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红尘修炼宁静的心?
我们心是万法的根源,然后宁静致远。宁就是安心。静就是定心,致远就是慧心。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只有“宁静致远”四个字,其实佛教的戒、定、慧三无漏,一切修行总纲就已经在其中了。
也可以说,宁是觉照,是心的妙用;静是光明,是心的相;致远是真空妙有,那么是我们心的本体。
我们学佛本质上是什么?本质上是要让我们的心觉醒过来。修行看起来有八万四千法门,有净土念佛,有密宗的持咒,生起成就次第,圆满成就次第,还有学习教理,还有禅修等等。但是其实很简单,要说起来也很简单,所有的修行法门本质上都是:第一个让我们心安下来,这是戒无漏学;第二个就是让我们的心变得强大,变得有力量,这个是定无漏学。我们的心一定要强大而且有力量,才可以超出轮回。
你看我们发射宇宙飞船,它靠什么?它靠这个火箭的推动力要足以大于地心引力,我们的卫星才能够冲出地球,对不对?
修行也是如此,很多人为什么说学佛法很多年,但是觉得好像道理就明白,遇到事情就做不到。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心不够强大,我们的心没有力量。所以第二步就是让我们的心变得足够强大有力量。能够摆脱凡夫心的业力习气的束缚,正如卫星的力量大到足以摆脱地心引力的束缚一样。
同样的,你看我们发射人造卫星还在三界里面,它都需要有强大的力量,何况是我们要超出三界,超出欲界、色界、无色界。我们更需要有强大的心力,这个就是静。“静”其实它是定心,同时它显现的是什么?是心的光明相。“致远”就是真空妙用,这是心的本体。
所以禅宗里面很多人没有真正明心见性,他往往就只说一个空。认为空,心空了,就解脱了。但是,是吗?不是!一般有一个话叫做“十方来聚会,同共学无为”。如果我们大家精进努力的话,就能够心空及第归。但是空只是讲到心的体,应该说还有心的相就是明,心的用就是觉。所以空、明、觉,如果具足这个心的体、相、用,能够圆满地证得才是真正的明心见性,这是致远。
如果我们从般若的修证上来说,清净无漏圆满的般若智慧是最重要的。正如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里面所讲的“佛法大海,惟信能入,惟智能度”。要有般若智慧,才足以斩断生死轮回的锁链,才能够超出轮回。那么这种大智慧,其实可以把它归纳为见、行、果。一切的修行方法,都是离不开这三个方面。
首先你要有正确的见地,你还要有实现的路线图,那就是行,最后要证果位。
所以见行果,是一切法门的,你要修行成就,必须要具足的三要素:见、行、果。那么我们要证得般若空慧,其实也是需要有见、行、果的。证得般若的见,就是无所求。因为光明心而知道“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不需要向外去求。那么这个时候我们的内心深处,会有深刻的满足,这个才是真正达到宁静。
很多人以为说,宁静就是我们把世间的事情,不要那么热衷去追求,我退后一步,退后一步天地宽,所以我就静下来了,但是这个当然是,这个起码比一般的去汲汲于名利的人轻松自在多了,但是这还是不够的。
真正的宁静,是来自于内心深刻的满足;而内心深刻的满足,一定来自于我们的般若智慧的正见,就是无所求,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自具足,能生万法。我们知道本自具足了,所以就不需要去刻意地去求了。
我们为什么会有烦恼痛苦,因为我们的心是不完整的。我们总是有所求,我们总是认为我现在不够好,现状不够完美。我期许在未来有一个更完美的我,因此我就一直去一直去追逐。这种投射,因为现在不够好,投射到未来,希望未来更好,会让我们一直向外去追逐,我们的心一直处在迷昧状态。
我们真正要觉醒,要从见地上树立,就是无所求。虽然无所求不是凡夫所理解的这种无所求,而他的事业能够做得更广泛。为什么?因为他轻装上阵没有包袱,一切所取得的成功,自己都不会去执着。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因此能够离相修善,所以他的外显的事业能够做得更广大,那么这个是见地。
行持,就是无所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虽然看只有四个字“宁静致远”。要知道,静其实就是我们开般若慧的见地。宁就是真正实现的路线图,就是无所住,就是一切不执着。果就是无所得。致远就是无所得,圆满菩提归无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