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进觉支和四神足
南传佛教注解里有一句名言:“于精进者何事不成?”意思就是:一个精进的人做什么事都能成就。但需要强调的是:精进觉支的精进是正精进。什么是正精进?方向正确的精进。什么是正确的方向?断除烦恼,止恶修善。比如有的禅修者开始过分强调双盘和坐禅时间长,这个方向就不那么正确了。禅修的精进应该是放在去除烦恼上(比如对妄念(不善寻思)的察觉和去除),这才是精进的重点。除了方向正确,正精进还必须持续不断。禅修最大的障碍就是不能坚持,中途放弃。对在家居士来说,只要每天,乃至定期抽时间来禅修也算是坚持。即使没有证得禅那和道果,累积了禅修的波罗密也算是一个成就。
怎么发起精进力呢?佛陀讲了四神足回答这个问题。四神足的巴利词是Iddhipādā。 Iddhi原始的含义就是大能力,或者超级能力的意思。比如我们说某人力气很大,会说他有神力。所以这里的‘神’不是说天神,而是优异、超胜的意思。 pādā的原意是脚。脚是什么?就是我们发力的支点。所以四神足就是发动精进力的四个下手的地方。四神足就是:欲神足、精进神足、心神足和观神足。欲神足是利用善法欲发动精进力。欲是中性的,和恶法结合就是不好的欲,如贪欲。和善法结合就是好的,比如对禅那、道果的向往都属于好的-善法欲。怎么生起善法欲呢?这需要了解善法的功德,或者说善法带来的利益。在实修上建议大家循序渐进。从低到高。比如刚开始我们对五欲还放不下,这时候可以多思维善法能得到的欲界的快乐。比如可以思维修布施、持戒能得到富裕、健康等等好的果报。这样来生起布施和持戒的动力。随着自己对佛法理解的深入,不会看重欲界的快乐了,开始喜欢禅那的快乐。那就可以多思维禅那的快乐,这样来发起修禅那的动力。再深入下去,对禅那也不执着了,就可以上升到思维涅槃的功德,以此发起修观的动力。这样一步步地发起善法欲比较踏实。如果一开始定位太高,在对涅槃的功德还没有什么理解和领会的时候,想直接发起对涅槃的善法欲就比较难。
精进神足可以理解为精进成为习惯后的惯性力。精进成了习惯,要懈怠也难。 很多贤友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天天都禅修,哪天不禅修就会很难受。应该说到精进神足比欲神足来的稳定,不易退失。
心神足的“心”指念念不忘,全心投入的状态。有人说就好像对初恋的情人念念不忘的状态。不过这时候不是初恋的情人,而是指要修的善法。这种说法和缅甸的雷迪长老提到的一个譬喻类似:古代的一个炼金术士完全投入炼金,不再注意其他的任何事,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禅修者发起心神足时,时时刻刻就想禅修,连吃饭和睡觉的时间都想省了。
观神足是指用智慧抉择发起的动力。我们可以观察恶法的过患,和善法的利益,由此发起精进。比如大家可以观察恶趣的苦:畜生的苦,地狱的苦,饿鬼的苦,再思维犯戒会下恶趣,这样就能发起持戒的动力。观神足的立足点是禅修者觉悟的智慧,这种智慧是不易退失的,应该说更加稳定和殊胜。四神足主要是运用在修禅那上。在经文里被说成“得定的主因”。另外,在相应部的一些经文里,佛陀也提到如果想成就神通,就要修四神足。四神足生起时,一个人会精神十足,精进的动力很强。要得定或者神通必须有这种精神十足的动力,而且还要能长期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