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德说:“味到真时唯是淡”,修行亦复如是。



















禅宗又名般若宗,也叫达摩宗。禅那就是禅定,三藏十二部经典,离不开思维修,也就是禅定。大乘六度是禅定成功才能得智慧般若;小乘也是戒定为基才能得慧。因为习定以后,气机才能发动,才能得定。古来祖师机锋转语中,很多讲的气脉,你不经验过,就不会懂。身心的修法,各宗派虽然不同,但都是讲的这个。而个人业力不同,知见不同,知识不同,身体不同,所以现象也就不同。  
如何修?久坐必有禅。真正佛法并不只是“坐”,可是你们这些知识分子,要把过去一些世间知见,一切佛法道理都丢掉,硬是要“久坐”,才能有所成就。佛法要能抵得住最大的病痛穷苦,而一切知见,没有真功夫都抵挡不住最苦的磨难。
朋友之道,在规过劝善,在这个打七时间,我都是真心奉劝。我不轻易印证人,如果轻易许人,便会害了别人,自己也犯了大妄语戒。真正发了道心,为自己也好,为了生死也好,为救世也好,要好好发心,好好用功,此事非将相之所能为,将相能征服天下人,而不能征服自己这个心念。非大丈夫、非真英雄是对付不了这个心念的。各位呀!发个勇猛精进心吧!
古德说:“味到真时唯是淡”,修行亦复如是。“天向一中分造化,道于心上起经纶。”注意这个“一”字和“心”字。修道者,修此心也。修行深入后,起用,就可以神通变化。见道而不能起用,那还不是你的,一定要哄他,不离开他,久而久之,就可以起用了。
禅宗自达摩祖师以来,都主张平实。到六祖讲用功,讲境界,也非常平实。六祖以后的祖师们,怕修行人执著用功的境界,所以不讲这些,而诗偈大行。到唐末宋初以后,便以奇特(奇言妙语)为高,以四句八句为主,大家都在猜谜了。
“宁可将身下地狱,不把佛法送人情。”黄、杨、鲁三居士近乎初禅定境,进一步可以得小果。会不会掉呢?功用境界非究竟法,当然怕掉了,但是也离不开功用境界。一般人以为打坐就是禅,其实是大错。我们也不是学禅,只是要立志学佛。立此大志,不达目的不止,要发大心,好好地坐一枝香。
外道打坐,有的也可以一坐几个钟头。但是那和见道以后的一坐几个钟头不同。外道的打坐是练出来的,与这个不同。昨天晚上有一位居士很像见道。但是据我看来并不是,只是似是而非,可是离见道也不远了。所以杨管老问我,那位是不是见道,我说不是见道。我绝不乱盖冬瓜印子的,出世间法绝不可以乱送人情的,如果我乱许可他。他自己明白,他知道我说的不对,岂不是骗了他?他不会受骗的,那么我这个金字招牌可就倒下来了。世间法有时可以送送人情,般若心印,不会乱送的。
昨天讲到见道之事,达摩祖师有两个路子,一个是理上入,行持功力没有到,容易退失。从他悟理,非是家珍。靠别人,稳不住。古人又说:“悟后起修”,也就是见道以后再加上行持。第二个是行上入,杨管老居士是行上入。如何谓之入呢?身心证验。道家的与密宗的都对(身上用功),也都不对。了无一物可得,一片光明,就是佛的路子。杨管老两次现前,但所见的理不深入,功夫还会丢掉。行上入的有好处。但是要精研教理,补其不足。萧先生昨天只是理上入,不是浑身滚进来。
近几年来,有许多人得少为足,狂傲得不得了,不求更上一层楼。又有人以为我有密法不肯传人,或偷、或抄,不光明,不是学佛学道。你不至诚恳切地问我,我只好不讲;你不懂就要问,有什么可以害羞的?肯真心问的,我就讲,我岂是有所偏爱呢?
平静的时候,妄念提都提不起来,但偶一不慎,喜怒哀乐之情发起来,更厉害,此心不能安,这是什么道理呢?这就是修行必然的经过。所以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妙觉,到金刚喻定,破最后一品五明,才到如来果位,此渐修之路也,岂有那么容易呀?修行人要“防微杜渐”,此心不能安,是你气机没有归元,触到你的感官,所以不得安。凡夫心脉只开一脉,到八脉具开时,气机动得更厉害,佛经里都有对治法门,用之皆有效。密宗用戏曼歌舞来疏解它。禅宗修法对此不安之一念,都不用对治法门,正念一提,三际托空,心就安了。重新安了以后,功用见地,又更进一步了。
恭录自《习禅录影》
南怀瑾先生讲述

文章:来源网络。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金刚智慧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点击右上角按钮即可分享到朋友圈和微博,一个动作改变别人的一生。
传播智慧,助人助己,福德无量,感恩常在!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金刚智慧

金刚智慧网为您提供最新的金刚智慧信息,让您快速了解金刚智慧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金刚智慧。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