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福报还够不够您折腾? ​


福尽而死是真理,故当惜福少享福。有人说:我自己赚的钱我自己花,不把钱花光享受,不是白赚钱了吗?

我们可以通过比喻来思考,比如一个农民对着粮仓想:这是我自己种的粮食,当然应享受,不把它吃完不是白辛苦一年吗?

这显然是愚人自绝后路的做法,不为明年留下种子,最后只会饿死而已。

可见,不顾及后果的过分享受,将会耗尽福报,给自己的未来和后世带来无量的痛苦。

来看一则公案:明朝正德三年出现了大旱灾,楝塘地方因为有水库而得以避免。

第二年又出现大水灾,也以堤坝高而没有遭灾。

邻近的几个乡连续好几年没有收成,唯独楝塘地方接连丰收,而且他们乘形势得到了官府的两次免粮。

于是这些村里人廉价买进了各乡的产业,生活变得非常富有。

从此之后,该地朴素的风气荡然无存,奢糜成风。 

当时,乡民陈良谟对他的叔兄说:“我们村子会有奇祸发生!”

叔兄问他是什么原因,他答:“无福消受罢了。”

不久果然全村发生了大瘟疫,存活下来的寥寥无几。

先儒焦澹园说:“人生衣食财禄,皆有定数,当留有余不尽之意。

故节约不贪,则可延寿;奢侈过求,受尽则终;未见暴殄之人得皓首也。”

人的福报有限,能节约不贪着,就可以延寿,如果过分奢侈,福报享尽了必定福尽而死。

有人想:现在时代不同了,物质条件日新月异,过时的东西都可以丢掉。半碗饭、一张纸不值几个钱,不要搞得太约束。

这也是以拨无因果的断见所滋生的邪见。从因果上思维,就会知道其实浪费半碗饭、一张纸,也有很大的罪过。

比如半碗饭来之不易,从播种、施肥、灌溉、收割、去壳、运输到最后煮成米饭,其间有多少劳动者的心血,要耗费多少自然资源,才能端到口边,供你享用。

这半碗饭不是无因无缘产生的,随意浪费不会折福吗?

实际上,因果丝毫不会空耗,浪费财富是损减自己的福报。

因此,想起物品来之不易、业果不虚,我们不能不珍惜福报。

弘一大师在他的一篇演讲中说:“我五岁时,父亲就不在世了!

七岁我练习写字,拿整张的纸瞎写,一点不知爱惜。

我母亲看到,就严肃地说:孩子!你要知道呀!

你父亲在世时,莫说这样大的整张的纸不肯糟蹋,就连寸把长的纸条,也不肯随便丢掉!

母亲这话,也是惜福的意思!我因为这样的家庭教育,深深地印在脑海里,后来年纪大了,也没有一时不爱惜衣食。

就是出家以后,一直到现在,也还保守着这样的习惯。

诸位请看我脚上穿的一双黄鞋子,还是一九二○年在杭州时,一位打念佛七的出家人送给我的。

又诸位有空,可以到我房间里来看看,我的棉被面子,还是出家以前所用的;又有一把洋伞,也是一九一一年买的。

这些东西,即使有破烂的地方,请人用针线缝缝,仍旧同新的一样了。

简直可尽我形寿受用着!不过,我所穿的小衫裤和罗汉草鞋一类的东西,却须五六年一换,除此以外,一切衣物,大都是在家时或是初出家时制的。”  

在古德中这样的事例也随处可见。古时候,雪峰禅师和钦山禅师一起在溪水边洗脚,钦山见到水中漂有菜叶,很欢喜地说:“这山中一定有道人,我们可以沿着溪流去寻访。”

雪峰禅师回答他:“你眼光太差,以后如何辨别人?

他如此不惜福,为什么要居山!”入山后果然没有名僧。

有人说:人生在世,应当好好享受,必须拥有豪宅名车、高档电器等,如果没有这些物质享受,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

首先应当辨别哪些是生活的所需,哪些与生活毫无关系。

身为欲界人类,虽然不能缺少衣食、卧具,但是普通的饮食、衣服,就足以保证生存,身高不到二米,也用不了多大的空间。

除此之外的物品,都只是虚假的摆设而已。

动物也知道寻求饮食、洞穴和配偶,如果生命的意义只有这一点,那就和动物没有差别。

如果把一切精力都用于追求生活享受,这样造作非福业,则连动物也不如。

人生的意义在于能成办自利利他的大义,不能少欲知足,就无法集中精力投入于修行,这样就不能成办大义,只是浪费生命而已。  

不但自己惜福,还要教育子女、学生惜福,为他们而惜福。

袁了凡居士的妻子是一位善女人。

有一年冬天,她给儿子做棉衣,家里本来有丝棉,她把丝棉卖掉换成棉絮。

了凡先生问她:“家里有丝棉,为什么要换成棉絮?”

她说:“丝棉太贵,卖了可以把钱送给别人,反正用棉絮也一样可以保暖。”

了凡先生听了很高兴,因为这样做就不愁孩子将来没有福!

再来看反面例子:古时候,有户富人在孩子满月时,请客大摆酒席,杀了许多生命。

之前,有位算命先生给孩子算命,说他一生的命运如何如何好。

可是孩子活到两岁半就死了,富人埋怨算命先生,本来以为他算命很准,为什么这次没有算对。

后来遇到一位有道高僧,高僧说他“折福太深,福尽而死”。

再看现代的青少年从小就知道享乐,乱花父母的血汗钱,衣服、鞋子、用具都要用名牌,每个月几百几千块的零花钱像流水一样用。

家长也认为:现在时代不同了,宁可自己苦一点,也不能让孩子没面子。

他不知道孩子从小养成骄奢的习惯后,由骄奢必然多欲,多欲则无德。

长大之后,不是成为贪官,就是成为匪类、花花公子、寄生虫,百无一用。

从结果来看,这不是爱护子女,而是毁掉子女。

因此,从小要教孩子惜福培福。

我们都是大乘修行者,应当念念关怀众生的苦难。

想到自己享福的同时,世界上还有千千万万的人连饭都吃不上,为什么不能省下自己的福报施给诸母有情呢?

以下是惜福舍福的事例:宋朝的范仲淹读书时,心中念念想着救济他人。

后来他作了宰相,把自己的俸禄全部拿出来购置义田,赡养一个家族几百户的贫寒之家。

他的几个儿子请求他买一所园宅,他说:“京城里的大官园林很多,主人也不能经常去游园,谁会不准我去游他们的园林?

何必要自己有花园才能享乐呢?”

范仲淹晚年把自己的住宅改为天平寺,用来兴崇三宝。

他的几位公子共用一件好的衣服,外出时轮流穿着。

范仲淹出将入相数十年,所得俸禄全部用来布施周济别人,所以死的时候连丧葬费都不够,而他的四个儿子都做到公卿的官位,个个能继承父志,舍财救济他人,因此范家的曾孙辈也极为发达。  

某年旧历十一月,天气正冷的时候,苏州城有位大绅士带着工匠到印光大师的关房装置洋火炉,印光大师坚决不肯接受,大师说:“人生不可享受过分,要是自己没有德,空去享用,那就是折福。”

这位大绅士非常诚恳,再三请求,必须供养,弟子也从旁边劝请,印光大师说:“安在外间的客厅里吧!

那里时常来人,让大家一齐暖和,外间的空气暖了,这间的空气也会变暖。”

我们应当随学过去的祖师大德,不仅惜福,而且把自己的福报舍给众生。

自己的生活可以过得清苦一点,省下来的钱让别人享用,有这样的善心将来才能利益无量众生。

心中应常常记挂天下苦难的众生,常以福报回向。

“为利有情故,不吝尽施舍,身及诸受用,三世一切善。”

又说:“如空及四大,愿我恒成为,无量众有情,资生大根本。”

愿我们如地水火风空五大种一样,恒时成为维持无量有情生存的大根本。

请点击下方在看,并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无量光

无量光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无量光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无量光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无量光。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