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吃到健康的外卖,是奢望吗?



互联网外卖让我吃得不健康

今年是我吃「互联网外卖」的第八年。

因为工作是科技记者的缘故,我对所有新的互联网服务都感兴趣。2012年,「饿了么」这个初创公司在广州开通服务,我就是第一批试用的人:我点了办公室附近的常去快餐店的手撕鸡饭,但没留下什么深刻印象。

那时候,也是「O2O经济」(线上到线下)的开始。手机一按,什么都自动到家门口——「嘀嘀」和快滴(已经合并)让汽车上门;河狸家想让美容和美甲师到家,本来生活和优菜网(已经倒闭),正颠覆果蔬产品上门服务;而「饿了么」则把外卖餐饮配送到家,但当时我没太看好:

要做到优于电话订餐的体验,要有足够多商家愿意进驻,还需要说服用户,掏钱养一帮庞大的「骑手团」,这可是个新行当,发展起来需要时间,而且前提是外卖平台用户增长和融资速度,能跑赢补贴和烧钱速度。

我估计错了。

2013年是中国移动互联网最重要的时刻,中国4G商用元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随着小米公司快速发展达到全球第一,中国的资本市场史无前例的热闹,每个投资者,都在四处砸钱抢占数百倍的投资回报机会,像极了2000年整个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前。

融资快速,饿了么撑了下来,随着百度、美团等巨头加入战场,外卖市场变成了增量市场,骑手数量自然也不成问题了。

2014年,我离开广州的家,到北京继续做记者。适应新工作太忙,我开始把一日三餐托付给外卖平台、公司楼下的便利店,只有周末才偶尔自己做饭。

2015年年末,在把外卖当做日常之后,百度外卖app年度账单把我吓了一跳:花了9000 元人民币!这不是全部,「饿了么」上我还花了3000多元,总计下来,每天我至少会点一单30元以上的外卖。不仅如此,我的同事、朋友,身边越来越多人开始把外卖视作为一种「基础服务」。

2016年,我的身体开始出问题——买了体重秤,才发现自己比两年前重了将近20斤;肠胃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消化不畅,晚餐7点吃了外卖,11点还在打嗝,感觉饭菜还没消化;我还开始掉头发。


我一边开始健身调整状态,一边在反思:是我长到二十多岁还不会吃饭吗?

没有过量进食的情况下,为什么把一日三餐托付给外卖平台和便利店后,我的健康快速恶化?

我肯定并不是个例。都市中跟我一样每天无法做饭,靠外卖活着的上班族还有很多。如果被当作基础服务的外卖系统,会让我吃出健康问题,那么,是不是这个系统本身,出现了什么问题?


踏入食物研究领域的大门

我开始看书和纪录片,开始研究卡路里计算、升糖指数、生物价搭配……我才发现关于怎么「吃得健康」,包括营养科学是个备受争议的议题,从低脂到低碳水化合物,到无麸质,从生酮到断食……每年都会有一批饮食方法成为潮流,他们当中有一些十分严格地规定食物种类,操作起来很费劲,但可能没过几年,又会遭到推翻。

但从Michael Pollan所著《吃的法则》中,我还是找到了一个可以简单普及给身边人的通用方法:

「吃食物(不是预包装和加工过任何东西),别吃太多,主要吃植物。」

在美国哈佛大学的健康餐盘描述中,另外一套方法看起来也可操作性比较强:

「一个圆形餐盘,一半放蔬果,还有四分之一放全谷物,最后四分之一是健康的蛋白质。」


这两个方法基本没有太冲突的信息,所以我基本采纳了,根据这些方法重新审视我过往的外卖订单,确实,我点的小炒菜、楼下的便利店快送餐品,都不符合这些原则。

外卖平台兴起让不少原本只做炒菜堂食的餐厅,也做「白领便当」,为了吸引用户眼球,白领便当一般是用鲜红肉块的照片作为卖点,再加上15-30元的单价,让整个餐品看上去「很值」。

首页商家推荐中,无论是中餐、晚餐还是宵夜时间,平台也更倾向于展示有吸引眼球的流行菜照片——小龙虾、炸鸡、烧烤,或者是展示大肉块的一人食套餐。而如果你点过一两次这些食物,算法也会更懂你,让这些食物更多出现在你的主页上。
我也只好花了比之前更多一倍的时间在点外卖这件事情上:精挑细选,排除所有川湘菜(因为担心油太多,油的品质不佳),大多只选健身餐的沙拉哪怕难吃;或者不点一人食便当,点一个炒蔬菜再点一份肉,当然这价格又更高了。

在2016年夏天,我像个「偏执狂」一样地点外卖,配合健身和出差劳碌,4个月后,我的体重很稳地下去了10斤。同事们赞赏我有毅力,但几乎没有人愿意尝试我的方法,因为工作已经太累,吃个饭还需如此,这样太苦了。

我觉得我的方法并不值得推广。当普通人无法「不费力」地吃得健康,我认为外卖、外食商家以及便利店,甚至说是整个餐饮和食品工业系统,出现了系统性问题。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何以为食

何以为食网为您提供最新的何以为食信息,让您快速了解何以为食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何以为食。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