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中宝珠(067)外道的三种衰损


外道的三种衰损

又于如是诸外道处,当知总有三种衰损:一者、见及欲乐展转相违论衰损,二者、依我无智论问记衰损,三者、依法随法行证得衰损。

见及欲乐展转相违论衰损

此中三种,若计有想,若计无想,若计非有想非无想论者,及断见论者,或依责他为胜利论,或依免难为胜利论而起计度,当知是名第一衰损。由彼诸论,计度后际,依未来世,妄计于我为有无故。

外道的这些见解会产生三种衰损:一、见解和欲乐互相违反而产生的衰损,这是说有想论、无想论、非有想非无想论和断见论,他们或者为了想胜过别人,而批评别人或者为了避开别人的批评,因而生起不如实的揣测。这是因为这些理论揣测未来,错误地判断「我」的有无。

依我无智论问记衰损

依我无智论问记衰损者,谓于若诸杂染,若杂染处,若能杂染,如是一切世俗、胜义二谛道理不如实知,由此无智有所趣向以为先故,得有差别。

二、依于我见的无智论而在问答当中产生的衰损,这是说在杂染、杂染处和能生杂染的不如实知,由于这样的无智趋向,而产生的不同。

从此无智,何所趣向?谓三、四转:一、常无常等,二、有边无边等,三、自作他作等。所以者何?彼由无智,要先趣向如是差别,后方问记。又于圣法毗奈耶中,所有智者不可记事,于二道理不容计故,谓世俗、胜义二谛道理。

这样的无智趋向哪里呢?可以说三,也可以说四。所谓的三种是指:一、常无常的戏论,二、有边无边的戏论,三、自作他作的戏论。怎么说呢?他们因为无智,都先在这里计着,然后才做问答。而且,在圣法和圣律当中,所有的出世间智者都不会落在这种戏论当中,因为在世俗谛和胜义谛都是不可说的。

按,世俗谛观行达到尽所有性,便明白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皆是非我、不异我。也就是说,从观察的角度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看法,这包括常、无常,有边、无边,自作、他作。而就胜义谛来说,全体都不异于「我」,没有能取相,也没有所取相,离言离相,又要如何记说呢?

此中四种一向常论计前际者,及计前际无因论者,二种差别,皆先计我,后方缘我一向常等诸论差别。

四种遍常论和二种无因论,都是先误计有我,再建立其他的理论。

又即四种一分常论计前际者,彼有差别,谓有一分缘常无常论,或有一分缘非常非无常论。

边无边等诸转,如前边无边等,应知其相。

(四种半常论,四种有边无边论,请参考前面引用的经教。)

若欲一切皆宿因作,名自作论;若欲一切皆自在等变化因作,名他作论;若欲少分自在天等变化因作,一分不尔,名俱作论;若无因作论,名俱非作论。

主张一切都是宿因所作,称为自作论;主张一切皆是自在天等(造物主)变化而作,称为他作论;主张一部分是造物主变化,一部分不是,称之为俱作论;如果主张无因而有,则称为俱非作论。

当知是名第二依我无智论问记衰损,由彼诸论计度前际,依过现世妄分别故。

依法随法行证得衰损

依法随法行证得衰损者,谓有沙门、若婆罗门,不观责他为胜利论,不观免难为胜利论,亦不依我无智诸论,为求利养恭敬等事,乐欲开阐,于恶说法毗奈耶中而求出家,唯除乐求出离解脱。当知彼是薄尘种类,为性愚戆,专修止行。

依法随法行证得衰损,是指有些修行人没有前述的两种衰损,他们生性愚戆,但是烦恼微薄,乐于出离,追求解脱,因此专门修定。

彼由为得初静虑定教授教诫,能于后际俱行见趣,及于前际俱行见趣,不然许故而得超过,于现法中又能超过欲界诸结,证远离喜。自斯已上,无闻无知,即于此中生涅槃想。

他们不认可后际俱行见趣(有想论、无想论、非有想非无想论、断见论)和前际俱行见趣(遍常论、半常论、无因论、有边无边论、不死矫乱论),而在现世当中超过欲界烦恼,证得初禅。他们不知道还有上地的境界,便以为初禅境界便是涅槃。

如由彼故证远离喜,如是或有由别因缘,证得第二、第三静虑无爱味乐,第四静虑无苦乐受,从此已上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当知亦尔,于种种想俱行苦乐受等差别已超过故。

还有些人则是将二禅、三禅、四禅,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定当成涅槃。

如是彼于趣诸取行不能超越,乐退还法,未般涅槃起涅槃慢,当知是名第三衰损。

这些人没办法超越自身的境界,好乐于会退转的境界,未证涅槃却误认自己证得涅槃,这就是第三种衰损。

此中如来自然证觉,寂静妙迹,于如所说一切行相三种衰损,由五种相如实了知,谓若彼自性,若彼诸见,若由无智彼得生起,若所缘转,若彼所缘麁弊过患及上出离。于如是事如实了知,即出离中常自出离。

如来能够看出外道的三种衰损,如实观察外道的五种相,也就是他们的性质、见解、无智而生起、依所缘而误认、禅定境界过患。圣弟子也依此如实观察,便能任运住于解脱境界当中。

上篇: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实证的佛教

实证的佛教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实证的佛教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实证的佛教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实证的佛教。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