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经》讲解一


我们从今天开始要学习中部的第七经-《布经》。佛陀在这篇经文里用布来比喻心,这篇经文因此而得名。为什么要学习这篇经文呢?学习这篇经文能让我们对烦恼有比较详细的了解。我们过去学习过四圣谛。四圣谛的核心含义就是:烦恼是痛苦的根源,要解脱痛苦就必须断除烦恼。但是什么是烦恼呢?烦恼有哪些表现呢?这是我们需要学习和了解的。佛陀在这篇经文里提到了很多种烦恼,经文的注解对这些烦恼也有比较详细的说明。学习这篇经文对于我们了解烦恼会很有帮助。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舍卫城祈陀林给孤独园。在那里世尊对比丘们说道:“比丘们”。“尊师!”比丘们应道。世尊说道:“比丘们,就像有一片肮脏染污的布,无论洗染匠把它浸到什么颜色的染料里,蓝色也好,黄色也好,血红色也好,粉红色也好,都会染得很糟糕,颜色不纯。为什么呢?比丘们,因为布不纯净。正如这样,可以预见染污的心会到不好的去处。

比丘们,就像有一片洁白的布,无论洗染匠把它浸到什么颜色的染料里,蓝色也好,黄色也好,血红色也好,粉红色也好,都会染得很好,颜色纯一。为什么呢?比丘们,因为布纯净。正如这样,可以预见纯净的心会到好的去处。

这段经文大意是一块布如果是肮脏的,就很难派上用场,很难染。这块布的结局会如何呢?会被扔到垃圾堆里。同样地,如果一个人的心如果被染污、不纯净会怎么样?他会到不好的去处。这个不好的去处,主要是指恶趣(地狱、饿鬼等痛苦的世界)。这里简略说明一下佛陀对于生命世界的描述:世间所有的众生分为三个层次-欲界、色界、无色界。无色界层次最高,包括四个无色界天: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再下一个层次是色界:初禅天到四禅天;最低的层次是欲界:由地狱、饿鬼、畜生、人,还有欲界天构成。最底层的地狱、饿鬼、畜生就是恶趣;而人间、欲界天、色界天和无色界天叫做善趣。恶趣有情的生活充满痛苦,而善趣有情的生活呢,相对而言就好很多,比较快乐。一个人的心如果被染污、不清净,那他来世就会投生到地狱、饿鬼还有畜生这三个恶趣当中。

反过来,一块洁白的布非常干净,洗染匠想怎么染都能够染得非常好。这样的布就很好用。佛陀就用洁净的布比喻纯净的心。好的去处就是指善趣(人、欲界天、初禅天到四禅天到四无色天)。这两段经文的关键就是心理状态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心清净,就能够投生到善趣;心不清净,就会投生到恶趣。大家会觉得这主要是讲后世的情况。但我理解这个“去处”不仅仅是指下一世的投生,也包括今世的生活状态:如果心不清净,今世就会有一个痛苦的生活状态。过去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讲了一个案例:有位老人,在广州的一个商场自杀。还好,经过抢救老人没有死亡,还恢复了意识。当调查案件的警察向这位自杀的老人询问他的身份时,老人支支吾吾,表现的很不正常。这引起警察的怀疑。经过警察不断地劝说,最后老人交代:自己是一个通缉犯,十七年前犯了严重的罪:先是抢劫,警察在抓捕他的时候还拒捕,开枪把一位警察给打伤了,被作为悍匪通缉。他先是跑到国外躲了很多年,后来他很想念家人,尤其是很想念女儿,就悄悄地跑回广州。但又怕暴露身份,只能躲躲藏藏,不敢和家人相认。这样的生活让他非常纠结、难过。最后绝望了,就到商场的高楼自杀。他当初抢劫的时候心是被贪所染污;拒捕伤人时是被嗔烦恼所污染。心被染污,只能过着痛苦绝望的逃亡生活。后来他对记者表示: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过上正常的普通人的生活(能够和家人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不用躲躲藏藏)。其实如果他的心没有被烦恼染污,没有违法犯罪,要过这样的生活很容易。所以这段经文的“去处”也可以理解为今世的生活状态:一个人的心善良、清净,生活就会平安和谐;而一个人如果心被烦恼染污,违法犯罪,生活就会变得痛苦、绝望。(待续)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南传佛教经典禅修

南传佛教经典禅修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南传佛教经典禅修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南传佛教经典禅修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南传佛教经典禅修。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