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了!原来佛陀是这样炼成的?!



天祥宝光园

公众号:txpt123

共享生命之美,一探灵性究竟,传递健康知识,佛医养生(公开许多不为人知的偏方、土方)两性、亲子、人际关系、冥想、内观、觉悟、职场、风水、改运、运势。关注人数突破数十万的大型公众平台 !


本文转自:娑婆一场梦(suopoyichangmeng)

文/能元


佛教徒的自我修养
(2)

什么是佛? 

,是个外来词汇,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古印度梵文बुद्ध (buddha)即佛陀的简称。所谓,佛者,觉也,就是说“佛,就是觉的意思”。简单的说,就是我们一直在强调的觉悟者


但实际上,觉悟只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说法,因为单单这一个觉字里面,还包含了三层意思


如果不搞清楚这三层意思,那么学佛就永远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不能理解佛的真正含义。

好,那么,这个字的意义,都是哪三层呢?


首先,第一层觉察与觉悟,其次,第二层自觉与觉他,最后,第三层觉行圆满


 · 什么是觉察?


首先,第一层含义觉察与觉悟。先说,觉察


觉察什么?


觉察到这个世界上充满了烦恼,而这些烦恼又衍生出各种各样的痛苦

说到这个,有个词大家一定听过一个词,叫众生皆苦。从佛教的角度讲,苦有很多种分法。二苦、三苦、八苦乃至无量苦。

最常讲的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关于这八苦的解释,这里不做过多的展开,大家有时间可以自己上网查一查。

但是通常来讲,当一个人越是福报大,或者是缺乏一定警觉性的时候,他就越不容易发现苦。

因为福报大就不能察觉自己的苦,而没有警觉性就不能体会众生的苦

比如有些老板会对你说:“能996是你们修来的福报996什么意思?就是每天工作从早9点到晚9点,每周上6天班,合称996。


这就是典型的不能体会众生苦。

当然,老板能这么说,很有可能不是不知道众生苦。他可能也是被逼无奈——比如市场环境不景气啊,公司发展考虑啊,股东的压力啊,这些是他的苦。

但是,为了让自己不苦,只能去苦别人,这何尝不是另一种苦?
 
当然,这个世界上还有另一种人。他福报很大,一生都很快乐,无忧无虑,好像没有什么烦恼,也没有受过苦,对待他人也很好,很幸福。但其实这只是一个暂时的快乐。



从佛教的角度讲,这些幸福和快乐都是有漏的,有漏,就是有缺陷、会流失的意思。这种有漏的快乐,最大的问题就是它其实是离不开痛苦的。

比如,升职加薪很快乐,但加班绩效很痛苦;和朋友把酒言欢很快乐,但第二天宿醉很痛苦……

当我们在享受快乐的时候,如果能仔细思考、注意观察,很容易就会发现苦的存在。
 
所以,刚刚我们说,佛的第一层含义的第一个,是对烦恼与苦的觉察。而这种觉察,它不一定是来源于自身,有时也可能是来源于他人


哪怕是一个拥有巨有大福报、一生都很快乐的人,只要通过观察其他人的烦恼与苦难,反思自己,也能生起修道之心,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在出家修道之前,是古印度迦吡罗卫国的太子,名字叫做乔达摩·悉达多,也叫悉达多太子。

据记载,这位太子天赋异禀,雄姿英发,学习好,长得帅,无论读书、辩论、天文、地理还是骑马、射箭,他都一学就会,还老是第一名,用现在话讲就是妥妥的人生赢家。


而且身为一个国家的储君,悉达多太子还拥有自己的宫殿、花园以及成群的宫娥彩女,吃穿用度无数,可谓享尽人世间的荣华富贵。

正是由于老国王有意给悉达多太子营造了一个充满世间美好生活的乌托邦,所以,对人世间真正的疾苦,太子还是鲜有体验。

直到有一天,悉达多太子出城巡游,在城池周围走了一圈,先后遇见了衰老年迈的老人、被疾病折磨的病人、四肢僵硬的死人,以及威仪自在的出家人
 
通过这样一次短暂的,对人世间的生老病死的近距离接触,让悉达多太子认识到了人生的烦恼与痛苦是不可避免的,以及修行的殊胜。

于是,悉达多太子连王位也不要了,毅然的选择了出家修行,最终成为了佛陀

而这种对烦恼和苦的警觉性,就叫做觉察
 

———善解人意的分割线,休息一下———


 · 什么是觉悟?

佛的第一层含义,觉察与觉悟,觉察说完了,我们再说觉悟

觉悟是指什么呢?

觉悟就是:领悟到这个世界的真相,从而断尽了一切烦恼,不再受苦的逼迫。

就好像一个大梦初醒的人,不再为梦魇所困,而烦恼则如同梦中的事物,不但全都烟消云散,并且再不生起,即所谓的离苦得乐



而这个时候,因为苦已经不再升起,所以这种乐,就不是之前我们说的不有漏的快乐,而是永恒之乐。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说觉悟就是领悟到这个世界的真相。那么一定会有人问:能不能直接告诉我们“这个真相”到底是什么?”

是啊,到底是什么呢?能不能总结一下,直接把这个答案告诉我们呢?

而事实上,它确实是不能的。
 

对于像我们这种在应试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人来说,常常会一个惯性,就是不管什么问题,都希望有一个准确的、总结性的答案,如果得不到,就会觉得哪里不对劲。

比如去菜市场买水果,你问老板,“这西瓜味道怎么样,甜不甜?

结果对方回答:“具体什么味不好形容,至于甜不甜的,尝了才知道。

听了之后,是不是觉得这个老板很欠抽?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想想,你会发现哦,这个老板说的没毛病

为什么?

因为,味道这个东西,它是一个抽象的状态,而不是一个具体的实物或者是知识点。所以,我们只能去大概形容它带来的感受,但没准确法描述它本身。

就像毛主席曾经说过的——“想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


在这里为什么要举这样一个例子呢。

因为,我们叫所讲的觉悟,它本身指的就是:达到了一种状态或者说境界,而不是获得某个物件或某种知识。

它很难用语言去准确描述或是总结,只能通过实践的方式,去亲自体验

也正是因此,前面我们说到,悉达多太子舍弃王位后出家修行,在他31岁那年,觉悟成为释迦牟尼佛。之后直到80岁圆寂入灭,一共说法近50年,很少去讲觉悟境界本身,而几乎绝大多数时间讲的都是通往觉悟的方法。

即所谓的“因分可说,果分不可说”。什么意思呢——如何成佛,可以讲,但成佛之后,没法讲。

 · 什么是自觉、觉他?

在佛陀在世的年代,获得觉悟的,并不是只有释迦牟尼一人。

通过佛陀的教育,很多他的弟子也同样达到了觉悟的境界,他们统统被称为阿罗汉。比如大迦叶、舍利弗、目犍连等等,都是有名的阿罗汉。

但是,他们明明都已经觉悟了,为什么叫“阿罗汉”,而不是同样也称之为“佛”呢?

这就涉及到关于“佛者,觉也”的第二层含义:自觉与觉他

当一个人觉察到烦恼,然后他又通过觉悟断除了烦恼,在这个时候,他仅仅是“自觉”,就是让自己觉悟了、让自己解脱了。在佛教讲,这叫“自了汉”,还称不上“佛”。

要想成为佛,还需要做什么?

在自觉的基础上,还要“觉他”,即:用各种方法,去教化众生,让其他人也像自己一样觉悟。

所以,“自觉、觉他”,这是佛的第二层含义。时也是阿罗汉根本的区别。

———善解人意的分割线,休息一下——— 


 · 什么是觉行圆满?

讲到这里,在座各位对佛教有些了解的朋友,可能会问:佛教里不是一种叫“菩萨”的存在吗?

菩萨就是“菩提萨埵”,翻译过来叫“觉有情”。

比如大家常听说的,观音菩萨、地藏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等等,他们在自己觉悟的同时也在普度众生,也在“觉他”啊,那为什么他们叫“菩萨”,也不叫“佛”呢?
 
这就需要我们引出,“佛者,觉也”的第三层含义:觉行圆满

所谓的觉行圆满,我们有一个定义,就是:在自觉、觉他的同时,还要不断地超越自己,让自己的各个方面都达到一种止于至善”的生命境

这里说的各个方面,并不是说,让大家什么都要争个第一。哦,“我貌若潘安、才灭李白,银行里的存款数不清……”,不是这样的。因为,这是物质境界,而非生命境界。


什么是生命境界呢?

就是说,我们内在的生命因素、以及其所表现出的德行,叫做生命境界。

所以,比如说,有的人特别细心,那就让自己更加细心;有些人特别勤奋,那就让自己更勤奋,不断地去超越自己,这就叫“至于至善”的生命境界。

当然,这种自我的超越一定是建立在自觉、觉他的行为基础上的,而不是用来做坏事的。

比如,那个细心的人,跑去做假账,越做越细心;另一个勤奋的人跑去做强盗,一连抢好几家银行……那就完蛋了。
 
所以说,菩萨跟佛到底有什么不同?

就在于自觉觉他的过程中,其生命境界能达到的程度不一样。

菩萨是某一项生命因素达到满分比如说,大悲观世音菩萨,慈悲心满分;大愿地藏菩萨,愿力满分;大智文殊菩萨,智慧满分……

而佛是什么?

佛是,这些生命因素,统统都满分。

所以叫“觉行圆满”。这是佛的第三层含义,也是菩萨与佛的最主要的区别。

回过头来,通过这三层定义,我们再总结一下,到底什么是佛——

觉察了烦恼、觉悟到真理,并且自觉、觉他,不断超越自己,达到止于至善的生命境界的人,方可称之为“佛”


好了,什么是佛,搞清楚了之后。那么,什么才是真正佛陀的教育?正信与迷信有什么区别如何判断?
·

~且听下回分解~
PS:本文内所有图片素材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天祥宝光园

天祥宝光园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天祥宝光园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天祥宝光园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天祥宝光园。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