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七要》广释(上)一一四行胜方便(二)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

3.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福德

作为在城市中生活的佛弟子,除了佛法方式以外,还必须学会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福德。虽然在城市中积累福德没有在藏区那么容易,但只要建立起正确的观念,积福的机会并不缺乏。下面我们举一些实例:

(1)工作中利他

作为佛弟子,必须要选择一个正当的职业。所谓“正当”,是指不伤害众生的职业。这样,在工作、赚钱、养家糊口的同时就能够积累福德。佛教从来都不反对工作赚钱、积累财富,但佛教要求我们调整好工作的动机——在工作中不能损人利己,工作不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更要为他人谋求利益。简单说,工作不能只是自利,还要利他。这样,工作就是在积累福德。

(2)节约公共资源

要养成节约的习惯,尤其不要在公司、单位浪费公共资源。不要认为公司不是我的,水电费等不需要我付钱就可以随意浪费。浪费就是在造作恶业,会减少我们自己的福报。无论是在公司还是其他公众场所,对待水、电、公共卫生等,都要像在自己家里一样节约、谨慎。这就是在积累福德。

(3)布施自己不需要的东西

自己不需要的东西要尽量布施给别人,不要一直放在家里等着变质、生虫。我们可以时常检视一下自己的家:有多少用不着的旧家具?衣柜里有多少永远不会穿的衣服?冰箱里有多少快过期的食品?这些东西都在消耗我们的福德。布施并不要求我们把电脑、冰箱等贵重物品统统送人,首先要把自己不需要的、多余的东西送给有需求的人,这就是在积累福德。

(4)勤做家务事

做家务事也是积累福德。有些佛弟子只对修法感兴趣,对家务却非常排斥。比如说,洗碗池里堆满了脏碗,自己却声称功课很多,赶紧躲进佛堂,装模作样地做功课,同时竖着耳朵听家人有没有去刷碗。等家人把碗刷完了,自己的功课也正好做完了。这样做不仅功课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同时也损耗了自己的福德。

作为一名佛弟子,一定要比普通人更勤快、更无私、更有责任心、更任劳任怨。烦琐的家务一定要抢着做。比如在家人没起床之前,我们就把全家的早饭做好,香喷喷地摆在桌上。这样家人起来一看,会多么惊喜、多么高兴啊,我们自己也会心情愉快,这就是在积累福德。不要认为自己的功课最重要,家务都可以推卸。我小时候就不懂得这个道理,只喜欢读经书、背诵经书,总是想方设法地逃避家务,现在想起来真是太幼稚了。

(5)孝顺父母

积累福德一个最好的方法是孝顺父母,无论中国传统文化还是藏区的习俗都高度重视孝顺父母。

(6)亲力亲为放生

放生也是一个积累福德的重要方法,尤其是自己亲自去买生、放生、回向,福德是非常巨大的。

(7)不要为自己花钱太多

为自己花钱越多,福报越减损;为他人花钱越多,福报越增加。要尽量把钱财用于利他。如果我们已经成就了,为自己花钱是值得的;如果尚未成就,还在轮回中,那就不要为自己花费太多,否则会培养自己的贪欲。这个观念很重要。很多人喜欢给自己买昂贵的手机、电脑、奢侈品等。当然,“必要”的可以买,但“想要”的就不一定要买。“想要”是贪欲,而贪欲是无法满足的。即使把比尔盖茨的钱都给了我们,贪欲也不可能因此而满足。贪欲就像一头猪,越喂越肥,越肥我们离屠宰场越近。如果我们总是愿意为别人花钱、为别人付出,无论何时何地,福报永远会跟我们一起。

(8)自用之前先供养

对于衣、食、住、行中一切美好的物品,在自己使用之前,首先应该供养诸佛菩萨,这是一个积累福德的重要习惯。

例如,每顿餐饭之前,先要念诵供养文,观想把食物供养给诸佛菩萨,然后再开始用餐。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举手之劳,但积累福德的效果却非常巨大。不仅是每日三餐,享用任何美味之前,都要先以虔敬心供养给上师三宝。这样,美食已经不是一般的饮食了,而是具有加持力的甘露。这个习惯能把普通的饮食转变为出世间的福德。

一顿餐饭是属于善业、恶业还是无记业?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如果吃饭的目的是为了精力充沛地帮助更多的人,做更多的善事,或者做更多的大礼拜,吃饭就是在积累福德,属于善业;如果吃饭是为了有更多力量去杀生、犯罪,那么吃饭就是恶业;如果像动物一样糊里糊涂地吃下去,就属于无记业。

龙树菩萨在《亲友书》中说:“了知饮食如良药,无有贪嗔而享用。”饮食之时,口腹之欲不要太强,也不要为了去实施各种邪恶目的。要把饮食视为良药,要感恩其中所凝聚的众生的辛苦。有了供养之心、利他之心、感恩之心,一饮一食都能积累大量福德。

如果能以金刚乘的方式来做供养,饮食的功德就更大了。金刚乘要求行者把自己的身体观想为诸佛的圆满坛城,身体有四十二位寂静本尊、五十八位忿怒本尊、无数的菩萨和空行护法。把饮食观想为清净、美味、无量无边,遍满整个坛城。这样,所饮所食可以令福德资粮高速增长。金刚乘之所以能即身成就,不需要像显教那样经历三大阿僧祇劫,原因就在这些地方。

穿衣也是同样道理。每得到一件新衣,在自己穿戴之前,先观想虚空中遍满诸佛菩萨,虔敬地把新衣供养给他们,诸佛菩萨穿戴之后又把衣服送还给我们。再穿上这件新衣,我们就会觉得既美观又舒适。同时,我们的福德也能得以增长;买了新房,在入住之前,也要先观想供养诸佛菩萨;买了新车,驾驶之前先供养诸佛菩萨。总之,一切美好之物都要先修供养。供养时,观想所供之物变得胜妙清净,无量无边,如云海一般遍满虚空,供养无数诸佛菩萨。这样,我们会获得广大无边的福德。

我们之所以要广修供养,并不是因为诸佛菩萨缺少这些供品,而是因为诸佛菩萨是不可思议的福田,能给我们带来无量的福德。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古印度有一位阿罗汉,云游四方,度化众生。有一天他遇到一位提水的老奶奶,老奶奶是一位佣人,贫困交加,一无所有,还经常被主人虐待。阿罗汉发现度化老奶奶的因缘已经成熟,于是走到她面前。老奶奶见到阿罗汉,立刻对他倾诉自己的贫困之苦。阿罗汉劝慰道:“您可以布施嘛。”老奶奶说:“我一无所有,拿什么来布施呢?”阿罗汉说:“我教您一个方法。”于是他拿出自己的空钵对老奶奶说,“请您把这个钵洗一下,倒满清水供养给我。”老奶奶照着阿罗汉的话,洗干净钵,盛满清水,虔诚地跪下,请阿罗汉喝水。阿罗汉欣然接受,喝光了钵里的水。借此因缘,老奶奶皈依了三宝,内心充满法喜,一直持诵咒语,不久就平静地去世了。去世以后,老奶奶的神识立即升入天界,拥有了富丽的宫殿、无数的奇珍异宝、美满的天人眷属。当老奶奶前世的遗体被抬进坟墓时,老奶奶的天人眷属都下到人间,对遗体供养、礼拜,天花如雨而降,空气中充盈着美妙天香。这都是老奶奶供养阿罗汉一钵清水所获得的福德。

因此,我们所拥有的一切美好之物,要首先供养三宝,因为三宝的对境太殊胜了,所获得的福德也不可思议。“自用之前先供养”是积累福德的有效方法,要养成这样的习惯。

(9)恭敬法本

在听闻佛法时,有些听众会把法本放在地上,这是违反皈依戒的行为。很多人不了解这个因果,不但把法本放在地上,甚至还在法本上方跨来跨去。如此行为会导致将来眼盲,或者来世投胎于畜牲道。这并非吓唬大家,佛法是世界上最尊贵的无价之宝,所以,对法本恭敬福德很大;对法本不恭敬罪业很重。这是自然的因果法则。因此我们要把法本放在高处,恭敬对待。

4.积福与造业是一念之差

以上举了一些实例,无论以佛法的形式还是以生活的形式,积累福德的机会都数不胜数,关键在于要树立正确的观念。一言一行是积累福德还是造作恶业,取决于我们的一念之差。

比如说,没学佛之前,上司派给我们一件苦差事,我们往往会想:“为什么总派给我,不派给别人?”然后带着一肚子怨气去干活,这件工作就是在造业。学佛以后,我们的观念有所改变了,遇到这种情况就会这样想:“太好了,困难的事都交给我,让其他人轻松一些。”然后高高兴兴地去干活,这件苦差事就变成了积福。同样一件工作,是积福还是造业,完全在于一念之差。

再比如我们看到一辆豪车,于是真心随喜车主的富贵,这就是在积福;如果心里想:“这辆车给我多好啊。”这就是在造业。

一切言行都是如此。如果遇事抱有利他的胸怀,那么事事都是在积福;如果遇事都为自己而斤斤计较,那么事事都是在造业。

当然,修持菩提心不能只在心里想想而言行上无所作为。就像一尊没有双臂的佛像,脸上带着永恒的微笑,当别人遇到困难时永远无能为力。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要同步进行。我们给予他人一个微笑,给陌生人指一指路,给邻居留下一个好印象,这都是在积福。把路上的空饮料瓶捡起来扔进垃圾桶,为他人按一下电梯,开车时让让路,上课前帮大家倒杯水,这些微小的举动都是在积福。要想收获福德、转化恶缘,就要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之中以毫无回报之心去利益他人。如果帮助他人时心里盘算着如何获取回报,这是交易,不是积福。虚伪的付出将得到虚假的结果。

为什么恶缘能够被转化?就是由于心念的转变。恶缘的出现促使我们转变观念,督促我们不再造作恶业,努力积累福德。没有恶缘,我们无法建立起正确的因果观念。因此要把恶缘视为善知识。

蒋贡康楚仁波切最后提醒我们:要时刻不忘积累福德的目的——不是为了利己,而是为了利他。积累福德不是要改善生活,而是要把恶缘转为生起菩提心的助缘。因此要如是祈求:

如果生病有利于他人,请赐予加持,让我生病;

如果健康有利于他人,请赐予加持,让我康复;

如果死亡有利于他人,请赐予加持,让我尽快死去。

有了这样的心态,福德就会迅速积累,恶缘都能转为道用,我们就可以既无所惧,又无所求。我们有没有这样的勇气?

(太桥旦曾堪布开示录,欢迎大家转载与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太桥旦曾堪布

太桥旦曾堪布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太桥旦曾堪布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太桥旦曾堪布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太桥旦曾堪布。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