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八颂》讲记第四颂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
第四颂
愿我目睹恶劣众,造罪遭受剧苦时,
犹如值遇珍宝藏,以难得心爱惜之。
上一颂讲的是断除烦恼,属于内在的障碍。我们首先要破除内在障碍,做一个不受烦恼影响的人,这需要有一定的定力。这一颂讲的是外在的障碍。
第一句所说的“恶劣众”,是指刚强难化的众生、没有道德良心的众生、没有因果概念的种种众生。这些非常恶劣的众生,只追求眼前利益和感官享受,只为自己着想,不顾他人感受。遇到这类众生,我们自然会产生反感厌恶的情绪。而从大乘佛法的角度看,这种心态是不对的,为什么呢?
让我们从另一个视角观察一下这些“恶劣众”:这些众生自己愿意做“恶劣众”吗?其实他们并不愿意,但是没有办法。就像《入行论》所说:“他们被烦恼控制着,中了烦恼的毒。”比如说,如果一个喝醉的人,对我们毫不尊重,口出不逊之言,甚至对我们又打又骂,我们会跟他计较吗?不会的,我们会说:“他喝醉了……”然后躲得远远的,我们也不会想方设法要去报仇。同样,“恶劣众”从无始以来,喝了由贪嗔痴烦恼酿成的烈酒,一直醉得不省人事,完全没有支配自己的自由,完全失去了控制自己的能力。一旦酒醒了,他们都是善良的人,也一定会对自己以前的行为道歉。也就是说,这些人之所以成为“恶劣众”,不是他们自身的原因,而是由于受到强有力的烦恼的支配。因此,身为大乘佛子,当我们遇到“恶劣众”时,一定要有包容的胸怀,有怜悯、智慧的心态,就像对待醉酒的人一样,哪怕被骂,挨打,被他的呕吐物弄脏衣服,我们也要毫无怨言,用毫无嗔恨的心态去处理。
下两句“造罪遭受剧苦时,犹如值遇珍宝藏”,所谓“造罪”,是指我们曾施恩于对方,对方却忘恩负义,反而来伤害我们。当我们遇到这样的“造罪”之人,或者发现他们自身正在“遭受剧苦”,我们应如何对待?这一颂告诉我们:遇到这样的情况,应该像遇到“珍宝藏”一样。
何为“珍宝藏”?珍宝藏就相当于如意宝,能让我们有求必应,得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物,求财得财、求子得子、求衣得衣、求命得命,一应俱全。有了珍宝藏,我们的人生就会富裕、幸福。所以,对珍宝藏我们当然会倍加珍惜。
现在,《修心八颂》要求我们:遇见伤害我们、障碍我们修行的“恶劣众”,我们必须把他们看做“珍宝藏”。为什么会有这样看似不近人情的要求呢?
因为我们是大乘弟子,是修持菩提心的人,遇到伤害我们的人,才能考验我们的修行水平;遇到伤害我们的人,我们的忍辱才能进步;遇到伤害我们的人,我们的违缘、业障才能清除。所以,能遇见“恶劣众”是非常幸运的,能消除我们极多的业障。我们之所以长久以来流转六道、未能成佛,就因为业障太多了,而消除业障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遇见“恶劣众”。
从另一个方面说,“恶劣众”之所以遭受剧苦,是因为过去造过深重的罪业,他们的悲惨遭遇帮我们相信了因果,督促我们谨慎地取舍。“恶劣众”就像一部反面教材,让我们知道因果的不虚、造业的可怕,促使我们在断恶上更加果决、在行善上更加勇猛。从这个角度看,“恶劣众”难道不是我们的善知识吗?
所以,每当遇到恶劣众生“造罪遭遇剧苦时”,我们当然要像遇见珍宝藏一样分外珍惜。因为他们,我们的修行才能一天比一天进步,菩提心才能一年比一年增强。俗语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从大乘佛法的角度看,这个“苦中苦”,不仅是指生活的艰难,更要面对“恶劣众”的欺辱、经历各种天灾人祸,才算是“吃得苦中苦”。而能成为发起菩提心的“人上人”,正是因为经过了这些人生磨砺。
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尚未出家时是一位太子,名叫乔达摩悉达多。那时,他虽然在王宫里享受着荣华富贵,心里却总是在思考着生命的意义,那时的心态只是不开心而已,并没有强烈的追求解脱之心。因为他总是不开心,所以父王就派一位马夫带着他去四处游玩。在游玩时,他陆续看到了三个人:第一次看到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第二次看到一个痛苦呻吟的病人,第三次看到一个形容枯槁的死人,这三个人都是“遭受剧苦时”,这对于太子来说真是比珍宝藏还要殊胜,他问马夫:“我们也会老,也会病,也会死吗?”马夫回答:“所有众生都会生老病死,这是必然的。”太子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动,他全然洞察了众生的痛苦,生起了无比强烈的大悲之心,于是放下一切,毅然出家求道,经过六年苦修,最终大彻大悟,成为释迦牟尼佛。
我们要学习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当目睹恶劣众生“造罪遭受剧苦时”,不能以悲观的心态来对待,更不应该产生嗔恨,反而要视为珍宝,“以难得心爱惜之”。
把前一颂和这一颂连起来理解,这一颂说的是外在障碍——恶劣众,上一颂说的是内在障碍——烦恼妄念。
对于烦恼,首先要恒常观照,一旦发现烦恼妄念,必须立即强行断除。给大家举两个例子:假如我们是一位国王,有一个弱小的邻国跟我们发起挑衅,如果我们不果断地把他降服,而是轻视他、纵容他,等他变得强大凶猛以后,一定会对我们大举进攻,令我们破家亡国。或者像戒酒,是刚开始喝酒的时候戒酒容易?还是喝了三年以后,有了酒瘾以后戒酒容易?当然是开始时容易。这两个例子可以比喻修心,当烦恼妄念刚出生时,解决起来会比较容易,一旦放纵烦恼,让它变得强而有力、根深蒂固,那就很难断除了。如果我们能时时刻刻对治内心的烦恼,即使遇到外在的恶劣众生,我们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这两颂就是这样的关系。
外在的“恶劣众”其实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内在的烦恼妄念。如果我们的烦恼非常炽盛,别说遇到“恶劣众”,就是遇到和蔼善良的人,我们也会感到难以相处;如果我们的烦恼比较轻微,哪怕值遇“恶劣众”,我们也能坦然处之——把他们视若珍宝、变成修行的助缘。关键在自己的心。不要抱怨众生的恶劣,只能抱怨内心的烦恼。
最后,给大家举两位祖师的例子:一位是噶举祖师密勒日巴尊者,他从小就遇到了品行恶劣的伯父和姑母,饱受种种虐待。后来在皈依玛尔巴大师后,又经历了无数难以忍受的苦行。最后,这些磨难都变成了他修行的助缘,帮助他证得了至高无上的大手印境界,成为了闻名世界的大成就者。
另一位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他从五祖那里得到了释迦牟尼佛的钵和法衣,因此受到很多恶人的追逐,只能隐身于猎人中间,生活了十五年,经历了很多磨难。但对他的修行来说,无论是恶劣众生,还是地水火风的伤害,都是“犹如值遇珍宝藏”,他不仅没受到任何影响,反而都将其转变为成就的助缘。后来,六祖将禅宗广弘于天下,度化了无数众生。
(太桥旦曾堪布开示录,欢迎大家转载与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