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念了这么久,烦恼习气还很重?


我们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对于常人是如此,对于修行人来说要改掉累世的习气,也并非易事。

在《地藏经》也提到:“是南阎浮提众生.志性无定.习恶者多。纵发善心。须臾即退。若遇恶缘。念念增长……

一切众生,志性无定,随所染习。若近恶友,便造恶业,流转生死。无有边际。若近善友,敬心听法。必离三涂。受最胜乐。

或愚或智   仰佛慈力


每个人身上的习气表现不尽相同,根器各有高低,但不管何表现,何根器,解药可以是一样的。愚者、智者仗佛慈力、求生净土,皆能成就往生大业。

众生习气,各有所偏。愚者偏于庸劣,智者偏于高上。若愚者安愚,不杂用心,专修净业,即生定获往生,所谓其愚不可及也。若智者不以其智自恃,犹然从事于仗佛慈力,求生净土一门,是之谓大智。倘恃己见解,藐视净土,将见从劫至劫,沉沦恶道,欲再追随此日之愚夫,而了不可得。

彼深通性相宗教者,吾诚爱之慕之,而不敢依从。何也,以短绠不能汲深,小楮不能包大,故也。非曰一切人皆须效我所为。若与我同卑劣,又欲学大通家之行为。直欲妙悟自心,掀翻教海,吾恐大通家不能成,反为愚夫愚妇老实念佛往生西方者所怜悯。岂非弄巧翻成大拙,腾空反坠深渊乎哉。一言以蔽之,曰自审其机而已矣。(摘自《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卷一·书一· 复永嘉某居士书九)

参考译文:众生的习气各有所偏重。愚者偏于平庸低劣,智者偏于趾高气扬。假如愚者安守愚钝,不杂乱用心,专精修持净业,这一生一定能往生,也就是他的愚钝反而成就了他,是别人比不上的。如果智者不以他的智慧自以为是,仍然从事于仗佛慈力、求生净土一门,这就是大智慧了。假如依仗自己的见解,藐视净土,就会从劫至劫沉沦恶道,打算再去追随今天的愚夫,都是不可能的了。

那些深通性相宗教的人,我确实非常喜爱他们,也很仰慕他们,但是不敢依从他们。为什么呢?因为打水的短绳子不能从深井里提水,小纸片不能包大东西的缘故啊。并不是说一切人都应该效仿我的所作所为。假如有和我一样卑劣的人,又想去学习大通家的行为,打算妙悟自心,掀翻教海,恐怕他大通家做不成,反倒会被那些老实念佛、往生西方的愚夫愚妇所怜悯。难道不是弄巧反而成了大拙,腾空反坠深渊吗?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看看自己到底是不是那样的根器。)

而这末法之时,我们万万不可自恃过高,藐视净土,在六道轮回里随业流转,苦苦沉沦。近代高僧弘一大师自愧“恶习太重”,净土宗第二代祖师善导大师严峻地把自己定位为罪恶生死凡夫,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怎不仰佛慈力、求生净土?

余于三十岁时,即觉知自己恶习惯太重,颇思尽力对治。出家以来,恒战战兢兢,不敢任情适意。但自愧恶习太重,二十年来,所矫正者百无一二。(摘自《弘一法师演讲全集》之《改习惯》)

言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也。亦有二种: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摘自 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

参考译文:所说的深心,就是深信之心。包涵两方面意义: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在正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在生死苦海常没常流转,没有出离生死的殊胜因缘;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遍摄九法界众生,没有怀疑与忧虑,乘托阿弥陀佛大悲愿力,一定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勤勉恳切   对治习气


与烦恼习气抗衡的过程亦是修行的过程,这也是修行功夫能否提升的关键。而对治烦恼不仅需要在遇到境界时去对治,更要在平常生活中加以提防和觉察。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的身心全是幻妄不实,探求这一个“我”的实体实性了不可得。

修行之要,在于对治烦恼习气。习气少一分,即工夫进一分。有修行愈力,习气愈发者。乃只知依事相修持,不知反照回光克除己心中之妄情所致也。当于平时,预为提防。则遇境逢缘,自可不发。倘平时识得我此身心,全属幻妄。求一我之实体实性,了不可得。既无有我,何有因境因人,而生烦恼之事。此乃根本上最切要之解决方法也。

如不能谛了我空,当依如来所示五停心观,而为对治。(五停心者,以此五法,调停其心,令心安住,不随境转也。) 所谓多贪众生不净观,多瞋众生慈悲观,多散众生数息观,愚痴众生因缘观,多障众生念佛观。(《印光大师文钞嘉言录》卷四·杂著·示净土法门及对治嗔恚等义)

参考译文:修行的关键在于对治烦恼习气。习气少一分,那么功夫就增进一分。有修行越用功力而烦恼习气愈发作的人,这是只知道依事相修持,不知道回光反照,克除自己心中的妄想情执导致的。应当在平时提前预防,那么遇境逢缘自然就不会发作。如果平时认识到我们的身心全是幻妄不实,探求这一个“我”的实体实性了不可得,既然没有一个“我”,哪会有因为人事境界而生烦恼的事呢?这是从根本上最切要的解决方法。

如果不能彻底明白我空,应当依靠如来所开示的五停心观而来对治。(五停心观,就是用这五种方法,来调理止息我们的内心,让内心安住一处,不随外境而转。)就是多贪众生不净观,多瞋众生慈悲观,多散众生数息观,愚痴众生因缘观,多障众生念佛观。)

(印光祖师图)

对治烦恼习气并非易事,努力消除习气却没有见到成效的现象也非个例。这个时候就要注意我们所说的对治习气是否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没有真切地去遵行。我们往往生死心不够痛切,没有意识到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净土法门更难闻,虚生浪死。

治习之心,唯勤唯切。而消习之效,未得未见。其故何也。盖以生死心不切,而只将此超凡入圣,消除惑业,成就净念,作口头活计,故无实效也。倘知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净土法门更为难闻。今幸得此大丈夫身,又闻最难闻之净土法门。敢将有限光阴,为声色货利消耗殆尽,令其仍旧虚生浪死,仍复沉沦六道,求出无期者乎。

直须将一个死字(此字好得很)挂到额颅上。凡不宜贪恋之境现前,则知此吾之镬汤炉炭也。则断不至如飞蛾赴火,自取烧身矣。凡分所应为之事,则知此吾之出苦慈航也。则断不至当仁固让,见义不为矣。如是则尘境即可作入道之缘。岂必屏绝尘缘,方堪修道乎。盖心有所主,不随境转,则即尘劳为解脱。

所以金刚经屡屡令人心不住相,发心度尽一切众生,而不见能度之我,所度之人与众生,并所得之无余涅槃之寿者相,方为真行菩萨道。若见有我为能度,生为所度,及无余涅槃之所度法者,虽则度生,实于一乘实相之道,未能相契。以不了众生当体是佛,佛性平等平等,妄起凡情圣解。致无为利益,成有为功德矣。何况声色货利贪恋粘著乎哉。(《印光大师文钞嘉言录》卷二·书二· 复宁波某居士书)

(参考译文:对治习气的心,要勤勉恳切。如果消除习气的效果没有得到,也没有见效,这是为什么呢?大概是因为念生死的心不痛切,对于超凡入圣、消除惑业、成就净念,仅是口头上说说,并没有切实遵行,所以并没有实际的效果啊。假如知道我们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净土法门更加难闻,今生万幸能得到这个大丈夫身,又能听闻到这个最难听闻到的净土法门,哪里还敢把有限的光阴,因为声色货利而几乎消耗尽了,使我们仍旧虚生浪死,仍然再沉沦六道,想出来都没有时间呢?

应该将一个“死”字(这个字非常好)挂到额头上。凡是不应当贪恋的境界现前,就会知道这是我们的镬汤炉炭,绝对不至于像飞蛾一样奔赴火焰,把自己烧掉了。凡是遇到分内应该做的事情,就会知道这是我们出苦的慈航,也绝对不至于当仁固让,见义不为了。这样一切尘境都可作为我们入道的殊胜因缘,哪能必须屏绝尘缘才能修道呢?只要心有所主,心不随境转,那么尘劳就是解脱。

所以《金刚经》屡屡令人心不住相。发心度尽一切众生,而不见能度的我,所度的人与众生,以及所得的无余涅槃之寿者相,这才是真行菩萨道。如果见有我为能度,众生为所度,以及无余涅槃的法,那么虽然是度生,实际上于一乘实相之道,还是没有相契合。因为不了解众生当体是佛,佛性平等,妄起凡情圣解。致使无为利益,成了有为功德。何况贪恋执著声色货利呢?)

责编:张霜霜丨美编:梁川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弘化社

弘化社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弘化社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弘化社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弘化社。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