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禅修,最重要的是懂得这两个字!
本文来源:腾讯佛学
在《大宝积经》里,佛陀告诉弥勒菩萨,有二法能让众生远离恶道、远离恶知识,速证无上正等正觉。是哪两个法门呢?
“一者于奢摩他,常勤修习,二者于毘钵舍那,而得善巧。”
奢摩他,就是“止”,将心安住下来,止息种种散乱妄想。毗钵舍那,就是“观”,种种观察,以智慧抉择。上回说到,学习禅修,必须要过五关即是禅修的二十五种前方便。而真正进入禅的修行,最重要的就是懂得什么是“止”“观”,以此来成就“定”“慧”之功德。
智者大师说:“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止是禅定之胜因,观是智慧之由藉。修“止”与“观”,则能成就“定”与“慧”之功德。
《法华经》所说:“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
1
什么是止观?
首先是修止,有三种:
第一种是“系缘守境止”,就是将心念系在一个对境上,比如说鼻端、肚脐间,并保持专注,心不散乱,如同将心猿用枷锁给制服住。
第二种是“制心止”,就是只要妄念一起,就马上将它制伏住,来保持心念不驰散。如经中所言,“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
第三种则是“体真止”,也就是以正见观察,随心所念的一切诸法,都从因缘所生,没有“常、一、自在”的实体性,如此观察以后,则心不执取,便能妄念歇息,这即是通过体察真谛来修止。
在刚开始坐禅的时候,随心所念的一切法,都如瀑布般念念不停止,虽然用了体真止的修法,但还是妄念不息,这时候怎么办呢?当反观所起的心,过去心已消灭,现在心不停住,未来心还没到,从时间上推寻心的实体,了不可得。
正因为一切不可得,所以便没有真实性的心,若心都没有实体性,那么便能明晓,一切法都没有实体性了。行者虽然观察心念不停住,皆无有实性,但并非没有刹那刹那任运生起的如幻觉知之念。
再者,观察心念从何而起?因为内有六根,外有六尘,根尘相对之时,如幻的六识便生起,而根与尘并没有实际的对触,所以并没有实性的六识生起。这样来观察心识的生起与消灭,便可以知道,所谓的生与灭,只是如幻的名称上,暂时显现的现象而已。
如此进修,则对生灭的执著心放下了,寂静无生灭的朗然智慧心开发出来,求一切实有之法皆不可得,这就是所谓不生不灭的空寂之理,如此狂心自歇。
正如《大乘起信论》所说:“若心驰散,即当摄来住于正念。是正念者,当知唯心,无外境界。即复此心亦无自相,念念不可得。”而初心修止的人,并不一定可以就能当下止息妄心,如果勉强压抑自己的心让它憋住,往往会适得其反,令心发狂。
修止好比学射箭,稳健地加练习,久而久之熟能生巧,便能发发命中,不要眼高手低,企图一蹴而就,也不可对一时的状态斤斤计较,而要稳健地前进。
再者是修观,有两种:
第一种是对治观,比如说:修不净观对治贪欲;
修慈心观对治瞋恚;修界分别观观察四大的特质与变化,以对治对自我的执著;修数息观专心计数呼吸次数,以对乱心里治散、寻思妄念多;修因缘观,观想十二因缘之理,以对治愚痴……这就是许多经典都详细讲述的“五门禅”、“五停心观”。
现在实践最多的当是“数息观”。这个法门,就是从一数到十,一吸一呼则数一个数字,要念念分明,息息清楚,从一数到十,周而复始,在观照呼吸之时,不要用任何方法来控制或强制呼吸,只要保持自然的频率,清楚地觉知到它的产生、变化、结束,只要将注意力放在呼吸上,用功日久,身心状态自然调和,呼吸会逐渐慢下来、轻柔下来,而心也会渐渐地专注清明起来。
汉传佛教则将“念佛禅”加入到了五门禅之中,因念佛门“功德广大,即是诸菩萨之所行”,可对治上述各心混合间杂,并能忏除重罪。而念佛之法,有持名念佛、观相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等多种方法。
第二种是正观,要修正观,就要先建立性空正见,观一切法无相,皆是因缘和合所生,而因缘皆无自体性,这即是实相。要先明了所观察的境界一切皆空,那么用于观察的心自然不起。所谓“诸法不牢固,常在于念中;已解见空者,一切无想念。”
2
怎样修行止观?
这也有两种,一种是于坐中修,另一种是历缘对境修。
实际上禅定的境界在行住坐卧之中都可以体证,但是对于学道者来说,静坐最为殊胜,所以先就静坐来讲述止观的修法。这又有五种具体的方法:
第一、对治初心粗乱修止观,修行人在最初学习坐禅的时候,就应该通过修止来对治心的散乱,但若修止还不能对治的话,就通过修观来对治。
第二、是对治心沉浮病修止观,如果心念昏暗幽塞、糊涂无记、瞪瞢发愣,或者贪图睡眠打盹,这时候应当修观来提起觉照。如果在坐禅的时候,心念浮动、轻躁不安,这时应当修止来止息妄念。
第三、随便宜(biàn yí)修止观。行者在坐禅的时候,虽然为了对治心的昏沉而修观照,但是心念还是不够明净,也难以得到法喜利益时,这时候就试一试修止来止息妄想。如果这个时候觉察到了自己身心安静,就明白此时适合修止,即应该修止来安心。如果在修观之时,觉察到自己心神明净,寂然安隐,就明白此时适合修观,即应该修观来安心。这就是依据实际情况,因时制宜地修止观,但是也应当善于对实际情况加以甄别决断,则能够心神安隐,止息种种烦恼忧患,体证种种法门。
第四、对治定中细心修止观。在禅坐时,行者先用止观之法来破除了粗大的妄想杂念,止息了乱心以后,即得进入禅定。在禅定之中,心念微细,会感觉到身体空寂,觉受十分快乐,这时候可能会伶俐心起,落入种种境界的诱惑,以微细的妄想对偏邪之理妄生执取。如果此时不觉醒,以定心来止息种种虚诳的境界,必然会落入对境界的贪著,将种种禅定的境界执为实有;但若能觉知一切境界虚诳不实,那么爱与见二种烦恼都不会生起,这就是修止。修止以后,如果心中还是执取于爱、见两种烦恼,由此不停地造作,那么这时候就应当修观,对禅定中的细心进行观照。如果观照到定中的细心毫无实性可得,便自然放下对定中微细烦恼的执着。若能不执著于这些横生知见,那么一切爱见烦恼业就会一齐催灭——这即是修观的方法。
第五、为均齐定慧修止观。虽然能够进入禅定,若是没有观察之慧,便是愚痴之枯定,不能断除烦恼;或者说观慧微少,不足以发起真实智慧来断除烦恼,开发种种功德法门。这时候就应该修观来对烦恼辨别并对治,使得定慧均等,即能断除烦恼,证入种种法门功德。行者在坐禅的时候,若是因为修观,而心中豁然开悟,智慧明了无碍,但是因为定心微少,心念如风中的灯烛,容易散乱,便难以发挥明照物象的功能,不能够出离生死烦恼,这时候就应该来修止。因为修止,而得定心,这时候的心就像是在房间里的灯烛,能够遣除无明之暗蔽,分明地彻照一切物象。
以上五种,就是在坐中修止观,端身常坐,乃为入道之胜要;而有累之身,必涉事缘。
如果在面对种种因缘对境的时候不修习止观的话,那么修行之心便会中断乃至断绝,面对种种外尘境界时陷入烦恼而造业,又怎么能速速与佛法相应呢?若于一切时中,常修定慧方便,当知是人必能通达一切佛法。
所以还要历缘对境修止观。所言缘者,谓六种缘:一、行,二、住,三、坐,四、卧,五、作作,六、言语。所言境者,谓六尘境:一、眼对色,二、耳对声,三、鼻对香,四、舌对味,五、身对触,六、意对法。
怎样在作事时修止观呢?
在作事之时,应该先作意抉择:我现在是问了什么而要作这件事,如果是为了不善之业、无记之业而作事的话,就不应该作。如果不是被烦恼所驱使,为了对自己和他人有利益的善事而作的话,就应该作。
怎样在作事中修止呢?在作事中即知晓,因为作事,则会生起一切善恶等法,但一切法都不可得,那么妄念自然不起,这就是修止。
怎样是在作事中修观呢?这时候应当如法思惟,由心作意要作事,导令身体与双手运动造作种种事业,并伴随着做事生起一切善恶之法,这时候就要反观其心,连心都没有实性之相貌可得,这时就能解悟作事之人和作事中的一切法,彻底的空寂,这就是修观。
眼根对色尘时如何修止观?
眼见色之时如何修止?当眼睛见到种种色相,便知道一切色相如水中之月,没有坚实的体性。如果见到顺心好看的色相,也不起贪爱,见到难看讨厌的色相,也不起嗔恨忧恼;见到既不喜欢也不讨厌的色相时,不起无明之惑和种种乱想,这就是修止。
眼见色之时如何修观?应当如法思惟,一切所见到色相,当体空寂,为什么?因为当眼根和色尘未曾相接之时,则一无所见,也不会有任何对色相的思惟分别,因为因缘和合,根尘相接,就生出了眼识和意识,便能对种种色相生起思惟分别,并随之产生了一切烦恼、善恶之法。这时候反观对色相生起的心念,没有实性之相貌可得,当知看的人和随着看见而产生的一切法,是彻底的空寂,这就是修观。
这十二种境界、因缘的修行都可以运用上前面坐禅修止观的五种方法,已经详加解释过了,不再重复。
如《大品经》中佛陀对须菩提的嘱咐,“若菩萨行时知行、坐时知坐,乃至服僧伽梨,视眴一心,出入禅定,当知是人名菩萨摩诃衍。”
3
止和观谁更重要?
在汉传佛教所传的禅法,大致有两系,是自东汉安世高、支谶起,依经论而说的禅法,天台智者大师集其大成,创建了完整的禅修体系,前文即是依据智者大师的《修习止观坐禅法要》所作的叙述。另一系乃是菩提达摩以来“教外别传”的禅法,就是禅宗之禅法。
智者大师集“如来禅”之大成,他说,“止观”此之二法,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若偏修习,即堕邪倒。如果偏修禅定福德,而不学智慧,则是落入愚痴;如果偏学智慧,而不修禅定福德,则会落入狂妄。
声闻罗汉,定力偏多,不能见佛性;十住位的菩萨,智慧力偏多,虽见佛性,但是模糊不明朗。而诸佛如来,定力和慧力平等圆满,所以明了无碍地见佛性。
而“祖师禅”的集大成者六祖慧能大师,在《六祖坛经》“定慧品”与“坐禅品”之中,也有对止观(定慧)方法的教授,他说:“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
而六祖慧能大师以圆顿的知见作为基础,对弟子们教授定慧之法时,不仅重视“定慧均齐”,更对以前的修行方法有所创新,强调“定慧一体”。
他告诉弟子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
定与慧犹如灯与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
不论修什么法门,都离不开戒定慧三学,也就离不开止观之法,如《华严经》中说:“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了达诸法真实之性,所有慧身不由他悟。”这便是修行止观的无量功德,更何况是世间的健康幸福,都会随着定慧力量的增强,而让善因乐果成熟壮大。
智者大师在《修习止观坐禅法要》的最后一章,讲述了修行止观的佛果功德,却在最后一句,再一次苦口婆心地劝诫:“誓愿所行者,须除三障五盖。如或不除,虽勤用功,终无所益。”
今天修习止观的行者更应当明白,禅修是严谨微细的身心锻炼,并不是飘飘然的“鬼画符”与夸夸其谈的“吹牛皮”,切莫以身谤法,令一生空过。当“专注、清明、绵密”地对身心的状态善加观照,必能成就微妙的功德。
开启心灵能量的七大法则
“业力病”到底是个什么病?
病多是"堵"出来的!最好的疏通法都在这里!
夏天这四件事会耗干你的阳气,尤其是第三件!
7种食物被称为天然“胰岛素”,吃上三天,血糖恢复平缓
从肝郁到肿瘤只需6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