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的,寺院讲经仪式,是这样的!


中国寺院的讲经仪式最早可推至东晋时的道安法师,他所作的《僧尼轨范》,其行香定座、上经上讲一类方法,可能就是关于讲经的仪规。道安法师创造性的把佛经分为序说、正说、流通说,以这三分法来讲解,影响直至现在。

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年),日本僧人圆仁入唐,他在山东赤山寺参加讲经法会,后来他记载了当时的讲经仪式:

(1)辰时(早上7—9点)打钟集众,僧众称佛名号,讲师入讲经座;

(2)由唱导僧诵梵呗,梵呗是用梵音诵唱的短偈式赞叹佛、菩萨及佛法的颂歌,听众同声唱倾香颂;

(3)讲师根据道安的三分法,解释所讲经题,讲述自己独立的见解;

(4)听讲僧众就自己的见解和疑难向讲师提问,讲师听完提问后作出回答,同时在回答问题时不应反问提问题者;

(5)论难完毕,讲师宣读经典原文;

(6)读完原文后,听众共同赞叹佛法,并作回向发愿,愿一切众生都能听到此佛经等;

(7)在大众皈依三宝的声赞中,讲师下讲座;

(8)复讲师就讲师昨天所宣读的经文进行谈论,讲师对复讲师的谈论进行疏通和解释。然后复讲师把讲师昨天所讲和解释的文字朗诵一遍。

如果讲经得到了施主的援助和施舍,还要由维那师在程序进行到(3)和(4)之间时,向所讲者宣读施主名号与所施钱物,并由讲师一一为他们发愿。

这套讲经程序代表着中国佛教极盛时期的讲经形式,它体现了一种成熟的演讲艺术。主要有三项内容:

一是由导师叙述经典的来源和主要旨趣,并疏通经典教义与其他经典的关系,代表导师对经文比较集中的想法,而听众则根据各自的佛学知识对讲师所作的讲演当场辩论。在其间插入宣说施主名号并为施主发愿。

二是讲师宣读经文,指明句读。

三是由复讲师负责温习昨日所讲经文,并对经文中的一些具体辞句作疏通解释。

这种讲经方式既“知新”而又“温故”,集讲演与辩难为一体,对促进僧众、居士对佛教教理的理解有很大的作用。

观音大士赞偈

观音菩萨妙难酬,清净庄严累劫修。

三十二应遍尘刹,百千万劫化阎浮。

瓶中甘露常时洒,手内杨柳不计秋。

千处祈求千处现,苦海常作度人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更看多精彩内容尽在公众号:五台山佛学营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五台山佛学营

五台山佛学营网为您提供最新的五台山佛学营信息,让您快速了解五台山佛学营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五台山佛学营。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