到了愤怒的本性是空性,这个时候就是佛的智慧。烦恼和佛的智慧没有别的区别,就是悟和不悟的区别了。悟了,就变成了佛的智慧;不悟的话,那就叫作烦恼。实际上,此岸和彼岸的区别也是这样子。
我们不要以为像移民一样,这里是此岸,然后移民到某一个国家,到达某一个地方的时候就到达了彼岸。不是这样子,此岸、彼岸中间就只隔阂一个很小很小的东西——就是烦恼。悟了,你当下就已经到达了彼岸,此岸就是彼岸了;如果没有悟,那此岸就是此岸,永远都是此岸。
悟了此岸就是彼岸,你也没有办法找到除了此岸以外的一个彼岸,也不需要去找这个彼岸,这就是彼岸。所以密法里面把自己观想为佛,为什么呢?因为你如果悟了你就是佛,所以你把自己观想为佛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本质上你是佛,为什么不能这样观想呢?那本质上是佛,然后我们反过来把自己观想为普通的众生的话,这不就是违背真理了吗?违背真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是可以的。但是修行的时候,总不能修违背真理的修法。所以密宗的修法很多时候把自己观想为佛,它的道理就是这样子。
密宗里面有很多很多稀奇古怪的本尊,为什么那么多呢?是我们身上的眼耳鼻舌身、眼根、耳根等等细分出来的。《阿毗达磨》或者是《俱舍论》当中讲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这么多的东西还可以细分的。密法里面讲,五蕴悟了以后,它是什么样的佛;不悟、迷的时候就是五蕴。悟了以后是什么呢?它就是五方佛。
我们的烦恼,迷的时候是贪嗔痴疑慢五毒,悟了以后就是五智慧。五智慧在外面显现出来的时候,就是以五方佛的形式出现的。所以密法就是把这些细化了以后,它就出现了太多太多的本尊。有些本尊是我们眼识的清净,有些是我们眼根的清净的状态……所以它的本尊有这么多。我们到藏传佛教的佛堂,一进去就是花花绿绿的,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佛;然后我们到日本的佛堂,一进去什么都没有,表示禅宗就是空空如也,什么都没有。
密宗佛像的这些颜色也特别的花花绿绿,但是所有的这些可以归纳为五种颜色,没有第六种、第七种。比如说密宗的坛城,一看简直是花花绿绿的,根本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有太多太多的颜色和图像构成的。但是它的颜色除了五种颜色以外没有别的了,那五种颜色代表什么呢?代表佛的五种智慧,五种智慧就是五方佛。
五方佛身体的颜色,就是这个曼达拉坛城的颜色。对我们现在凡夫来说,这个五方佛就是五毒,不是什么佛,是贪嗔痴。但是如果你特别愤怒的时候,当下就知道了愤怒的本质,那么一秒钟之间,这个毒、烦恼就变成了智慧了,所以就说烦恼即是智慧。
大家一定要知道,显宗要分两个层次。普通的显宗它不会这样讲,它怎么讲呢?烦恼它永远都是烦恼,一定要断除、消灭,消灭了以后你就去修,修了以后,你就可以得到智慧,普通的显宗是这样讲。
佛的第三转法轮,尤其是禅宗,还有就像《维摩诘经》这样的佛经,它就不会说消灭烦恼了以后才获得智慧,它没有这种说法。烦恼不需要消灭,烦恼你知道它的本质,那么这个时候它本身就是智慧了,所以烦恼即菩提。不是说烦恼断除了以后可以获得智慧,那这个是舍和得的关系,舍去一个获得一个,它不需要这样子。
烦恼就是菩提。那为什么众生有这么严重的烦恼?他为什么没菩提?为什么不证悟?为什么不成佛呢?就是很简单的、很小的一个问题——因为没有悟。悟了以后,什么样的烦恼都是菩提,什么样的人都可以成佛了。
在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后台,
回复“慧灯之光”领取,全套《慧灯之光》电子书
回复“有声书”获得,全套《慧灯之光》有声书
平台导读
有智慧就可以到达彼岸
般若无形相
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