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母爱,你所知道的一切可能都是错的
拾遗物语
99%的母亲,并不知道什么是母爱。
壹
最近在关注三个“越来越”。
第一个“越来越”——母乳喂养率越来越低。
“我拒绝母乳喂养孩子。
我们单位有很多新妈妈,
因为产后母乳喂养孩子,
最后弄得胸部下垂了,
腰上也长出一个游泳圈,
太丑了,我可接受不了。”
第二个“越来越”——产后立即上班的母亲越来越多。
“孩子这么小,什么都不懂,
吃好睡好就行了,
等孩子上了小学,
需要教育的时候,我再回去,
现在趁这几年,多赚些钱。”
第三个“越来越”——“婴童独立教育”越来越流行。
最典型的就是哭声免疫法、延迟满足法、婴儿独立睡眠法。
“不要跟孩子太过亲密,
不要轻易地满足孩子,
就算孩子哭泣,也决不能心软。
得到太多安慰的婴儿会依赖大人,
长大后会变得太黏人而无法独立。”
这三个“越来越”,让我揪心。
我实在是忍不住了,
决定站出来放一个“响屁”。
贰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华生,
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
“孩子对爱的需求,
源自于他对食物的需求,
满足了他对食物的需求,
就满足了他对爱的需求,
所以母亲只需要给宝宝提供足够食物就可以了。
母亲不能和孩子过度亲密,
过度亲密会阻碍孩子的成长,
使孩子在成人后非常依赖母亲,
从而难以独立难以成才。”
华生为此还专门写了一本书——《婴儿和儿童的心理学关怀》。
他在书里倡导行为矫正式儿童养育体系:
“要把孩子当作机器一样训练和塑造:
得像对待成人那样对待孩子,
尽量不要亲吻和拥抱孩子,
不要让孩子坐在母亲大腿上,
不要轻易地满足孩子,
就算孩子哭泣,也决不能心软,
以免他们养成依赖父母的恶习……”
这套理论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风靡了整个美国,
接着又影响了西方多个国家。
后来流行的哭声免疫法、延迟满足法、婴儿独立睡眠法等,其核心思想皆源于此。
这套理论真的那么有效吗?
另一个心理学家提出了质疑。
这个人就是——哈洛。
叁
哈洛找来了很多恒河猴,
做了一系列实验。
为什么用恒河猴做实验呢?
因为恒河猴94%的基因和人类相同,
它对外界刺激所做出的反应,
和人类非常类似或相近。
哈洛做的第一个实验是——代母实验。
哈洛把刚出生婴猴放进笼中,
然后用两个假猴子代替母猴。
一个假猴是用铁丝做的,
胸前安装了一个奶瓶,
可以24小时提供奶水。
另一个假猴是用绒布做的,
摸起来比较舒适和柔软。
如果按照华生“有奶就是娘”的理论——孩子对爱的需求,源自于他对食物的需求,满足了他对食物的需求,就满足了他对爱的需求。
那么婴猴一定会依恋“铁丝妈妈”。
但实验结果出人意料,
所有参与实验的婴猴,
都选择了没有奶瓶的“绒布妈妈”。
几乎在所有时间里,
小猴都会挂在“绒布妈妈”身上,
只有感到饥饿难耐时,
它才会跑到“铁丝妈妈”那里吃奶,
但只要一吃饱,
它就会迅速回到“绒布妈妈”怀里。
有的小猴甚至饿了也不愿过去,
它们把身子挂在“绒布妈妈”身上,
只把头探到“铁猴妈妈”那边吃奶。
接着,哈洛搞了个恶作剧。
他制作了一些发条玩具,
比如恐怖的大蜘蛛、会敲鼓的小熊等,
然后将它们放进笼子里。
小猴害怕极了,
立即奔回去抱住“绒布妈妈”,
趴在妈妈怀里,
慢慢地安静下来。
哈洛又将“绒布妈妈”移到另一间房间,
然后用发条玩具继续恐吓。
小猴更加害怕了,
但即使再害怕,
它也不奔向“铁丝妈妈”,
而是眼巴巴地望着另一边的“绒布妈妈”。
如果没有“绒布妈妈”,
小猴子就蹲在地上,团成一团,
战栗、吃手指、摇摆、尖叫……
像极了精神病院里的病人。
根据这个实验,
哈洛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爱源于接触,而非食物。
接触所带来的安慰感,
是母爱最重要的元素。
“母爱的本质,
绝对不是简单地满足孩子的饥饿和干渴的需求,
它的核心是接触性关怀:
拥抱、抚摸、亲昵。”
所以,父母对孩子的养育,
不能仅仅停留在喂饱的层次上,
要想孩子能够健康成长,
就一定要为他提供触觉、视觉、听觉等多种接触性关怀,
让他能够感到父母的存在,
他的心智才会健康发展。
哈洛写道:“只有奶水,人类绝对活不久。”
肆
但这批不是由真猴,
而是由“绒布妈妈”养育的猴子,
长大后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当哈洛把这些猴子,
放归到正常的猴群当中后,
发现它们几乎无法与其他猴子相处。
“这些猴子孤僻、抑郁和自闭,
有的还出现了自残性和攻击性,
对周围的一切都抱有敌意,
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
也不愿跟其他猴子。”
哈洛由此想到了一个问题——它们具备养育后代的能力吗?
于是哈里又做了一个实验——繁殖实验。
▲ 不理睬幼猴
▲ 虐待幼猴
哈洛通过实验发现:
所有公猴都失去了寻偶和交配能力。
而母猴呢,也根本不愿交配。
把经验丰富的公猴放进去,
母猴们就会拼命抵抗,
公猴满身是伤不得不认怂。
怎么办呢?
哈洛发明了一个“强暴架”,
以此固定母猴身体,
使公猴能够骑到母猴身上。
这工具果然管用,
20只母猴受孕产下了幼猴。
但可怕的事情发生了:
这20只母猴中,
有7只脐带剪断后便不再理睬孩子,
有8只经常暴力殴打和虐待孩子,
有4只更是残忍地杀死了孩子,
只有1只笨拙地尝试给孩子喂奶。
也就是说:它们几乎都丧失了养育后代的能力。
伍
问题出在哪里呢?
哈洛思考了很久后,
推测这可能与“运动”有关,
于是他又做了一个实验——摇摆实验。
他重新改造了“绒布妈妈”,
让它可以动可以摇摆。
于是哈洛又把一批婴猴放了进去,
让可以摇摆的“绒布妈妈”养育它们,
并保证婴猴每天有半小时的时间和真正的猴子一起玩耍。
实验非常成功,
这样哺育长大的猴子,
成年后基本都正常了。
于是哈洛得出结论——运动和玩耍,是母爱另外两个重要的因素。
“只给食物和拥抱,
不给孩子充足的运动和玩耍,
脑部控制运动和平衡的感官系统,
与触觉及运动相连的情感系统等,
都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
也就是说,脑功能会失常,
表现为暴力、幻觉以及精神分裂。”
为什么婴儿喜欢父母轻轻摇晃?
为什么婴儿喜欢有人逗他玩耍?
因为运动和玩耍能够促进脑部发育。
1958年,美国心理学会年会上,
哈洛做了一个著名的演讲,
演讲的题目叫——《母爱的本质》。
“爱存在三个变量:
触摸、运动、玩耍。
如果你能提供这三个变量,
那就能满足一个灵长类动物的全部需要。”
母爱的本质是什么?
触摸,运动,玩耍。
这个演讲,不仅震动了整个美国,
也颠覆了美国社会一直倡导的哺婴方式。
陆
拾遗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拾遗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拾遗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拾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