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生博士讲佛医】佛医之道系列讲座(十一)


作者介绍

张海生博士

美国国际医药大学整合医学院院长、博士后合作导师,哈佛医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塔夫茨大学医学中心等博士后,天津中医药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学习家传中医、禅修近30年,《闭目养神》,《佛医养生秘诀》、《佛医心法概要》作者。

贪瞋痴三毒与大脑神经

佛说贪欲、瞋恚、愚痴是人类三大患,此三大患分别以不净、慈心、智慧等三药对治,这是佛陀教导众生救济调和身心病苦的良方,外在的四大不调固然是致病的因素,内在的贪、瞋、痴三毒更是引发各种疾病的主因,《维摩诘经》说:“我现在所有的病,都是由于过去的妄想所造成的,众生因为执着了我相,所以才产生烦恼和疾病。”一切疾病的根本原因,来自我们内心攀缘外境所产生的妄念。佛教以心法为药方,医治众生的贪瞋痴;

01

三毒与医学

贪:是对于自己的喜爱境生起染污耽着的心,例如:贪求美食过饱,而致消化不良;好吃零食、甜点;不定时的饮食,吃完后无暇清除牙垢,贪着美食留在口中的美味,时间久了,自然容易产生酸,成为细菌的温床,造成蛀牙和肥胖。《摩诃止观辅行》上说贪着美好的色、声、香、味、触五种东西,都会产生疾病。因为色、声、香、味、触会蒙蔽我们的心智和德性。因此,佛教的养生之道认为:沉迷色境的人多半会生肝病;贪享声音的人多半会生肾病;贪爱香气的人多半会生肺病;贪图口味的人多半会生心病;眷恋触觉的人多半会生脾病。可见凡事以中道为宜,否则贪图睡眠容易造成昏沉;贪求美味,吃过多的高脂、高糖的食物,引起诸多慢性病;缺乏运动、噪音过高等,容易造成现代人的文明病。凡事若能有所节制,求其适中,则易拥有健康的人生。

瞋:《大智度论》卷十四云:“瞋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无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为最坚;诸心病中,第一难治。”瞋心起时,血脉贲张,容易引起高血压、心脏病复发等疾病。清朝普能嵩禅师有一首偈云:“名医化导有来因,疾病伤寒先忌瞋,脉理深微能率性,良方精细度迷津。”医生在为人治病时,要先知道病因,才能对症下药。比方说,伤寒病最忌讳瞋怒,先将情绪平稳下来,不要起瞋恨心,就比较容易治好。

痴:是愚昧无知,不明事理。众生何尝不是如此呢?被无明烦恼缠缚身心,而不得出离生死苦海;即使生病,只相信偏方密医,也不愿探究病痛产生的前因后果,加以对症治疗。身体外在的病,容易察觉,但心里的毛病,却如影随形地跟着我们而不自知,久积则易成病。现代生理学认为,忿怒、愉悦、忧愁、恐惧、悲伤、激动等心理反应,会影响体内的生理变化,久而久之,造成不易治愈的疾病,例如消化性溃疡、精神疾病等。医学研究报告中提到:“当一个人不快乐、发怒或紧张受压力时,脑内会分泌‘去甲肾上腺素’,这是具有毒性的。”

佛陀有八万四千法门,专治众生八万四千烦恼病,例如贪欲心重者,佛陀教他用不净观来对治,观想不净的种种,自然不会再起贪爱。对于瞋恨心重的人,就教他慈悲观,发脾气时,只要一念慈悲心起,怒气就发不起来。若愚痴太重,就以因缘观来对治,想到世间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生灭无常,犹如飞尘与粪土,何必愚痴呢?明代憨山德清大师说:“老病死生谁替得,酸甜苦辣自承担,一剂养神平胃散,两重和气泻肝肠。”总之佛法的诸多药方都是在教我们如何去除贪瞋痴三毒,净化身心。

佛陀经常以法疗治众生贪瞋痴的疾病,因此,经典中喻“佛为医师,法为药方,僧为看护,众生如病人”。依于此义,佛教可以说是广义的医学,是治疗人生疾苦的良方。佛陀经常以法疗治众生贪瞋痴的疾病,因此,经典中喻“佛为医师,法为药方,僧为看护,众生如病人”。依于此义,佛教可以说是广义的医学,是治疗人生疾苦的良方。

02

业因与神经科学

在《小止观·治病九》中,也论及三种得病的因缘:1.四大增损病相:讨论四大元素引发之不同病相;2.五脏生患之相:述说五脏功能失调时造成疾病不同的表现;3.鬼神所作得病:即因鬼神的作祟导致人的疾病。《摩诃止观》指出造成疾病的原因有六种,即:四大不调、饮食不节、坐禅不调、鬼神得便、魔神所扰、恶业所起。前三种因素引起的病,只要改善饮食,不受病菌感染,即可治愈;后三者则与患者自身的业力相关,必须藉由拜佛礼忏修福,才能减轻病苦。

这些古老的业因果观——至少关系一生,在现代神经科学的基础研究中,有着极为相似的惊人细节。神经科学有一个基本原理名为赫布定律,也称为细胞结集理论。在1949年出版的《行为组织》(《The Organization of Behavior》)一书中,加拿大心理学家唐纳德•赫布(Donald Hebb)提出了这个原理,它常被概括为“一起激活的神经元,连接在一起”。在他具有开创性的研究中,赫布提出:“任何两个细胞或细胞系统,如果反复在同一时间处于活跃状态,就可能会相互关联;由此,一者活化亦会促进另一者活化。”这就是神经可塑性的基本前提——大脑具有应经验而改变的能力。

通过不断增加及细致的研究,神经可塑性的运作机理正被逐渐发现,这揭示了我们的大脑网络在微观层面是如何具体地形成和更新。试想两个相互关联的神经元,第一个细胞的活化非常可能激活另一个细胞。如果多次同时刺激这两个细胞,数小时后,以同样的方式刺激第一个细胞,却会使第二个细胞有较大的电流反应——部分变化是由于第一个细胞释放出更多的神经递质,及第二个细胞有更多的神经递质受体。这些分子变化有助于促进两个细胞间的关联,使他们加强耦合。若同时激活的时间较长,神经元将会改变物理形状、产生新的联系去进一步固化这种关系。

最后要真正明白患者的健康状况或病情,再朝那个目标展开各项治疗。《良医经》的记述是这样的:‘果能够成就四法,便可以称为伟大的医生。医生所应该具备的条件,即是医生的职责。分成四项:第一是正确地懂得病因,第二是正确地明白病情,第三是确实懂得治疗,第四是真正医病,不让病情复发。’换句话说,任何一位良医,不外是懂得病况与病源,治愈后不让病情复发,可以一劳永逸。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上说过:‘佛如医生,法如良药,僧如护士,戒如服药、禁忌。’(卷二十二);‘病人应该像追求良医药草一样,要以佛为良医,以诸善根为药草,以护士为善知识。患者若能具备这三方面,才能除去病痛。’(卷八十五);对于病人,也有一些指示:‘良药虽然能够治愈众生的疾病,倘若不能保持顺序,那也治不好痛苦,会失去药效。’(卷六十五);‘药师为病人讲述服药的方法,只有好好服用,才能治病。’(卷九十六)。

【案例】今年春节前一位师兄的外孙女25岁,找我理疗,脉象上她的主要问题是在子宫,简单沟通以后了解到,她19岁刚刚上大学的第一年夏天,因为一个月内子宫肌瘤就迅速长到20厘米,被确诊为恶性肿瘤,实施切除手术和放化疗后,一直在用中医药调理了五、六年,气色发暗、发黄,让我困惑和无奈的是,她小小年纪竟然得了这种恶性肿瘤疾病,而且不明原因(据一位妇产科的西医大夫告诉我对于普通的肌瘤和囊肿的发病原因和机理目前是原因不明)。用中医的理论判断,不是风寒暑湿燥火的六淫外因,也不是七情的内因造成的,她还没有恋爱过,也一直洁身自好,从中医理论来看只能跟不内不外因有关,属于祝由十三科的范畴。现实中经常碰到这样的让人束手无策的患者,让人去思考佛医的业因理论,三世因果甚至无始劫来的冤亲债主的原因,但如何才能准确判断并提出治疗方案?如何能够真正的、有效的帮助到这些在生死苦海中挣扎的人?这也是过去从事中医养生近30年来一直的困惑,无可奈何之余我只能从大智慧的佛教医学中,从超越生死轮回的佛医体系中去寻求答案。

推荐阅

活在当下,一念生花 

一首治愈抑郁症的佛乐

念佛人生病怎么办?是念佛还是看医生?

情绪是送信人,每一封都来自我们的内心

接纳无常,坦然地面对生命中的得与失

忠明法师:养生养心之良方,即是生起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中华佛医

中华佛医网为您提供最新的中华佛医信息,让您快速了解中华佛医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中华佛医。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