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五阴执取的标准在哪里


远离五阴执取标准在哪里

视频播放地址:点击播放

楞严经修学法要29-2

远离五阴执取的标准在哪里
[丁三、结示消除次第(分三:戊一、诣何为界。戊二、并销次第。戊三、结劝传示。)]
透过我们前面的安住真如,调伏五阴以后,我们看这一科[结示消除次第]。当菩萨掌握了一个修行的「真因」,慢慢的走上菩提的真性,消灭五阴虚妄的执取,到底它的消除的次第是什么呢?
[戊一、诣何为界]
首先,我们看「五阴」到底是以什么当界限呢?一个菩萨要修到什么程度,才知道他真的已经远离五阴的执取,真实的不住在五阴呢?
【汝今欲知因界浅深,唯色与空,是色边际;唯触及离,是受边际;唯记与忘,是想边际;唯灭与生,是行边际;湛入合湛,归识边际。】
佛陀告诉我们:要远离五阴假相的执取。什么叫「远离五阴」呢?它的标准在哪里呢?佛陀说:你现在想要知道『因界』──这个『因』就是「五阴」。五阴是一切法之因,一切的「根、尘、识」都是由五阴所变现出来的;『浅深』就是边际。
一、什么是「色阴」的边际呢?『唯色与空』,『色』就是有相,空是无相,从有相到无相都是色阴的边际。我们前面讲「耳根圆通」有提到──耳根所面对的是「声尘」,「声尘」它的一个色阴有两个相状,第一个「动相」──就是有声音,第二个──没有声音,没有声音也是一个声尘;「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远离动相的执取、远离静相的执取,这时候才超越了色阴,色跟空都是属于色阴。
二、『唯触及离,是受边际』:我们想要脱离「感受」的系缚,不再跟感觉走了,那么什么样的标准,是远离感受呢?『唯触及离』──『触』就是心中的爱着,『离』就是心中的厌恶。当你很讨厌一个人时,你还是活在一种感受状态中;喜欢一个东西跟讨厌一个东西,心态是一样的,都是生灭心、都是轮回心。所以真实的、远离感受的人,他心中是无喜亦无忧,他没有所谓的讨厌,他也没有什么喜欢这件事情,所以远离感受是要远离『触』跟『离』。
三、『唯记与忘,是想边际』:怎样知道我已经脱离妄想的执取呢?『记』是「有念」,『忘』是「无念」。所以你经常什么都不想,「无想」也是一种妄想,远离「想」、远离「无想」,保持中道,这就是『想』的边际。
四、『唯灭与生,是行边际』:『灭』是心中的寂静相,『生』是心中的活动,心中有很多的分别、活动叫做『生』;远离「生」跟「灭」两种相状,才能够超越行阴的边际。
五、『湛入合湛,归识边际』:『识阴』的边际是「湛」,『湛』是「有为的」生灭之法,『合湛』是「无为的」寂灭之法。所以阿罗汉他在识阴当中,他住在这个无为寂灭之法,从〔大乘佛法〕来看阿罗汉圣者,他还是活在生灭法中,因为他住在空性,他不能产生随缘的作用。
这一段文,提出大乘佛法一个修学的目标──当我们开始走上路的时候,你要知道你的目标在哪里,你才能调整自己。〔大乘佛法〕最高的指导原则,就是「中道」──远离两边,顺入「中道」。我们看大乘经典,佛陀开示菩萨,他很少讲偏执一方的话,除非他要一时的对治你,那是对治悉檀;佛陀所发明的真实义,从「第一义谛悉檀」来说,佛陀所讲的都是「中道之义」。
佛陀说「犹如莲华不着水」一定说「亦如日月不住空」。所以佛陀引导大乘菩萨,他的思想永远是一种平衡式的思考。声闻法的思考模式,基本上是对立的,你看声闻法对于娑婆世界,是极度厌恶的。佛陀告诉我们:对娑婆世界你要保持距离,但是你又不能够完全断灭,就是「见相离相」,你不能执着,你要无住,但是你又必须以深心、菩提心来面对它。
所以有人说:一个人是不是适合修大乘佛法,看性格就知道。最适合修学「大乘法」的性格——「调柔清净」。[生死凡夫]──很杂染,内心有很多的烦恼;虽然调柔但是杂染,那也没有用。[二乘人]──当然很清净,但是二乘人的清净,充满对立性,他不调柔。为什么?因为二乘佛法的空性,他不能随缘;二乘人观一切法空,没有随缘义。[菩萨]:观一切法空,他虽然「不变」,但是他有「随缘」义──空性中有随缘;所以它清净中又带有调柔,调柔中又带有清净。
在《华严经》里面,最具有代表性的菩萨「普贤菩萨」;「普贤菩萨」从他的名称就知道了。什么叫『普』呢?体性周遍,曰『普』,菩萨的内心安住一切法空,没有我相、人相的对立,平等心;但是他在观一切法空的时候,产生『贤』──随缘成德,谓之贤,他观一切法空的时候,能够不否定当下的假名、假相、假用,利用当下的因缘来历练、来积功累德──历事练心。
我们从这里可以知道:整个菩萨的修学,永远是「远离两边」;比方说:一、你现在的心很沉闷,那你就要修「假观」。一个人要善调其心,你心很沉闷了,又修「空观」,那更沉闷了。你要想想…诸佛菩萨的功德庄严,娑婆世界的过失,从这个因缘的假相——娑婆世界的杂染相,极乐世界的功德相,来启发你的好乐心!二、你的心已经很躁动了,那你要多修「空观」。观察极乐世界的功德,其实是我本来没有这个东西的,那么娑婆世界的杂染相,也是本来没有的,就把心慢慢的沉静下来。
总而言之,你太过于主动,你就用空观调伏一下,有时候我们的心会比较主动,但是过份的主动就变成躁动。过分的沉闷也不行,到时候就像《大乘起信论》说的:一个菩萨经常观空观,空观的力量太强,会产生两种过失,首先「不乐修善」,那个地方很多的义工要做,你不想去。忘失大悲,对众生的痛苦没有感觉。到这个程度你就知道:喔!我空观太强了,用假观来调伏一下。
总而言之,菩萨经常用「中道的智慧」来善调其心,使令自己远离两边,顺入中道,这是菩萨的一个调心的目标。

---净界法师《楞严经修学法要》

回 向 偈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更多文章视频

识别并关注 娑婆客amtf

观看全集视频文字

识别并关注 一路西行amtf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学习完整经典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娑婆客amtf

娑婆客amtf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娑婆客amtf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娑婆客amtf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娑婆客amtf。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