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颂性修二德:空观——安住


总颂性修二德:空观——安住

视频播放地址:点击播放

楞严经修学法要12-3

总颂性修二德:空观——安住

己三、举颂劝修

佛陀到这个地方已经把整个修行的「道前基础」,包括理论,包括你整个修学的方法,都讲得很清楚了。那么这以下,用偈颂的方式,作一个总结:

[庚一、总颂性修二德(分二:辛一、颂性修不二。辛二、颂方便多门)]

第一段,佛陀先总颂「性德」,性德讲「安住」——安住现前一念心性。「修德」是讲──对治,用空假中三观来对治妄想。「依性德而起修德,以修德来帮助性德。」

[辛一、颂性修不二]。这当中有空观跟假观,我们先看到空观的地方,看经文:

[世尊重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
【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

这里,就真实讲到「安住」跟「调伏」两个问题:首先我们讲安住──任何的修学方式,都要先求安住,先把脚跟站稳了,才来谈所谓「调伏」的问题。怎么「安住」呢?

这时世尊就重宣此义,首先讲『真性』。这个『真性』就是「真实的心性」。为什么讲「真实」呢?因为它不是假借外境而有,它是本来清净,不是因为你修行以后才清净,不是。它本来清净、本来具足无量的德能,这个叫做『真性』,这就是菩萨的依止处,我们依止现前一念心性来修空观。

当我们依止一念本来无一物的心性,开始修空观的时候是观察什么呢?『有为空,缘生故如幻』。首先,我们站在一个「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观察整个三界的因缘果报,有为诸法,它毕竟是空寂的。为什么呢?『缘生故如幻』。因为所谓的三界生死,它是要假借业力的因缘才能够显现。

比方说,我们今生为什么会有男人的相貌,跟女人的相貌?因为你过去生有这个「业力」,这个业力在释放的时候,你就「循业发现」,你有男人的色身、男人的感受、男人的想法、男人的造作、男人的了别;等到你这一群业力的力量,让你释放完以后,你来生变成一个女人,你又转成一个女人的色身、女人的感受、女人的想法。

那我们就要问啊──那你前生的男人的身心世界,跑哪里去呢?没有跑哪里去,它本来就是没有的。生命本来就没头没尾,跑哪里去了?它从「毕竟空」而来,又回到「毕竟空」嘛!它只是在因缘和合的当下,你感受到有它一时的「假名、假相、假用」,等到力量消失了,就完全消失,就好像说是『如幻』。

什么叫「如幻」呢?就像比方说:有一个魔术师,拿着一条手帕,这个手帕变了一个兔子,变完以后、又变成一个苹果。那我们就问:「你刚刚变的那只兔子,跑哪里去呢?」它只就是一个布嘛!

这个布表示「真如」,「真如受熏」以后,它显现一只兔子;它本来是没有兔子,最后也没有兔子,只是过程有它一时的假名、假相、假用,这叫做『缘生故如幻。』

这个地方是在观察「有为法」,为什么讲「空」呢?因为它没有真实的体性。当然,它一时的「假名、假相、假用」这也不能否定,佛法是不坏假名、不坏假相,只要求你不要去「执着」。

『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前面的「所观境」是有为的生死之法,这以下观察是「无为的」、阿罗汉的涅盘的寂静之法。无为的涅盘,它是没有生起也没有消灭,它是「不生不灭」的,但是它也是不真实,如虚空之华。

所以菩萨观一切法空的时候──「远离有为,远离无为。」因为心性它本身不是有为的相状,它也不是无为的相状。所以《心经》说:『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增、不减』,菩萨依止一念心性,入「空观」的时候──『不生、不灭』是一句话哦,不是两句话;它不是「生」相、也不是「灭」相;它不是污垢、也不是清净,它不是增、也不是减──它离一切相。

在「离一切相」当中,这个「真妄」是怎么安立的呢?

一、『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

我们说:「生灭」的因缘、果报是虚妄的,讲「虚妄」的目的,是为了开显真实的功德,其实所谓的「真实」的相状、「虚妄」的相状,它都是一念心性显现出来的。

你看四圣谛,「苦、集」二谛是虚妄的。我们为什么有生死果报呢?因为有「惑、业、苦」的因缘,烦恼跟罪业的因缘显现生死的假象。为什么有涅盘呢?因为「戒、定、慧」的因缘显现涅盘。所以所谓的「生死」跟「涅盘」,都是一念心性显现出来的,但是一念心性它本来不是生死,它本来也不是涅盘。所以:

二、『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

所以:当我们以「空观」,观照一念心性的本体的时候,是离一切相,它是非真、非非真。『非真』就是虚妄;『非非真』就是真实。它不是一个生灭的虚妄相,也不是一个真实的涅盘相,而且它是没有能见、所见。这里的「空观」所观照的是——心性的一个本体,就是「离一切相」。

《庄子》一书里面讲到说:我们一个人的「胸量」很重要──一个人的「知见」影响你的「胸量」,你的「胸量」影响你一生的成就!

他举一个譬喻说: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微生物啊,朝生暮死,它的生命只有一天,它白天起来的时候看到人世间,晚上就死掉了,所以它一生的胸量,就是这么一个胸量,它的所缘境就是这样。

这个人类好一点,活到七、八十岁,他的胸量就是这几十年的「见闻觉知」的胸量,七八十岁。他说,有一种灵龟啊,就是五百年为一个春天,所以它就活了好几千年,它的胸量是几千年…一个累积的一个胸量。

那我们要问:菩萨的胸量是什么?

他是「安住现前一念心性」,是「远离有为、远离无为」,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他是「超越时空的」。菩萨那一念心是离一切相,因为他离一切相,所以他的心量才特别的广大,只要有相状的东西都不会太大。所以这个「空观」,是先安住到心性的「本体」──先扩大胸量。


---净界法师《楞严经修学法要》

回 向 偈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更多文章视频

识别并关注 娑婆客amtf

观看全集视频文字

识别并关注 一路西行amtf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学习完整经典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娑婆客amtf

娑婆客amtf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娑婆客amtf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娑婆客amtf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娑婆客amtf。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