焰口召请文:欢喜得失皆无常,爱恨情仇都成空!



鲁迅在《我的第一个师傅》一文中写到他“最初的先生”——绍兴长庆寺住持龙师父,说他平时很和气,也不念经,到了“穿起袈裟来做大和尚,或者戴上毗卢帽放焰口,“无祀孤魂,来受甘露味”的时候,才是“庄严透顶”的。

《鲁迅全集》为此作注说,旧俗于夏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晚上请和尚结盂兰盆会,诵经施食,称为“放焰口”。 

注文中所言“放焰口”实际是根据《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而举行施食饿鬼、追荐亡者的佛事,其中有不少密宗的真言咒语等,以期藉由诸佛菩萨的加持和愿力,使饿鬼道众生开喉进食,并帮助孤魂野鬼免于沉沦苦海。

“焰口”,亦称面燃,是佛典中鬼王的名字,传说佛陀弟子阿难,禅思静坐时看到一饿鬼,形容枯槁,爪甲长利,腹大如山,喉细如针,面上喷火,阿难骇而问其故,鬼王告以其前生贪心悭吝,故死后堕入饿鬼道中,变是身形,长年受难,备受诸苦。饿鬼又告诉阿难三日后亦当命尽,堕饿鬼道。

阿难大惊奔至佛陀前求救度。佛陀于是为他说《焰口经》,嘱咐阿难,按照此经的施食之法,破除先亡恶业,罪障消灭,开其咽喉,得到饮食饱满,免饿鬼苦,福寿增长。后来放焰口演变成对死者追荐的一种法事,民间多在七月半举行,又并不专限于彼时。

《儒林外史》中比较详细地记述了一次“放焰口”的活动。范进母亲去世后,范进为办二七请来僧人“放焰口”,作法事:

僧官先去范府谢了,次日方带领僧众来铺设坛场,挂佛像,两边十殿阎君,吃了开经面,打动铙、钹叮当 ,念了一卷经……众和尚吃完了斋,洗了脸和手,吹打拜忏,行香放灯,施食散花,跑五方,整整闹了三昼夜,方才散了。 

小说中范家请僧放焰口,僧众除了念经,还要唱咒。“放焰口”以唱为主,辅以真言咒语,一般举行焰口是在戌亥二时(晚上七时到十一时),违时念诵,徒劳无益。在整个焰口法会中,唱腔曲调经常变化,在法器下庄严悦耳,收摄人心。而瑜伽焰口中一些优美的唱词,尤其是“召请文”,法师们以他们的慈悲心唱出后,不免催人泪下。 

巴金著名的“激流三部曲”之《秋》中,借助觉民的视角描绘了“放焰口”的场景:

他走到离家不过五六十步的光景,忽然一阵钟磬声和念佛声送进他的耳朵里来。他远远地看见赵家大门口聚集了一小群人,知道那个公馆里在放焰口。

……

那个戴毗卢帽的老和尚,合着掌打盘脚坐在最后一张桌子上,他的脸正对着大门。他抑扬顿挫地唱起来:

一心召请,累朝帝主,历代侯王,九重殿阙高居,万里山河独据。

坐在前面两张桌子左边一排的和尚中间,一个敲着木鱼的圆脸和尚扬起声音不慌不忙地接下去:

西来战舰,千年王气俄收;北去銮舆,五国冤声未断。呜呼……

然后全体和尚伴着乐器的声音,合唱着以后的词句:什么“如是前王后伯之流,一类孤魂等众,惟愿……此夜今时,来临法会,受此无遮甘露法食”。

在“帝主侯王”之后那个老和尚又唱起“筑坛拜将,建节封侯”来。以后还有什么“五陵才俊,百郡贤良”“黉门才子,白屋书生”“宫闱美女,闺阁佳人”等等。这些凄恻感伤的词句绞痛着觉新的心。其中“一杯黄土盖文章”,“绿杨芳草髑髅寒”几句甚至使他有点毛骨竦然了。但是他仍然不愿意离开这里。他觉得这些句子使他记起许多往事,告诉他许多事情,它们象一锅油煎着他的心,逼得他掉下眼泪。


小说中僧人所唱的《焰口召请文》,据传是由苏东坡所作。召请文道尽五浊恶世,沉沦悲苦,世间惨剧,召请对象为六道轮转的亡灵,包括帝王侯相、阵亡将士、文臣宰辅、商贾巨富、缁衣释子、文人才子、伤亡横死之流等。他们统统被召请而来接受甘露法食,在对他们说法、皈依、授戒后,令其具足正见,不再造业受苦。孤魂们最后上船同登慈航向成佛之道,脱离苦趣,成就菩提。

道安曾言:“佛法以有生为空幻,故忘身以济物。”世间繁华,于人的生命而言异常短暂。因此佛教常以寂灭的生死观去超脱,着眼于人精神上的解脱。诸如过往王侯生时身居高位,终归也是一袭飘游的孤魂; 一介才子,生时风流倜傥,独步文林,一抔黄土盖文章,不过只是空忙一场;闺阁佳人,即便“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旦绿杨苔草骼骸寒,哪里还得见倾国倾城之容?

《焰口召请文》细数了不同身份的人,道尽其中的欢喜得失、种种无常,虽然是焰口佛事中用来超度恶鬼受甘露之食,借此离苦得乐,但其中的文学价值和对世人的警醒却耐人寻味。以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物细说种种无常,让世人能以此镜鉴,不执着于功名利禄,看淡爱恨情仇,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点击“阅读原文”参与日行一善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九华山地藏

九华山地藏网为您提供最新的九华山地藏信息,让您快速了解九华山地藏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九华山地藏。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