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寻经》讲解一


很多禅修者开始坐禅时会发现:心总是在胡思乱想-妄念很多。根本静不下来。如何去除妄念呢?佛陀在中部第二十经讲了去除妄念的方法。这篇经文的巴利名称是vitakkasaṇṭhānasutta。翻译成中文就是《静寻经》。因为妄念在佛经里的标准说法是寻( vitakka)。静寻就是让妄念平静下来的意思。在这篇经文里,佛陀说了五种去除妄念的方法。这五种方法是禅修者对付妄念的五种武器。就像古代一个王子到国外去学武,学完以后老师就会告诉他 :“你现在武艺学好了,可以回国继承王位了。如果路上遇到强盗,你就可以用我教过你的五种武器去对付他们,开始你可以用弓箭射,弓箭射不行的话就用投枪,投枪再不行用长矛,长矛再不行用剑,剑再不行就用匕首。最后总能制服盗贼。”如果能够熟练运用这五种方法,就能克服各种妄念,得到禅那。我们先看看第一个去除妄念的方法:

“对于那些已经来了,会引发贪欲、嗔恨和愚痴的、恶不善寻思的相,比丘应该离开它们而作意其他引生善法的相。他离开引发恶法的相而作意引生善法的相,弃除、止息引发贪、嗔、痴的寻思。弃除它们后,心专一而得定。”

这段经文有两个关键词:引发不善寻思的相和引发善法的相。“相”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心认知的对象。打坐的时候想起好看的 美女(帅哥)、好听的音乐、好吃的美味。这就是心生起了贪欲的寻思。这些好看的美女(帅哥),好听的音乐,好吃的美味。就是引发贪欲的相。按照佛陀说的方法就要进行替换。怎么替换呢?替换成能去除贪欲的相。比如持八戒的时候晚上很饿,一打坐就想美食,这时候美食就是引发贪欲的相。按照《清净道论》我们可以作食厌想(厌离食物的思维)。这时候可以思维:美食吃下去最后变成什么?变成大便。你想到大便还会有食欲吗?没有了。这时候就是用大便来替换美食,去除了对美食的贪欲,妄念就止息了。

根据注解,如果对有生命的有情生起贪心。比如对一位美女或者帅哥生起贪心。这时候要把她(他)漂亮的外表替换成不净相:她(他)身体里的肮脏不净:胃里没消化的食物(如呕吐物),肠子里的粪便等等。这样一想之后心就能平静下来。这就是平息有生命的有情产生贪欲的方法。

那对于无生命的呢?比如对车子、房子、手机、电脑等等无生命的事物的贪欲,怎么对治呢?注解里面说是通过无常想:这些事物都是无常的,会变丑、变坏。这样想了后,贪欲就会减弱,妄念就容易被止住。比如再漂亮的车只要一被剐蹭后,外观就会大打折扣。有一天回家的时候看到小区里停的车很多都被剐蹭过。尽管进行了修复,外观还是比修复前差了很多。有谁能保证自己的车永远都不被剐蹭呢?谁都不能保证。可能刚买的新车,很快就发生了剐蹭。

不善寻思的第二类是嗔恨寻思。也是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有生命的有情。比如对某个人非常的恨。这时引发嗔恨的相就是仇人的缺点,或者仇人做过的对自己不利的事。这时候就要用修慈心来替换。怎么生起慈心呢?主要是思维他的优点,或者思维他曾经对自己的恩德。慈心生起后嗔恨就能够去除。

第二种是对无生命的事物嗔恨。对治这种嗔恨可以思维这些事物无非四大(地、水、火、风)构成的:对地、水、火、风嗔恨实在没有意义-四大都是刹那刹那生灭变化,并无一个实体。

接下来再讲讲痴烦恼的不善寻思。痴烦恼有两种具体的表现:一个是疑,另一个是掉举。什么是疑呢?比如禅修者对禅修的意义会有疑问:禅修有用吗?禅修有意义吗?如果被疑困扰,可能就禅修不下去了:有没有用都不知道还修什么呢?

掉举就好像心习惯性的多动症,喜欢东想西想,就是不能专注在禅修业处上。疑和掉举的根子还是愚痴-对禅修的价值认识不够,或者对正确的禅修方法没有确定地领会。注解给出了五个对治痴烦恼妄念的方法:

1.依止善友而住。

2.学习佛法。

3.询问法义。

4.在合适的时间听法。

5.分别是处非处。

第一个是依止善友而住。什么是善友?简单说就是精通佛法,而且能指导禅修的老师。依止善友而住就是按老师的指导学习佛法和禅修。开始应该先跟一位合格的老师学习。为什么呢?尽管 现在科技发达,获取信息很容易:在网上关于禅修的资料非常多。但是该从哪里学起呢?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呢?初学者会有很多这样的困惑。我就遇到过不少网友,他们学禅修就是在网上百度,以为‘百度一下,你就知道’了,结果百度了很长时间,很多东西还是不知道。所以初学者一开始完全依靠网络上的文字资料学禅修会遇到很多问题。最好还是先跟一位老师学习。我们跟老师学习,有什么好处呢?和老师接触就会有互动。老师是过来人,他有很多经验。在互动的过程中他就知道你的问题可能出在哪里,能你提供一些很有价值的建议,这样效率会非常高。

第二个学习佛法就是:依止老师以后,就应该按老师的教导下学习佛法。如果不先学佛法,没有基础的理论知识,很难正确地禅修。

第三个询问法义。学习佛法的时候还要领会法义,就是学习佛法以后还要思考,这些法到底什么意思?不懂的地方就要提出来,向老师询问。

第四个是适时听闻正法,就是在合适的时间听闻佛法。什么叫合适的时间?心比较专注、安定,听闻效果比较好的时间。对于初学者来说,听闻佛法的时间应该多一些。为什么?因为初学者对于佛法理解往往不够全面和深刻,对禅修的理解也是如此,禅修的要领不能完全、准确的掌握,存在各种误差。在误差没有纠正前不适合猛力地用功。为什么呢?用功越猛可能偏差越大。即使没有偏差,偶尔有些境界,也不稳定。怎么办?多听闻佛法,不断纠正误差,加深对佛法的理解。所以“适时听闻正法”还有经常性、长期性听闻佛法的意思。

第五个是“分别是处非处”。“处”就是成立,“非处”就是不成立。 “分别是处非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对一件事情的真实原因要做出正确的判断: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原因,什么不是。比如解脱的真正的原因是断除烦恼。而那些没有利益的苦行不是解脱的因。得到禅那的因是去除五盖等等。要能 “分别是处非处”,就必须系统学习和通达佛法,能运用佛法的智慧对事物有正确的判断。去除痴烦恼妄念的五个方法可以归结为:在一位合格的老师的指导下,长期听闻、学习佛法,正确、深刻地理解佛法,能运用佛法的智慧破除各种疑惑。所以禅修者需要学修并重:禅修的同时还需要学习佛法。

佛陀在经文里还用了一个比喻,说明这个方法: 比丘们,就像聪明的木匠或木匠徒弟用细的、好的木楔子敲掉、拔掉粗的、坏的木楔子。一块木板的一个楔子坏了,那就用一个细的、好的一个楔子把它替换,这个烂掉的楔子就是比喻那些会产生妄念的相,好的楔子就是能让人平息妄念的相。禅修的初期阶段,你先别急着想入定。刚开始的时候,应该关心的是:什么样的妄念(不善寻思)比较强,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对治。就像我们和面做馒头,开始不要急着把面粉和成一团,而是先把面里面的杂质挑出来。接下来和面就很容易,馒头的质量也会非常好。同样,刚开始禅修的时候,先要把自己心里的杂质去掉,心里杂质是什么?就是妄念(不善寻思)。实际的操作是:如果在禅修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有妄念。如果妄念很弱,这样的妄念一被觉察到,就会消失。这时只要加强觉照即可。但是对于比较强的,顽固的,反复出现的妄念就应该暂停业处的修习,有针对性地进行对治。比如有的禅修者修出入息念时总会去想自己的初恋。这时候,可以暂停修出入息念,好好想想初恋八九十岁的样子:头发也白了,牙也掉了,脸满是皱纹。这样一想,妄念可能就平息了。这时候再回到出入息念的修习。(待续)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南传佛教经典禅修

南传佛教经典禅修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南传佛教经典禅修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南传佛教经典禅修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南传佛教经典禅修。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