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最高境界就是修出大慈悲心!
“修行”这一词,已经越来越大众化、生活化、世俗化,不再仅仅局限于出家修行学佛之人。我也经常听到,作家说,写作是一种修行;画家说,画画是一种修行;书法家说,书法是一种修行。对于芸芸众生中的每个人来说,生活本身未尝不是一种修行。
佛教之初,修行就是心灵的跋山涉水,每个人都应该时时省察自己所处的境界,立志,发愿,精进,解脱。
宋代青原行思禅师说,参禅有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悟渐深,则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彻悟后,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其实在现实的人生中,学习领悟佛法也往往会经历三种境界。
人们亲近佛教之初,大多是渴望从虔诚地敬香、拜佛、供养,护持三宝、广种福田之中,能获得健康、平安等各种功德利益。这一阶段是有所求的,求福德智慧、求自他的净化、求诸事的圆满。修行,需要修炼出一颗平常心。平常心,也并不容易做到,需要我们在生活中慢慢修炼。遇到不公平的事情要冷静、客观地分析,不怨天尤人。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不要盲目地去抗争,要审时处地,多做换位思考。拥有一颗平常心,需要我们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看淡名利,多读经典好书,提升自己的素质,陶冶情操,润泽心灵,澡雪精神。随着对佛法的逐渐深入,了解到无常、因果、业力与轮回,人们开始觉察到生命的局限,同时也遥望到了解脱的光明。由此,真正接受善知识的引领,以闻思修三慧,匡正颠倒的身口意,进入勤修戒定慧三学的实修阶段。修行,需要修炼出一颗包容心。无论是在公司和同事们相处,还是在家庭里和亲戚们相处,都需要有一颗包容心。对人对事不要太苛求,也不要太挑剔,当然,自己的内心也要有底线,所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所谓静坐常思己过,都可以当做自我修炼的准则。
通过实修,正知正见者,一定会从种种迷惑烦恼中挣脱出来,明白所有的颠倒错误都是自心所现,是必须要看破放下的幻影。至此,修行就不会是为“我”而求了,更多的是像佛菩萨那样“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欢喜地给予众生。修行,需要修炼出一颗感恩的心。当一个人经常心怀感恩,用感恩的心态去看山看水、看树看人,看世间万物,都会是美的,是充满欣悦的,也是幸福知足的。修行,需要修炼出一种拿得起、放得下的境界,比如说对权对官位,比如说对金银财宝,比如说对人生磨难,有多少聪明人能够拿得起,却不一定放得下。修行,还需要修炼出一种乐观豁达、明朗向上的人生态度、生活态度。人生处处是修行,生活处处是道场。我们每个人的修行随时可见分晓。一个小小的细节,一点小小的名利,就会把一个人的素养显露无遗。生命的成长,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所谓修行,就是在生活中,一点点历练自己,丰富自己的生命,涵养自己的情怀,提高自己的素养,提升自己的品格,完善自己的人格。总之,修行就是心灵的跋山涉水,每个人都应该时时省察自己所处的境界,立志,发愿,精进,解脱。更多内容
可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