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定和智慧是一体的
然后最右侧的一二三四组竖线代表无色界,无色界基本上就停留在阿赖耶识的状态当中,表面上看它是一个非常非常平静的状态,但是实际上他没有证悟的智慧,所以他在这个当中即使修了几万年、几百万年,也没有太大的意义。
我刚才上课的时候也讲过,我们如果没有菩提心、没有证悟的智慧,然后去打坐,打个三天十天、十天八天,稍微有一点点感觉时,大家不要以为这是什么收获——这个在藏传佛教里面就反复地强调过,这什么都不是。因为我们的意识有很多很多不同的感受和不同的功能,所以只要你心一静下来的时候,它会有很多很多从来没有感觉过的感受,但这些就是一种感受而已,不解决任何的问题。
所以必须要有这两个东西:一个是智慧,另外一个是菩提心。没有这两个东西,我们打个禅七,心稍微平静一点点,这一点都没有用。当然如果我们是用这个方法来调整自己的睡眠,对失眠的人以及化解压力也是有用的。但是这个和证悟没有任何的关系。
我们大家看看,第一禅到第四禅这个阶段在禅宗里面是怎么讲的,其实我们昨天也讲过了。这个版本里面讲“若只百物不思”,就是说如果只有什么都不想的这种状态,百物不思——任何一个物质都不去思考、不思维,心非常非常地平静。“念尽除却”所有所有的念头全部断掉。“一念绝即死”,我们每一个念头全部拒绝或者是断掉,实际上这个时候没有念头了。但是“别处受生”,这不解决问题,过一段时间以后,它又开始产生,所以没有任何用。
这个道理我们昨天也反复地讲过,以后你们修禅宗也好,修大圆满、大手印,修什么也好,这特别重要:我们如果只有百物不思,什么都不想,心很平静,然后所有的念头全部断掉,但是也没有用。
对真正打坐的人来说,这是特别重要的一句话,那时候的我们主要停留在这个四禅和八定当中,这是一个非常平静的状态,但是没有用。从四禅到最后色界和无色界当中,一个念头都没有,但是没有证悟、没有菩提心,所以这是没有用的。然后我们刚才提到了,一般的阿罗汉他需要进入色界的境界才能够证悟人无我,那禅宗和大圆满的修行人,他在欲界当中就可以直接证悟的。
我们看看《坛经》的第四品《定慧品》。这当中讲“师示众云”,上师就对大家开示说:“善知识,我此法门”,惠能大师说:我的这个顿悟的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它是以禅定的定和智慧为本,但是大家不要误解。什么误解呢?“言定慧别”就是说你们不要把定和慧分开,不要说这个定和慧是两个不同的禅定。为什么这么讲呢?“定慧一体”,定和慧是一体的。
我们平时讲戒定慧是分开讲的,但是禅宗这样的定就是慧、慧就是定,这也是大圆满特别的、不一样的地方。禅宗它也是这么讲的:定和慧是一体的,“不是二”,不是两回事。
“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定就是慧的本体,慧就是定的智慧部分。“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慧,它在了解或者它在证悟的时候,是谁在证悟呢?实际上是定在证悟。这个时候慧和定是怎么分的呢?证悟的时候,证悟的这个部分叫作慧;然后证悟的这个智慧,它是如如不动的,这个部分就叫作定。
所以一个念头,它既是定又是慧。从它如如不动的角度说,它就是定;然后它不仅仅是如如不动,它还明白万事万物的空性,从这个角度讲它就是慧。定和慧不分——禅宗才这样子讲,大圆满才这样子讲。所以我们刚才讲了,是不是一定要有定才有慧呢?不是。
“若识此义”,如果你们懂了这个意思以后,“即是定慧等学”,定和慧可以同等地、同时地学习和修行。然后“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修行的人,你们不要说先修禅定,然后在禅定当中生智慧。平时我们都这么讲:由戒生定,由定生慧。这是佛教基本的说法,但是像禅宗和大圆满不会这样讲。这个是没有什么前后的,为什么呢?
“先慧发定,各别”,不要说:先是智慧,然后是禅定,认为这两个是各个的。为什么不能这么讲呢?“作此见者”,持有这种见解的人,“法有二相”,就是二元对立,有一个前后,这不对的。所以它真正的意义就是:慧就是定,定就是慧。
我们有禅定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悟是很容易的,没有的话也可以。惠能大师说过“大众勿迷”,在这个地方我们也要说一下“大众勿迷”。为什么这么讲?对惠能大师这样已经证悟了的人而言,不需要先禅定后证悟。那我们普通人要不要呢?要,我们是需要的。我们要先修禅定,然后在禅定的基础上证悟,才是比较靠谱的。所以这个也要针对不同的人分开来讲,这些都是特别重要的、真正的修法。
大圆满也就是讲这些了,只不过就是讲得清楚些,其他的法门讲得稍微模糊、稍微笼统一点——就只有这样的差别。所以我们修法的时候,这些是一定要记住的,这些才是真正的修法,讲大圆满也就是讲这些。
在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后台,
回复“慧灯之光”领取,全套《慧灯之光》电子书
回复“有声书”获得,全套《慧灯之光》有声书
平台导读
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
悟了,此岸就是彼岸
有智慧就可以到达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