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一蔬一饭间 | 我的食物简史(上)


2020年2月12日到2月22日,共有85位写作者加入“我的食物简史”第一期写作计划,10天书写文本40期379篇,共计435553字......非常感谢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我们可以聚到一起,从关心自己的饮食出发,看到食物和我们自己、和家庭、和社区、和社会、和整个大自然(人、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关系与互动。

今天,我们将和大家分享湘妹子雁心的食物简史。徜徉在雁心的文字之中,你不难发现“爱这个世界,美好的事情还多着呢”~


自述与缘起

赏镜中自然


我出生在湖南衡阳(即雁城)的一个小山村,在山水田野中长大,高中开始进城念书。大学就读于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系,接着到南京农业大学读社会学研究生。2008年毕业后,先后在南京、成都、长沙等地从事策划、文案、品牌推广工作。

2015年初,我因纪录片《穹顶之下》关注环境问题,并成为一名环保志愿者,推动组建、运营生态阅读平台《湘江书屋》以及环境写作社群《青朴写作营》一年多,那时注册微信公众号《湘江书记》,后改名为《雁心得一》,持续书写至今。

2016年春-2018年夏,全职从事环保,参与环保义卖、萤火虫与候鸟保护等项目,随即开启传统公益慈善研究,主笔《善镜——苏南传统慈善人物剪影》,今年或将出版。2018年秋至今,我回归土地和乡村,和伴侣探索自给自足的、晴耕雨读的简朴生活,学习生态农耕、自然建筑、植物染等,目前在湖南长沙湘江边的村子尝试营造生态家园,继续半农半X生活。

关注食物议题始于2015年,《寂静的春天》这本书让我深切认识到农药、杀虫剂、除草剂的可怕,开始关注食品安全、土壤健康、生态农业,选购对环境友好的食物和洗护用品等,实践可持续的环保生活。2017年夏,得知简艺老师在扬州举办“良食峰会”,我报名做文字志愿者,写了几篇活动报道。近三年来,因种种机缘,我去到一些生态农场及社区,结识不少新农人,不仅是生态食材的消费者,也是生态农场的支持者、传播者,自然而然成了素食者。

因为自己对耕种有浓厚兴趣,在过去一年多时间我常在田间劳作,而且吃到自己种出的菜有无与伦比的幸福感,身心状态比以往都好,因此萌发做食物教育,让更多人认识、感受到良食的能量与意义。

2020年不寻常的春节刚过去,我看到简艺老师、李艺泓和朱清一起在推的写作计划《我的食物简史》,饶有兴趣,正是反思食物、生活、价值观、环境、关系、记忆的好机会。在那十天里,我共写了十篇千字文,有些内容是整合以往所写的食物部分。在写的过程中,我梳理自己的过去和当下,藉由食物探索自己、了解自己。

感谢食物,以及所有关心良食并为之努力的人们。 


从湘辣到素淡

2020鼠年第一餐

“湘妹子从小辣不怕,湘妹子长大不怕辣,辣妹子嫁人怕不辣,吊一串辣椒碰嘴巴……”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宋祖英这首《辣妹子》传唱甚广。湘菜以香辣闻名,湖南人的家常菜也如此。作为祖辈十代以上居于湖南的湘妹子,我从小吃辣,无辣不欢。平时,家里饭菜以炒为主,几乎每样菜都点放辣椒,包括汤也是辣味。我记得最好吃的是妈妈做的擂茄子辣椒,夏天的开胃下饭菜,每次上桌都被快速消灭。剁椒鱼头、虎皮煎椒,也很受欢迎。

上高中以前,我和家人住在乡镇,四周是丘陵、小河、田地。蔬菜、豆腐、鱼、肉、鸡、蛋等都是本地乡民种植、养殖的,那时农药化肥除草剂很少用,可以说那时吃的都是生态健康食物。如今我的舌头依然敏感,喜爱食物原味,想必跟少时的饮食经历有密切关联。

初到北京念大学,一说到自己是湖南人,对方十有八九回应:“你很能吃辣吧。”我点点头。食堂的饭菜通常难以满足年轻的胃,不时跟室友到校外小店吃烤串、麻辣烫,加辣。那时无知,只图口爽,加上北方干燥,身体受不了,以青春痘抗议。之后读研、工作,仍嗜辣,仍长痘,持续好些年。

直到三十而立之年,辗转碰壁,深夜痛哭后,安定一处,早睡早起,每天晨跑,饮食变得清淡、有节制。那时我已不爱吃辣,拒绝烧烤,但喜欢喝酸奶,不排斥肉食,周末煲骨头汤慰劳自己。

我成为非严格意义的素食者从关注雾霾、做环保志愿者开始,因为审视自己的生活,从食衣住行等日常细小处改变,身心慢慢洁净,口腹之欲顿减。

近四五年来,我认识了越来越多年轻的素食朋友,不都是佛门中人。谢谢简艺老师、素愫老师让我看到食物蕴藏的爱以及背后更大的世界。于我,吃素,是不忍,是慈心,是共生,是感恩,是惜福,是清净,是敬畏,是觉醒。


爱在一蔬一饭间

谢谢我的菜园子

2018年初,我因环保公益遇见他,后结为连理,至今我俩在一起吃了上千顿饭。虽是两个湖南人,我俩都不怎么吃辣,喜欢食物原本的滋味。能吃到一块儿,吃得开心满足,是我们在一起的的重要原因。

遇到他之前,我并非巧手厨娘,对食物和下厨没多大热情。打小我就把时间都给了书,家中自有厨艺高超的妈妈和妹妹掌勺,我是那种偶尔进厨房想帮忙被赶出的吃货。工作以后,自己摸索着做饭,煮粥、下面条、煲汤,味道自认为蛮好。

认识他以后,在厨房待的时间变多了,做饭更有动力了。因为他每次都吃光,我也有了更多信心。对了,他也会做饭,属于初级水平。经过近一年的用心练习,我的厨艺长进不少,还得到两位父亲的认可。

最近一两年,我喜欢自己动手做面食,他也是爱吃面的主儿,于是揉面的力气活多半交给他,晚饭后正好运动一下。烤面包继煎饼后成为我们早点的新宠,馒头、包子常轮着做,调理肠胃补虚的小面汤时常有做。晚上如无意外都是下面条吃,他手擀的发酵面条,带芝麻的,入口香软。

我俩喜欢逛菜市场,自带布袋,必买的是当季的叶子菜,我偏爱深色的蔬菜。豆制品几乎每天吃,我俩都爱豆腐。记得以前在无锡我们经常去一家现做的豆腐坊买,干净,种类多,嫩豆腐、白干、卤干、干丝、千张、百叶等,可以换着花样吃。自带一个大的搪瓷碗装豆腐,不用塑料袋。

我们都喜欢吃干净、简单无添加的食物,以蔬菜、豆制品为主,偶尔搭配爸妈寄来的干菜和鸡蛋。我们做菜多是蒸煮的方式,少油烟。少盐少油也是我俩的共识。午餐一锅炖或两三盘菜,三五种颜色,五六种食材。冬天煮汤多一些,最近大爱芋头萝卜豆汤。

因为认真对待的每一顿饭,滋养我们的生命,疗愈我们的身心。爱在一蔬一饭、一粥一汤中升温,我们在亲密关系中成长,彼此支持与包容。珍惜食物、好好吃饭很重要,我们这样做了很受益,希望分享给更多人。 


躬耕乡土,不只为良食

自去年春天始,我和伴侣探索理想的生活,希望与志同道合的伙伴创造自给自足、可持续的生态家园。

去年五月,我们有缘去到湖南郴州莲塘村生活两三个月,见证并参与建设中的零污染生态村。我们以志愿者的身份在酵道孝道驻村团队做些事,包括田间和厨房的活,这一切都跟食物有关。

村子四周有不少石头梯田,荒地也多。这里常见的农作物有玉米、土豆、红薯、辣椒、花生,还有茄子、芋头、四季豆、番茄、冬瓜、生姜、魔芋等。田边屋后多植有果树,核桃树、梨树、桃树、石榴树、板栗树等。野生的葛根挺多,山上还有美味的野菜,如紫背天葵。感谢大自然的恩赐。

我常看见村民们弯着腰在菜地里忙。他们笑着打招呼,问吃了吗。村里大都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种菜是自家吃,他们种地大多会用农药、化肥、除草剂。

我们用自然农法种水稻和蔬菜瓜果,做酵素和堆肥,改良土壤。多年受化肥农药除草剂等有毒物质侵害的土地可以说是得了慢性病,堆肥如良药,调治土壤的各种病。有了肥沃健康的土壤,才能长出天然美味又养人的食物。得闲时,我们跟随村民叔叔上山采草药,用于熬制稻田驱虫药剂。

农事之余,我们在健康之家食堂做七八个人的早饭,大概持续一个月。伴侣擅长煎饼,紫苏土豆饼尤其赞,有时蒸红薯玉米芋头等。我用大锅熬煮杂粮八宝粥,加一点生姜,有时自己打豆浆,再烫一两盘绿叶菜,养肝。

用来熬粥的糙米、红米、小米、薏米、燕麦、藜麦、芸豆、赤小豆、绿豆、黄豆、黑豆、枸杞、百合等,大都是生态食材,熬出来的粥香浓可口。我们齐诵餐前感恩词,有时村中老人过来一起吃。

在村里,我们吃全素,有蔬菜、水果、豆制品、菌菇、海带、木耳、干菜等,挺丰富,菜地供应不上时,会向村民购买或到山下小镇采购。

村民好奇我们为什么来村里,伴侣说这里空气好、水好,我笑他的回答真像城里人。我来村里是因为真心喜欢乡村生活,亲手耕种,自给自足,在自然中过得自在。因为人活着得有精气神,种地让我更快乐,跟草木鸟虫更亲近,浸润在天地自然的大美中。

我们用善意和气力对待土地,种下自己喜欢吃的东西,陪伴它们长大,这样收获的食物最是滋养我们的身体和灵魂,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其实,田地多半荒芜的乡村更需要年轻人。

待续。

-END-

作者:雁心

自然讲师、自由写作者

图片来源:雁心

良食基金致力于促进食物体系向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机构愿景:同一世界,同一健康。机构使命:推动良食改善人类健康、动物健康和星球健康。

2019年6月24日,良食基金在北京发布《良食倡议》。


我们认为以下观点不证自明:

生物多样性的流失与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的威胁。

没有人应该挨饿。

没有人值得为不好的饮食方式付出健康乃至生命的代价。

不应该浪费食物。

没有任何理由需要让农场动物遭受虐待。

我们认同以下观点:

改变现有的饮食结构和生产方式能够积极有力地延缓全球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改善公众健康,并且在人口增长情况下更好地保证粮食安全以及社会公平。

良好的饮食结构能滋养身心和社群。好的食物生产与消费可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好的食物是改善公众健康和生态系统的最有力杠杆。

每一个人都应当了解自己的食物是怎么来的以及如何影响自己以及世界。

饮食、健康与环境保护的科学证据已经非常清晰,我们需要立即行动。

在生态文明时代,每一个公民都有绿色消费权。

我们承诺并且呼吁全球所有个人、家庭、社区、机构,为了人类未来,践行以下《良食倡议》:

植物领先——以植物菜品为主,占比不少于85%。

动物福利——不支持让动物受虐待的产品,比如笼养鸡鸡蛋。

健康饮食——选择全食物,支持健康烹饪,避免高糖、高盐和深加工食品及饮料。

减少浪费——节制点餐,实施光盘。

当地当季——尽可能选择当地当季食材,支持生态种植,支持小农。

循环永续——减少一次性用品,尤其是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如有可能,实行垃圾分类。

生物多样——拒食野生动物,选择可持续水产,支持可持续的多样食材。

食物教育——推动食物教育,参与食物教育课程。



CONTACT US

良食基金

机构邮箱:info@goodfoodchina.net

「良食基金」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旗下关注食物与可持续发展的公益基金,旨在引领食物可持续发展的未来,通过良善的食物创造更美好的世界。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何以为食

何以为食网为您提供最新的何以为食信息,让您快速了解何以为食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何以为食。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