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为什么要倡导利他?



【编者按】

在整个人类经济史上,恐怕没有任何一位企业家能像稻盛和夫一样,在三个不同的行业里均取得了辉煌的经营成就,并且在企业界、思想界、教育界、慈善界、宗教界等众多领域也都得到了高度认同和广泛追随。

他的一生,以艰难困苦开始,最终却能走向光辉圆满。不仅如此,时至今日,全球有将近两万名企业家正追随着他,立志向他学习。

有人形容他的一生,称得上“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更有人认为,在企业经营领域,他到达了前人未曾企及的高度。

可是,稻盛和夫自己却说:“无论是人生的幸福美满,还是企业经营的持续成功,一切都来源于我所倡导和实践的利他的哲学思想, 只要认真学习实践这种思想,任何人都能实现幸福美好的人生。”

自从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经济人假设”之后,这一概念及其背后的逻辑就成为了现代企业这一组织形式的运行基础。

所谓“经济人假设”指的是: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理性而自私的,每个人都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由于完全的利己无法适用于人类社会,所以,经营者们在主观利己的逻辑前提下,能通过利己的行为,在客观上反而达成利他的效应。 

这种主观上以 “自利”为核心,通过多元制衡,在客观上实现“利他”,求得自我与他人的某种利益平衡的思维方式,被称为“自利利他”逻辑模型。

这种逻辑模型以“利己”为第一驱动力,而“利他”不过是为“利己”服务的手段而已。

这种认知,在佛教中是予以否定的。

以上文字选自网络

堪钦慈诚罗珠仁波切在《慧灯之光》系列中讲到:

为什么说自私心是魔呢?

因为,虽然人们把能够伤害众生、令人恐惧的有情称作魔,但自私心对我们的伤害力,实际上却是外在魔、鬼的成千上万倍。

从无始以来直至今天,因为有了自私心,我们才会始终自重他轻:

一切都以自己为中心,一切都为自己着想,而纯粹地、诚心实意地为他人考虑的利他之心则少之又少,有些人甚至在一生当中,也从未生起过这样的念头;

即使偶尔会为他人着想,也都是有目的、有条件的,而不是像佛陀所讲的那样——纯粹地无自私地奉献。

正因为我们缺少了纯粹利他的心行和习惯,一切都为自己打算,才会造下无量无边的罪业(因);既然有了因,肯定就会有果,于是因果便循环不息,我们也无休止地流转于生死轮回之中。

所以说,正是自私心,才让我们流转轮回,并在轮回中承受了无量无边的痛苦。内在的自私心,才是真正的魔。

痛苦的根源,是自己从无始以来直到现在都有的爱我执。

在任何问题上,首先把自己的事情作为头等大事,一切为自己考虑——为自己的幸福,去破坏他人的幸福;

为自己的健康,去毁坏他人的健康乃至生命,丝毫没有利益众生和爱护众生的心。

为了这个爱我执,造了罄竹难书的罪业。如今感受的痛苦,只是无数果报汪洋之一滴,但对我的打击都如此沉重,让我伤痕累累、无力直面。

////

///

//

我们清楚,所有痛苦的来源,就是爱我执。因为有了爱我执,就一定会造业,会为了自己的种种利益去杀盗淫妄,之后必将面临成熟的果报。

承受果报之际,又不懂得一切都是作茧自缚、自作自受,而将一切都怪罪于他人,继而产生无法遏制的仇恨,并因仇恨而继续造业,这样恶性循环的结果,就是永无休止的苦难轮回。

如果不想再感受痛苦,就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有爱我执,一直都为自己算计,不替他众着想。从此以后我要无私利他,关爱、护持一切众生。

////

///

//

有些人虽然有钱,但内心却很空虚、很无聊,没有寄托,只能以疯狂购物来弥补内心的空虚,但这只是短暂的麻痹,而不是标本兼治的有效方法。这个时候,如果能有一些利他精神,心灵空虚的问题就会不治而愈。

我想,一个企业家或成功人士如果能想到这一点,金钱就不但不会让他的欲望无限膨胀,同时也能避免在他赚到钱以后,只剩下心灵空虚的无穷遗憾,而且还有机会利用钱财利益更多的生命。

与利他相关的一个重要观念是,要把所有的生命看作一个整体。把自己和众生的关系,看成情同手足的关系。

脚有困难了,手去帮助它;左手有什么困难,右手去帮助它,都是理所当然、义不容辞的,没有什么值得考虑或挑三拣四的。

这样一来,则即使是一个陌生人,或与我们没有任何关系的一条生命,我们都愿意付出,这就是整体概念的作用。


文字:《慧灯之光》系列

配图:来自网络

慈诚罗珠堪布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慈诚罗珠堪布

慈诚罗珠堪布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慈诚罗珠堪布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慈诚罗珠堪布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慈诚罗珠堪布。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