惭愧是贤善人格,也是修行要诀
——转自《菩提洲》
“知惭”“有愧”是圣者七财中很重要的两种。不要以为自己生起惭愧心、羞耻心是不好的事情,恰恰相反,我们应该常怀惭愧。
什么是惭愧心呢?如《瑜伽师地论》云:
“谓诸菩萨于罪现行。能正觉知我为非法。内生羞耻。是名为惭。即于其中能正觉知。于他敬畏外生羞耻。是名为愧。”
《大般涅槃经》中也说:“惭者内自羞耻,愧者发露向人。”
“惭”是自己责怪自己,认为自己真不应该做这种不正确的事情,即“内生羞耻”;“愧”则是害怕圣者的呵责,害怕善道友的斥责,害怕自己违背了佛陀的教言,即“外生羞耻”。
这种愧心并不是世间八法,为了希求一个好名声才害怕别人讥讽、呵责,而是出于自己对于上师教言的殷重心,对于佛法想要依教奉行的心,以及对于因果的敬畏。
01
从贤善人格的角度,惭愧是珍贵的品格。
拥有这种品格的人,不需要法律的约束,自然会很自觉,绝不会做违背道德的事情,即使因一念之差做了什么,也会中途停下来。
用世间俗语说,这种人不会做出什么“出格”的行为,伤自伤他。
自律、反思,以及儒家所说的“慎独”,其实都含有这层意思。一个人,当没有任何人看着他的时候,他的言行动念是怎样的,能够真实反映出他的人格。
02
从修行的角度,惭愧是断恶的动力。
古语说:“知耻近乎勇。”如果知道羞耻,就可以具足很大的勇气,断恶行善——止住非法的事情,使言行动念与因果相符。
没有惭愧是所有罪恶的来源。无论持戒还是忏悔,最关键的都是“惭愧”。在金刚萨埵修法的四对治力当中,最重要的也是惭愧心。
惭愧心的本质,其实是对自己恶念恶行的厌恶。所以,没有惭愧心,就一定会黏着恶业,不知道刹车的后果是很可怕的。
如萨穆札论师所作的《菩萨戒品释》云:“即由无惭无愧,能生爱乐。”德光论师说:“言爱乐者:爱谓意乐,至心欢喜;乐谓加行,安住其事。爱谓爱其恶行,乐谓乐其恶行方便。”
这里的“爱乐”,就是对于不符合因果的伤害自他的言行,完全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想想这是多么可怕的一种状态。如果对于恶业麻木不仁、不知羞耻,将会成为我们修行上一个很大的障碍。
◎ 寂天菩萨
如何成为知惭有愧的修行人?《入菩萨行论》中寂天菩萨讲过一个方法,心中作意思维:
佛及菩萨众,无碍见一切,
故吾诸言行,必现彼等前。
如是思维已,则生惭敬畏。
▎意思是:诸佛菩萨圣尊们可随时随地依神通力无碍现见一切,因此我所有的言行及心念(身语意三门的一切造作)必然毫无覆藏地呈现在他们面前;如是思惟后,想到自己时时刻刻的所言所行都会被佛菩萨了知,就会对自己不如法的言行生起惭愧心,对上师三宝生起敬畏之心。
寂天菩萨说,知道佛菩萨无碍观照着自己之后,会产生三种心态:惭、敬、畏。
01
惭愧心
我们之前讲过,惭愧就是缘于自己、缘于他人而生起想要约束自己行为的一种心态。当我们放逸散漫的时候会想到:我现在这样放逸散漫,将毫无遗漏地被十方诸佛菩萨知道。由于害怕诸佛菩萨观照到,自然会生起惭愧心,进而会调整身语意以符合佛子的行为,具足正知正念。
比如,在本该念经打坐的时候,散乱的习气涌上来,非常想打开电脑看综艺节目,这时要提醒自己:想要散乱、不想行持善法的心念都被十方诸佛菩萨所了知。他们慈眸恒视,耐心地等待着你意识到错误。这样一下就生起了惭愧心,自然可具足正知正念,断除放逸。
02
恭敬心
你可能会说:“佛菩萨看着就看着呗,我为什么要恭敬呢?”不妨试想一下,如果在上师或其他高僧大德面前,你的内心一定是谨慎收摄的,这种自制会自然而然在身体和语言上流露出来。
例如,你不大可能在上师面前翘着二郎腿、嚼着口香糖,或者粗声粗语地和别人说话、肆意开玩笑。这就是恭敬心的体现。
同样的,诸佛菩萨也并不是唐卡上的形象或是泥塑的物品,更不是远在天边的人,他们的智慧和方便非常圆满,不论你是否见得到,他们都是遍在的。
03
畏惧心
为什么会生起畏惧心呢?因为害怕自己令诸佛菩萨不欢喜,怕他们会呵责自己,自然会防止自己犯错误。比如,刚生起一个“度众生、求佛果太难了,不如自求解脱”的心念,可转念一想“十方诸佛菩萨都会知道,他们会不欢喜,会呵责我的”,自然就会放弃这样的想法。
总而言之,由惭愧、恭敬和畏惧之心,自然而然会具足正念,远离恶业。我们要有这样的智慧,将一句训练我们贤善人格的教言转化为指导自己修行的方法。
部分内容编辑整理自
《入菩萨行论·浅释》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