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曼尊者的他心通


當阿姜曼住在Ban Nong Pheu 寺院裡的時候,又發生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有一天他從禪定中出定,走出房間,在大家說話之前,立刻吩咐在他禪屋下面的比丘去看一看土壤上面是不是有大蛇爬行過的足跡。他跟他們解釋前一晚有一條大蛇來拜訪他並聽他說法。在牠離開之前,他(阿姜曼)請牠在地上留下隔天早上比丘都可以看得見的爬行痕跡。比丘們說真有看到一道從他禪屋下面的地上爬向森林的大蛇爬行過的痕跡。因為沒有進入的痕跡,所以他們搞不清楚牠是怎麼進來的,唯一看得見的就是從他的禪屋下方爬向森林的痕跡。他禪屋四周的地面都打掃得很乾淨,所以如果有其他的痕跡都應該很容易被注意到:但沒有其他的痕跡,只有一條。阿姜曼告訴他們不用再找了,因為他們找不到的。他重申那是他請求大蛇直接從他小屋離去前在屋外下面的地上留下的痕跡。

如果是比丘們先看到這條痕跡,然後跑去問阿姜曼,那麼這起事件就不會這麼發人深省了。有趣的地方在於阿姜曼立刻先拋出主題,而不是被提問;果不其然,接著他們就發現在他禪屋下方的地上有巨蛇爬行過的痕跡。這意味著,他是透過內在的天眼來感應到這條巨蛇,他交代牠要留下讓比丘們都可以用肉眼看得見的記號,因為他們的內在天眼未開,沒辦法看到巨蛇的來訪。

之後當比丘們有機會時,他們請教阿姜曼究竟巨蛇是以蛇的原形或其他的形象來參訪?他回答沒有人能確定巨蛇會以何種形貌出現。

「如果牠們就如昨晚一樣是為了聞法而來,那麼牠們就會以相稱於自己的身分地位,以人類的形貌出現。大巨蛇會以君王的樣子,在眾侍衛及隨從的伴隨下來找我。牠的舉手投足在在都表現出皇家的氣質與氣派;所以我在跟牠說法的時候都是用皇室的敬語,就如同我以前接待過的皇室大人物一般。牠的隨從類似於伴隨在國家君王身邊的大臣或政府官員的代表團,牠們表現出最有禮貌、最尊重人的行為 —— 遠超過我們人類。牠們在聽法時,一動也不動,不會表現出坐立不安的樣子。當領袖在跟我討論法義的時候,總是為了全體的利益而發言。如果有任何的蛇有問題,就會先把問題交給領袖,然後由牠來發問,我來回答。一旦我回答牠們所有的問題,牠們就會一起離開。」

還有另一則事件可以讓我們對阿姜曼超凡的神通生起信心,縱使事件本身的真正意義已超出我們的理解範圍。有一個比丘注意到阿姜曼喜歡抽某家特定廠牌的菸,於是他交代一名淨人(以勞務供奉僧團的在家居士。)用其他人供養這位比丘的一些錢去買來供養阿姜曼。這名淨人照著做;比丘便將菸供養給阿姜曼。一開始阿姜曼沒說什麼,可能是因為當時他正在說法,沒空去審查這件事。但,隔天一早當那個比丘去見他的時候,他就命他把菸給拿回去,他不會接受這些菸,因為它們是屬於不特定的多數人所共有。那個比丘向阿姜曼保證這些菸都是屬於他一人所有的,因為那是他前一天交代淨人用他自己的錢去買給他的,他特別要買來供養阿姜曼的,所以那不可能是多數人的東西。阿姜曼再次重申要他把東西給拿走,因為那是屬於不特定多數人所共有之物,這種供養已經「不清淨」了,所以他不會抽這些菸。

因為這個比丘怕被喝斥,所以不敢再堅持下去,不得不把香菸給拿回去。他請人去找那位買香菸給他的淨人,問他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原來,這個淨人動用了屬於不特定多數比丘的供養金,而那些都是其他比丘指示他去買一些必需品或其他物資的錢,他動用了那些剩下的錢去買菸。這個比丘就問他那些比丘的名字,並趕緊找到他們。他對他們解釋這些供養金與香菸的錢都混在一起,當每一個人都知道是用來供養阿姜曼之後,都感到更加歡喜。

於是這個比丘帶著香菸再次去供養阿姜曼,並懺悔他真不該一開始沒問清楚淨人事情的始末,他承認阿姜曼是對的:淨人他證實動用了屬於不特定多數比丘的供養金,並將它們混在一起去買各種東西。但由於所有的比丘都已被徵詢過,並隨喜以香菸供養阿姜曼,所以他才再次來供養香菸。阿姜曼收下了香菸,沒有說任何一句話,也沒有再提過這件事。

事後,這個比丘告訴他的一些同修比丘,他一開始是如何跟阿姜曼唱反調,直到最後才發現阿姜曼是對的。但如果沒有人跟他提起買香菸的錢跟其他的供養金混在一起,他又怎麼可能知道這件事?一些比丘對於這一點感到很困惑,在一次非正式的聚會中有一個比丘對這件事公開發表了意見,並嚴詞提出辯護。

「如果他跟我們這些人一樣,他就當然不可能知道這件事。但正因為他跟我們完全不一樣,我們才會尊敬他,讚嘆他過人的智慧。我們大家聚在這裡,接受他的指導,都瞭解他的能力跟我們的差異猶如白天跟黑夜之別。雖然我知道的不多,但我可以確定他在各方面都比我更有智慧,知道的更多。我認為他是無可指責的,這就是為什麼我願意卑微地將我的生命託付給他並接受他的訓練。我的心還是充滿煩惱,但這些煩惱卻非常怕他,所以它們不敢在他的面前拋頭露面。我相信這就是我出於敬畏而願意臣服於他的理由,這是一種遠比齷齪煩惱還要更強而有力的態度,雖然這些煩惱天生就是會反抗老師。可是它們一旦遇到了阿姜曼,就徹底投降,不敢表現出以前我跟隨其他老師的那種相同的放縱。如果我們不能全心全意信服他的判斷,那麼我們就不該待在這裡繼續接受他的指導。如果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還堅持待在這裡,我們一定得不到任何的利益 —— 只有帶來傷害。對於這起香菸事件,我已經沒什麼好再說的了。」

比丘們在半夜只要生起一連串的不淨妄念,隔天一早就足以引起他一頓嚴苛的回應。犯錯的比丘一旦遇到了阿姜曼,就會看到他犀利、穿透人的目光,就像是穿透了罪犯,要把人給五馬分屍一樣。像這樣的情況,就算犯錯的比丘有需要,也不宜上前或嘗試去幫他,因為阿姜曼嚴厲拒絕任何比丘做這樣的事,這是磨練這名比丘內心頑劣的一種間接方法。但奇怪的是一開始比丘會表現得很乖,但不知怎麼的,效果卻不持久。他在被嚴厲斥責的時候會表現得很馴服;但之後,當阿姜曼以正常的語調對他說話時,他又會卸下心防重蹈覆轍。儘管他不意圖以惡念來思惟,但他的不淨妄念就是不自主地生起,從一件事跳到另一件事上,比一幫野猴還要快。後來,同樣的比丘再次去見阿姜曼時,他可以立即感受到自己不受歡迎 —— 光看阿姜曼的眼神就足以讓他繃緊神經。但就算這樣,他還是沒有完全受到教訓。過後,如果他沒有徹底瞭解到這種思惟帶給他的危險,他又會開始再次善待這些惡念,就好像這麼做真的很應該。這就是為什麼我會說,儘管看起來是學乖了,但不知怎麼搞的效果卻不彰。只有當他不僅外觀有表現出受教的樣子,並時時意識到再遇上這些念頭的恐懼,那麼正面積極的效果才會持久。他的心時時保持在清涼、寧靜、祥和的境界,下一次他去見阿姜曼時,他不用再那麼擔心會被他責備了。

我自己的心也容易會有相同的反應,由於無法單靠自己的力量,所以我絕不允許自己離老師太遠。跟他同住的時候,我總是戒慎恐懼及繃緊神經,這麼一來我的念頭才不會偏離修行的道路。一旦我的心迷失了,就可以很快地覺醒,能把它給及時拉回,避免惡果。

我完全確定阿姜曼能讀通我的心,至於他是否也能讀通其他人的心念,我不是那麼在意。我在意的是他是否能用這個神通減緩我固執的心性,給我好好上一堂課。曾有一次,我剛開始跟他一起住的時候,我曾很荒誕地想過:聽說阿姜曼有他心通,他知道我們每一個人在想什麼。這是真的嗎?如果是真的,他不需要對我想的有興趣 —— 我只想知道他是否知道我現在正在想什麼,這樣就夠了。如果他真的知道我此刻在想什麼,我一定會在他面前五體投地頂禮,我只求這件事。

那天傍晚和他面對面的時候,我真的坐立難安。當他的眼睛眨也不眨地直盯著我看的時候,我心裡覺得他就要大喊出來並把矛頭直指向我。當他對參與集會的比丘說話時,我真的很怕被挑出來斥責竟敢愚蠢想測試他,所以我很難集中注意力。過沒多久,他的聲音就像鞭子一般霹啪作響,如雨點一般落在我的四周並爆裂開來,一次又一次從我身旁擦身而過,險些打到了我,直到鞭子最後打中了我的正中心。我的恐懼愈是高漲,就愈加顫抖,直到一切的安寧全都從我的心中消失不見。當我坐在那裡的時候,他的聲音不停地揮舞著鞭子鞭笞我的心,他的話一次又一次擊中了紅心要害,到了結尾時,我再也受不了壓力。我的心對他投降了,心裡想著:我會這樣想只是我想知道您是否真有他心通,我對您的德行絕沒有貶抑之意。我現在知道了,您在各方面真的是一位大師,所以一直到我死的那天我都願意將我的生命託付給您。請您慈悲我,用您的教導來幫助我,請不要因為這件事就對我感到厭煩。

一旦我的心完全臣服於他,他聲音中激烈的語調便開始趨緩。最後,他以闡明一項基本原則來結束這次的集會。

「對與錯都與你們同在,你們為什麼不對這件事有興趣呢?去管別人的是非有意義嗎?這種思惟可以讓你們變成一個有神通的修行人嗎?就算你們發現別人真有神通,但如果你們自己既沒有修行也沒有神通,那麼你們怎麼樣也都不可能有成就。如果你們想知道別人的修行好不好,那麼你們就應先徹底地內省;那麼,洞悉他人的神通就自然會出現。根本就沒有必要去測試別人,有神通、有修行的人根本就不會去做這種測試,一個真正見法的修行人根本不需要測試別人就能知道別人的修行成就是如何。」

阿姜曼便以這段註解結束了他的說法。那一次,我都快昏倒了,坐在那裡汗流浹背。那一晚,我對他心悅誠服,我學到了一個終生難忘的教訓 —— 絕不敢再去測試他。如果我修行的過程,能像那一晚測試阿姜曼的事一樣,嚴厲地被磨練、懲戒,我可能早就可以滅苦(解脫)了。唉……!可惜,我無法那樣地鞭策、砥礪自己,有時真的讓我很扼腕。

這是另一個比丘們在非正式的集會中偷偷討論的問題,而我也在場。由於該事件涉及我個人,我會在這裡和香菸的故事一起收錄是為了強調真實諦的真實性無處不在的法則,無時無刻 ——「法」。我們該做的就是認真修行,直到我們見法;那麼我們就一定能領悟真實諦,我可以領悟的極限有多大,便取決於我們內心能力的先天限制,這包括內心的真實,或稱為真實法(saccadhamma),及一切各式各樣的外在知識。還有要記住一點,經由生生世世的輪迴,人類會培育出各種不同形式與程度的內在美德,還有為自己設定的不同心靈成就,但「道」、「果」、「涅槃」的基本結果並沒有不同,這些結果對每一個已經達到的人來說都是一樣的。


阿姜摩訶布瓦(1913~2011)

《阿姜曼正傳》泰文原著作者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如是正闻

如是正闻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如是正闻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如是正闻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如是正闻。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