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最后遗教《大般涅槃经》(016)明医乳药喻(一)我论


明医乳药喻

这些比丘又跟世尊说:

世尊!如佛先「诸法无我,汝当修学;修学是已,则我想;我想者,则憍慢;憍慢者,得入涅槃」,是义云何?

诸法无我是世尊原来教他们的方法,这是指三界有为法都不是恒常不变的「我」,先断掉这样的分别我见,才能渐次离开憍慢,最后证得阿罗汉果。「憍慢」是五上分结之一的「我慢」,又称为「俱生我见」。所谓的俱生我见,就是觉得五蕴是我。证声闻初果的时候,你能够确定五蕴不是我,却还是常常感觉五蕴是我,这种感觉叫做俱生我见,断掉俱生我见才能证阿罗汉果。

慢有七种,慢、过慢、慢过慢、增上慢、下劣慢、邪慢、我慢。把这七种慢全部都消灭掉,就是阿罗汉,所以有的人讲「修行不外就是除慢」。慢、过慢、慢过慢,是自己跟别人比较而来的。什么叫慢呢?比方说,有人觉得(不一定要讲出来):「我比你有钱,你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要是他真的比你有钱,这个叫做慢。如果实际上你们不相上下,他是过慢。要是你比他有钱,他还这样想,就是慢过慢。这三种慢都是自己去跟别人做比较,除了财富之外,漂亮、身体强壮、聪明、学位、地位、眷属、房地产,很多东西都可以拿来轻慢别人,这三种慢凡夫比较容易犯。增上慢,就是没有证得修行上的功德,却认为自己有。如果说你只是一个初果向,或者根本是一个凡夫,却认为自己证初果,这个叫做增上慢。如果你只有未到地定或欲界定,却以为「我已经证初禅」,这也是增上慢。增上慢不用讲出来,只要心里面这么认为就是增上慢,增上慢是障碍修行很厉害的东西。下劣慢,就是他这个人有一些人家很受不了的习性,比方说嚼槟榔,或者是抽烟、喝酒,还觉得这个是很了不起的事情:「那个人的酒量不是我的对手」,或者觉得「嚼槟榔没有人嚼得比我快,我还可以吐得很远」,这就是下劣慢。另外一种叫邪慢,有人觉得自己双身法或者巫术上的功夫、证量高人一等,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这个就是邪慢。邪慢常常跟增上慢混在一块儿的。网上有人讲,修双身法得四喜的时候,全身好像瀑布一样,那个乐受强烈到让他觉得「这就是涅槃」,这是邪慢,也是增上慢。

刚才讲的六种慢一般人比较容易意会,最难的是我慢,我慢是五上分结其中的一个。另外六种慢行相都很粗糙,比较容易检查得出来,我慢是很难检查的。我慢不是跟别人比较,而是觉得「自己的存在很好」,所谓的「自己」其实是五阴,所以我慢就是俱生我见。这个很微细,不是跟别人比较的。另外六种慢,还有贪瞋等等烦恼,都是从我慢而来的,所以只要能将我慢断掉,就能够证阿罗汉果。

(有人说:有的人你让他学一个很好的东西,他却说「我根器差、障碍多,学不来」,这是慢吗?)这个可以归类为下劣慢。以佛法的观点来看,觉得自己比别人好或不好,或者觉得自己跟别人相等,统统都是慢,因为「我」是恒常的,无论凡夫与圣贤,都没有差别相,只有五蕴才能够去分高下,把五蕴当成「我」,才会去跟别人比较而生起烦恼。你要是觉得「我很糟,我不可能开悟,我不可能成佛」,以为你这个五蕴永远这么糟,这样就是在五蕴上面建立常住相,这是不对的。

佛陀回答:

善哉!善哉!汝今善能咨问是义,为自断疑。

譬如国王,暗钝少智,有一医师性顽嚚。而王别厚赐俸治众病纯以乳药;亦复不知病起根原,虽知乳药复不善解;或有风病,病热病,一诸病悉教服乳;是王别是医知乳好丑善

有明医晓八种术,善众病知诸方药,从远方,是时旧医知咨受,反生贡高轻慢之心;彼时明医即依附,请以为师,咨受医方秘奥之法,语旧医言:「我今请仁以为师范,唯愿为我宣畅解。」旧医答言:「卿今能为我给使四十八,然后乃当教汝医法。」时彼明医即受其教,「我当如是!我当如是!随我所能,当给走使。」

是时旧医,即将客医共入王,是时客医即为王种种医方及余技艺:「大王当知,应善分别,此法如是可以治国,此法如是可以病。」尔时国王闻是语已,方知旧医痴騃无智,即驱逐出国界,然后倍恭敬客医。

这段经文可称为「明医乳药喻」,这个地方讲「我论」。在佛陀出世之前,《奥义书》里面已经讲到「我」,梵文叫做ātman ,音译为阿特曼。印度教到目前为止,还是很强调ātman ,但是他们的ātman 跟佛陀所定义的不一样。哪里不一样?等一下会讲。

这个问题特别地重要,我们所以会有种种的苦恼,原因便在这里──你把什么东西当成「我」。你把不是「我」的东西当成「我」,便会有大麻烦;但是如果你认清真正的「我」,便能解脱于烦恼与痛苦,甚至可以究竟成佛;所以,这是极为重要的人生问题。

古印度的外道普遍都讲有ātman ,他们所主张的ātman 有很多种,这里讲「凡夫愚人所计『我』者」,凡夫愚人,包括外道在内,计就是误会、误计,凡夫愚人所误会的这个我。「或言大如拇指」,有一种说法是说「我」跟拇指差不多大。「或如芥子」,芥子是芥菜的种子,非常地小。「或如微尘」,有的主张「我」就像微尘那么大。

其实还有其他种种的说法,最常见的是把五阴当成是我。五阴是色、受、想、行、识,请你参考《实证佛教导论》,里面有详细的解释。一般来讲,凡夫会把五阴当成是我,比如说有一个小孩子被打了,打在色法上面。他跟老师讲:「老师,有人打我。」很显然是打在色法上面,他是不是以色为我?如果他讲:「我很难受。」他是以什么为我呢?(有人说:受阴。有人说:识阴。)讲「我很难受」是以识阴为我。识阴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如果说「难受才是我」,则是以受阴为我。一般人会把色、受、想、行、识当成是我或者我所,我所就是我所拥有的东西。讲「我很难受」,是把识阴当成我,受阴当成我所。因为受阴是心所有法──识阴所拥有的法。

有没有人把受阴当成是我呢?电影明星很容易这样。听说,电影《人猿泰山》的男主角,晚年的时候常常拍打自己的胸膛wo~wo~ 地喊。(大众笑。)他觉得演《人猿泰山》的那种乐受才是我。听说金凯瑞,还有憨豆先生,精神也曾经出现过问题。电影明星为什么容易这样?因为当大家在包围着他、拥簇着他的那种感受是非常愉快的,一旦离开了这种感受,他觉得那不是我了,他认为「在这种状况之下,我存在的意义已经不在了」,他一直想抓住过去那种受阴,希望那个受阴能够恒常存在下去,但是这个东西偏偏又不能够长久,结果他就必须要用幻想或者想象的方式来满足自己,企图让乐受变成永恒。

所以如果你把五阴(色、受、想、行、识),或者其中的一小部分当成「我」或者常住法,你都会有大麻烦。一般的人把身体或者是生命当成是「我」,所以当他面临死亡的时候他说「我就要死了」,他把生命当成是「我」,生命是由五阴所组成的。所以当他这么讲的时候,便是把五阴当成「我」,他知道自己死掉以后,身体都会烂坏,觉知心消灭不再现起,他认为「这样就是『我』的死亡,没有办法再享受人间的一切」,他没有办法忍受这种事情,快要死掉的时候,一定非常地忧愁。如果是想得开的人:「这个五阴不是我啊!死掉以后还会有下一世的五阴继续生起,死了就死了,有什么关系。」这样,他面对的死亡的时候,就不会害怕,也不会忧愁。所以这个见地是很重要的。

印度人传说中的「我」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是轮回当中常住不变易的主体,没有人有异议。但是大家弄不清楚,到底什么东西是「我」。ātman 并不是印度人的日常的语汇。汉文经典把ātman 翻译成「我」是非常精彩的,很符合它的原意。日常语汇所说的「我」,往往是指生命当中的主体,这个主体在我们死掉之前不会改变。这个部分大家的看法都一样。

但是这里面又分成好几种,一种是死掉以后「我」就消灭了,这个叫断灭见。另一种看法认为,活着的时候这个五阴即是我,死掉以后五阴的某一个部分,比方说记忆,或者是身体当中一个很小很小,比针头还要小的东西,像是微尘那么大,这个东西叫做「我」,这个东西不会坏灭掉,跑去投胎,下一世又会产生一个五阴,这种看法叫做常见。第三种是佛教的看法,佛教主张五阴非我、不异我、不相在。五阴不能说就是我,因为五阴是无常的,但也不能说五阴异于我,因为二者互为因果。虽然大家对于「我」的看法有很大的差异,却共同承认「我是常住法」。

《杂阿含经》一再地说:「我」不受苦乐,也没有生死。你想想看:什么东西才会受苦?一定是无常法才会受苦,对不对?像我现在打自己一下(打自己的脸),打的时候皮肤会凹陷下去,上面有些东西会耗损,大家有没有承认这一点?(有人点头)如果我是一根铁柱子,你过来打它,柱子本身没有什么损失,你说那个柱子会痛吗?铁柱子只不过比较坚硬,便能够承受得住轻微的打击,真正的常住法,比起铁柱子可就更厉害了,它不会因为任何打击而减损,它永远都不会有变异。常住法没有变异,当然没有苦乐,也没有生死。

世间智者知道五阴是无常法,既然这样,怎么可以说「五阴就是我」?我们死掉的时候,五阴全部坏灭,下一世生起的五阴,跟上一辈子的五阴完全不一样。比方说你上辈子可能是个男人,这一世变成女人,你也完全记不得上辈子的事情。甚至你上辈子可能是其他的物种,说不定是一头牛、一只老虎,这都可能的,下辈子弄得不好的话,变成一只小虫子,甚至跑到地狱去。这样还说五阴是常住法,不是很没道理吗?所以从体性去比对,你可以知道「五阴不是我」。

但是说「五阴不是我」,也会产生一些问题啊!我们平常讲「我上辈子」或者「我下辈子」的时候,你到底是以哪个东西为「我」?你上辈子好事做得多,坏事做得少,所以来到人间受报。ātman (我)本身当然没有造作,但是五阴跟ātman 到底是什么关系,这也很重要啊!如果ātman 跟五阴完全没有一点关系,说「你上辈子做了什么好事、坏事,这辈子来受报」,会变得毫无意义。大家先想想看,是不是这个样子?

把「我论」展开来讨论,会变得非常复杂。说「五阴不是我」是可以的但不准确,但如果说「五阴跟『我』完全没有关系」的话,那也不准确。我们拿电脑来作譬喻,硬盘有两个部分,变动的内存和不变的外壳。外壳是绝对不能被改变的,如果拿一个铁锤把它砸碎,里面的资料会全部丧失掉。过去世的业行,所以会产生果报,显然要有某个东西将业行记录下来。从无始以来的善业跟恶业,资料非常地庞大,庞大到无法想象,任何超大型电脑都装不下这么多资料。

电脑关机,相当于这一世的死亡,再把电脑打开,里面的资料又可以输出到萤幕上来。萤幕相当于我们的五阴。你现在做的一切善行、恶行又会记录到这个「我」上面去。「我」相当于硬盘。萤幕上的资料不等于硬盘的资料,但是跟硬盘的资料不相异。这一点有没有掌握住?五阴非我、不异我,也是同样的道理。懂得这个核心法义,也就懂得三世轮回的原理。

有时候我们会说:「我做了一件好事。」这样讲好像把行阴(身行、口行、意行)当成是「我」。可是,这样讲也说得通,因为行阴不异「我」。我们造作的时候,把善恶的这个业种记录到「我」那里去。「我」在经教中称为第八识、阿赖耶识、自性清净心等等。记录进去以后,行阴跟第八识所储存的种子不相异,将来又从第八识流注种子,现起了五阴。六道轮回、因果报应,都因为第八识而产生了连接性。请大家先记得这个道理。

在佛陀开始弘法的时候,很多外道都主张有ātman ,《奥义书》讲ātman 是梵天,有的外道讲他化自在天是ātman ,还有各种不同的我论。《杂阿含经》对外道的我论作了相当的修正,讲五阴「非我、不异我、不相在」,这里讲的「我」,其实是很准确地指向第八识,体性完全符合。但是其他经文讲到「我、我所」的时候,那个「我」就不是第八识,而是凡夫外道所定义的「我」。经教的语言文字,有时候也随顺外道所定义的「我」。也就是说,「我」至少有两个意思,必须分辨清楚,才不会误解经文。

有人问:「佛以前不是讲诸法无我吗?后来怎么又要我们修学常乐我净?」佛陀用「明医乳药喻」来回答。有一个国王,他不是很聪明,用了一个御医,医术不是很好,不管人家有什么病,统统都叫人家吃乳药。国王搞不清楚,以为他很高明。这个时候有一个很高明的医生从外地来。国王比喻世间智者,庸医比喻其他宗教师(如六师外道),明医比喻佛陀。明医有八种术,这比喻八正道。他「善众病,知诸方药」,这比喻佛陀知道众生哪个地方有恶见邪行,要用哪一种佛法把它去除掉。

「是时旧医知咨受,反生贡高轻慢之心」,原来的医生比喻外道,像富兰那迦叶等外道六师,他们不来跟佛陀学,反而还很骄傲,觉得佛陀才要跟他们学。这个高明的医生知道自己没有什么名气,所以他必须暂时依附这个旧医,才能救济众人的病苦。他跟旧医讲:「我愿意拜你为师,希望你能够教我医术。」旧医说:「如果说你能够让我使唤四十八年,我就会教你真正的医术。」这象征佛陀说不了义法四十八年,第四十九年才把了义法讲出来。明医说:「我一定会这么遵照的,你叫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佛陀是很方便善巧的,只要能对众生有利,暂时委曲求全是无所谓的。旧医觉得这个徒弟很听话,又很好使唤,便把他当成助手,带他去见国王。高明的医生趁机跟国王讲治病,乃至治国的方法。

治病比喻出世间法,治国比喻世间法。佛陀通晓世间法跟出世间法,他如果不出家会成为转轮圣王。他出生时具足三十二相,一个相师预言,他将来若非转轮圣王即是佛。他的父亲想尽办法希望他成为转轮圣王,但是佛陀仍然走上出世间的道路。其实,当了转轮圣王对世间的利益很有限,圣王在位时,世间人的福报达到顶点,圣王去世之后,世间又会再度衰退,乃至成为五浊恶世。

国王发现,高明的医生所说的法非常有道理,原来的医生跟他一比,显得很粗糙,很多地方都莫名其妙,医好病也是碰巧的。国王下令,把原来的医师赶出去。这象征佛法出世以后,世间智者接受了佛法,不再恭敬供养外道宗教师。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实证的佛教

实证的佛教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实证的佛教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实证的佛教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实证的佛教。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