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椿的起源与栽培历史
香椿,又名红椿、椿甜树等,别称:山椿、椿阳树、虎目树、虎眼、大眼桐、椿花、香椿芽、香椿铃、香铃子、香椿子。香椿芽,俗称香椿头、椿芽等,古时也称櫄、橁和杶。香椿是多年生高大落叶乔木,属于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芸香目,楝科、椿亚科,香椿属香椿种植物,是我国的特有树种,素有“中国桃花心木”之称。香椿的嫩芽清香宜人,风味浓郁,营养丰富,是著名的传统木本蔬菜和高档时令蔬菜。香椿分布广,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集食用、材用、药用和绿化观赏等多种价值于一身, 是不可多得的宝贵植物资源和名特优稀高档特色蔬菜。
一、香椿的起源
关于香椿的起源研究资料比较少,由于我国众多古代文献典籍中有许多关于香椿的记载,所以我国多数学者据此认为香椿起源于中国。成书于两千年前的《左传.襄.十七)中就有“孟庄子斩其橁,以为公琴”。这说明我国古代经常使用香椿木作为制作木琴的材料,在乐器制作中广泛采用。我国的先秦古籍《山海经》中也有“成候之山,其山多櫄木”的记载,櫄木即香椿。战国时期的《庄子.逍遥游》中记载:“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尚书.禹贡》上有“荆州贡杶”的记载,杶即香椿。这充分表明香椿在我国的栽培历史距今至少在4000年以上,最初栽培的目的是采摘嫩芽作为蔬菜食用。最早记载香椿药用价值的当首推唐朝李勣等修正的《唐本草》,距今约有1300年的历史。宋代苏颂的《本草图经》有“椿木实,而叶香,可啖”的记载。明代徐光启将香椿作为救饥植物载入《农政全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则指出“香椿叶苦、温煮水洗疮疥风疽,嫩芽瀹食,消风去毒;白皮及根皮:苦、温、无毒。”《本草汇言》亦有“香椿杀蛔虫,解蛊毒,止疮痢之药也。”自此,香椿的医疗保健和食用价值历来为人们所重视。
由于我国栽培和食用香椿的历史悠久,学术界一般认为香椿起源于中国。但是,也有学者认为香椿起源于中国缺乏令人信服的证据,需要有化石标本等证据材料才能证明。学术界把香椿归属于楝科香椿属,植物已经达成一致,但是关于其起源、分类和细胞遗传学等方面研究的资料不多,品种混乱,缺乏整理和保护,香椿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保存与研究利用等工作急需加强。印度植物调查记录1908 年第3卷即有关于毛香椿的报道,因此,可以肯定20世纪初叶印度学者已在研究香椿。我国学者陈邦余的研究结论是在第3纪香椿属化石见于北美,楝科的早期分化大概在早白垩纪,早期分化地点可能在冈瓦纳古陆的非洲(包括马达加斯加)地区。陈邦余同时认为中国楝科与热带亚洲楝科是共同起源的,其交流通道主要从中南半岛,特别是越南进入我国云南、广西和海南,由此再向东、向北扩散。
香椿起源的研究需要有香椿化石标本的证据,这是搞清楚香椿起源年代和起源中心的最宝贵的资料。通过研究现有物种的遗传相似性和差异性,采用比较解剖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以及分子分类学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也是不可缺少的途径。虽然大多数学者均认为香椿起源于中国,但是以前大都根据古代文献典籍的记载进行推测、缺少直接的化石证据,香椿起源问题曾经在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近年来考古学的发展,为这种争论的平息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据地层孢粉分析证明,在距今4000万年到6000万年的第三纪的始新世,香椿就出现在我国的华北地区。
山东省临朐县境内山旺村发现的山旺圆基香椿化石为香椿起源于中国提供了更有力的直接证据,是香椿起源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山旺古生物化石群发掘于山东省临朐县城东约22千米的山旺村,地处鲁中南山区的东北边缘,总面积1万平方米。 山旺化石群保存着1800万年前各种动植物化石,种类繁多,精美完好,印痕清晰,栩栩如生,被誉为“化石宝库",是一座古生物化石天然博物馆。现已发现的动植物有10多个门类,400余种,其中植物化石有苔藓、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如圆基香椿、胡桃等化石标本。这充分说明早在1800万年前,我国的山东省就有香椿生长和繁衍,香椿起源于中国有了可贵的化石证据(图1-3)。因此,可以断言至少在1800万年前,我国的北方地区就已经有香椿的生长踪迹。这表明香椿起源于中国是有充分的科学依据的,但是香椿的起源和分类等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节选自 刘常金教授《香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