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学的黄金时代
禅宗起源于印度,繁荣于中国。禅宗可分为两大类:广义上是指印度的大乘禅宗和大乘禅宗,由佛陀在公元前5世纪创立,发展到8世纪。狭义的禅宗,是指起源于中国隋唐时期,后来发展成“五派七派”的“禅”。
禅学的黄金时代
印度禅法早在东汉时就已传入中国,并于魏晋南北朝盛极一时,只是当时并未开宗立派。当时‘禅’与‘定’被视为是一体的,参禅就离不开打坐,此所谓‘以定摄禅’。到了魏晋时期,般若学盛行,禅学经过离言扫相的般若学的洗礼,禅的修持逐渐由打坐参禅,转向对宇宙实相的证悟。南北朝佛性论的兴起,更使中国禅宗融和‘般若实相说’与‘涅槃佛性论’为一体,奠定了思想和方法论的基础,般若学与佛性论于是成为中国禅学的两大理论基石,进一步把中国的禅学带向自性自悟的最高禅修境地。
禅,是佛教的主要修行之一,佛教重视行证,透过禅的思惟实践,佛教的思想、信仰得以具体的实证、体验。禅,并非禅宗专属,中国佛教的各个宗派,在教理或实践法门上,皆与禅有密切关系。例如:无四禅八定的修持,则无俱舍宗;无五重唯识观的实践,则无法相宗;无般若空观的中道实修,则无三论宗;不实修止观,则天台宗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乃至净土宗的行者念佛求生净土,亦须修十六观及念佛三昧、般舟三昧;甚至四谛、十二因缘、四念处等佛陀一代时教,都是透过禅观而证悟。禅的‘止观双修’为修证之要、定学之门,居三学之枢纽,禅学之于佛教的重要性由此可见。“禅那”在印度被翻译为“冥想”或“冥想”,即冥想、真理和冥想。其目的是通过禅宗根植“四禅八禅”来观察宇宙与生命的真谛,从而实现涅盘的圣果。中国的“禅”又称“禅宗”,其宗旨是“教人,不写字,直指人心,见而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