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认为明心见性,就成佛了,这个观念解释错了的。


 与其相忘于江湖不如相忘于修道天      


修道天 修道人参悟的天地

弘扬大道文明:包括儒儒、释、道等,及灵性与科学、异能与实验、外星与他方文明、医术与祝由、符咒与方术、堪舆与预言、经典与诗词联说、书画与迷案。

开始一个主题,在一般讨论《楞严经》的习惯,叫做“七处征心”,就是我们的心在哪里?关于这个“七处征心”这个问题:心在哪里?这就是学佛基本的道理。
学佛基本有两个偈语我们需要知道的,一个是出在《华严经》上,那么一般佛教同我们大家学佛都在念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华严经》上说:“若人欲了知”,一般人想了解“三世一切佛”,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佛之所以成佛是什么成佛?“应观法界性”,法界就是佛学的名称,包括了所谓宇宙的观念,宇宙万有都在法界以内;“一切唯心造”。这是一个偈子,我们需要知道的。所以,学佛、修行、成佛,一切唯心

第二,是中国佛法禅宗祖师们所说的话:“佛说一切法”,佛讲的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指一切众生有各种不同的心性;“我无一切心”,假使真达到无心之位;“何用一切法?”那么一切法也皆空。所以,“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这都说明“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但是,有两本经典比较明显的,一本就是我们现在研究的《楞严经》;一本也是大乘经论,各个宗派都很注重它,尤其是学净土宗的更注重它,就是《大乘起信论》。《大乘起信论》把心的解释分成两部分:真心、妄心。所谓修行成佛,就证到了自己的真心,就成就了。一切凡夫众生没有成佛,因为都在妄心,没有证到真心。这是《大乘起信论》大要的说法。所谓把心分成了真妄两个路线,而说明去掉妄心、真心现前,这是真正的净土

第二是《楞严经》,我们上次提到“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上一次就是我们讲过的,佛告诉阿难,一切凡夫众生不能成佛,因为都把妄想当成自心——错了!要证到了“常住真心、性净明体”,就对了。

因为这两本经明显地提出来有真心、妄心的差别,所以在一般研究真正佛学的提出来反对,说这两本经也是假的,《楞严经》是假的,《大乘起信论》也是假的。因为根据佛法的道理,没有说另外有个真心永恒地存在。如果说认为有个真心永恒存在的话,(是)外道之见;印度婆罗门教、其它很多的教义教理认为另有身心的存在。真正的佛法只有“缘起性空”,一切万法因缘所生起,所以叫做缘起,因缘生起;缘尽、缘散则空。空并不是有个东西,“空”没有什么真、妄。所以这个心没有什么叫常住;非断、非常;缘起性空、性空缘起。那么,一切法非断、非常,没有什么断了;所以我们没有了,没有并不是真的没有;再说,又有了;再想,又有了。
但是说有一个永恒的存在吗?也没有个永恒。假使有个永恒存在,应该不变去。可是一切都要变去、无常,所以它是无常,没有永恒。因为没有永恒,就同唯物思想一样就断灭了、没有吗?也不对!起用就有。所以说缘起性空,因缘生起万法,自性本空。因为性空缘起。所以此心非断、非常;既不是断,也不是常在

那么《楞严经》提出有个“常住真心,性净明体”;像《大乘起信论》提出来有真妄二门,去了妄心,真心现前。他说这个是唯心,假的!靠不住!违反佛法。


研究学理,我们晓得,都在一个字一个字上抠,一句文章、一个经典、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要分析。但是,就拿这两个名词断定《楞严经》或者《大乘起信论》是假的,不尽然!这不成其理由。

不过,《楞严经》当时是房融先生翻译、笔受(这位房先生在唐代所谓叫“相”,并不是首相;等于现在的官位部长之流,做过这么一个官职;也做过皇帝的秘书。不过他做过女皇帝武则天的秘书,那么,居相位;古代的官职同现在两样,稍有不同)。他并不通梵文,中文非常好,所以用字稍有问题。如果他小心一点,不用“常住真心”,(用)“缘起真如、性自空净”,那不就是很妙了?!很圆满了!这八个字就很圆满!我们现在过后想,过后想都是诸葛亮的兄弟诸葛暗,事后方知。那么,房融先生当时下笔的时候(如果这样用),就把这个道理说得很清楚了。所以这一点我们特别今天补充上一次,提起注意!
第二点要注意,我们《楞严经》现在开始千古有名的一个论辩,也是我们学佛的最重要的一步,七处征心,七次佛给阿难(阿难代表我们大家)辩论“心在哪里”,七次研究心在哪里;所谓“八还辨见”,八次再来讨论什么能够看见这个“见性”。所以呀,后世就变成“明心见性”。但是《楞严经》讲明心见性,我们现在一听明心见性,有一个观念千万要弄清楚,不过很难!这个话很容易懂,非常难懂!我们现在认为明心见性就得道了、成佛了,不错。认为明心,只要明白了我的心、真心,就见道了;见性,只要见到了我的本性,就成佛了,这个观念解释错了的

《楞严经》所讲“七处征心”是明心,就是研究明白心究竟在哪里,是存在永恒的不变吗?还是变去?明白这个理,才了解自己的心。见性,并不是眼睛看到一个东西,有些人打坐看到一个亮光、看到光:“我见性了。”那是相。光也好,这些都是相、心性所发生的现象;不是性把心性的现象认为是见性,全错了你看见了光、看见了各种境界,能够看见那个是什么?那个能见之性要去找清楚所以“明心”,(是)找明白自己现在能想、能用这个心在哪里;“见性”,研究自己眼睛能够看见、能够理解,这是什么东西看见?并不是说你看见了自性。关键就在这里。

我也讲得不对,不是讲的不对,我觉得蛮对了,就是我表达得不好,不晓得诸位了解了没有?因为这个话非常难了解!所以佛说到后来,只好说:“不可说!不可说!不可思议!”越说越胡涂!要自己去理解它。因为我们现在就碰到了这个开始。


现在我们开始,就是以《楞严大义》这一本书来讲是第十一页,这个大字就是《楞严经》的本文。上一次讲到我们一切世间造业,四个字(第十一页里头),佛告诉我们,所谓“使汝流转,心目为咎。”使我们流转,就是在生死轮回中、不能跳出生死轮回,什么东西使我们生死?是我们自己。并不是上帝做主,也不是阎王做主,也不是佛菩萨在做主;是我们自己心、眼,“心目为咎”,出了毛病

所以他说,“我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他问阿难,他说我们的心,你不是说看到我,(是)眼睛看见、心知道吗?佛说,我现在要问你,“唯心与目”,你的心、你的眼睛;“今何所在?”“今”就是“现在”;“何所在”就是倒过来,“何”就是“哪里”——你现在的心同眼睛在哪里?
首先,佛提出来第一个问题。
那么,现在十一页的佛经的原文:【阿难白佛言】,阿难就答复佛的话;【世尊!】这一句话是称呼,等于我们说:“佛啊!”

de x
【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这是第一个问题的答复。他说佛啊!一切世间上十种异生,什么叫“异生”?各种不同的生命,佛的归类。这里我们要停下来讨论,佛学归类一切众生,众生不只是畜生,畜生是众生之一;我们人也在众生以内;天人、菩萨也在众生以内。所谓“众生”,很多很多的生命;那么,笼总归起来叫做众生。佛学上众生的分类,在《金刚经》上分四类:胎生、卵生、湿生、化生,这四种。譬如像我们人、马这些生出来有胞衣的——胎生。鸡、有些鸟,没有胞衣的,蛋里头孵出来的——卵生。湿生:鱼、很多细菌,就是湿生。化生,有许多生物是变化来的,综合变化,各种很多了。现在像我们人的试管婴儿,人的出生几乎也相同于化生了,快要同于化生了。这是四类生。

四种以外,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若有色、非无色等等十种,实际上有十二种。有些生命有思想,有些生命我们看不见,譬如说我们普通讲鬼,鬼是六道里一道,是鬼道。人刚刚死了以后那个是中阴身,不是鬼;这个人刚刚死,这个灵魂是中阴身,不叫做鬼。那么这个中阴身如果生在非人(同人两样)这一道,那就是鬼道去了。鬼道看不见、摸不着,他同中阴身不同,与我们也不同。像这一类呢,其中有分别,有些“有想”、有思想;甚至于没有思想;“有色”,看得见,有物质;没有物质。这十种众生是异生。所谓异生,众生里头不同的分类。这一句话我们大概解决了,现在又回到原文,佛的答话。

他说,“世尊”,佛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这个世界上一切的众生,十二种类的这些众生都一样,“同将识心,居在身内。”这个“同”就是“同样的”,同样的都把这个识心、我们能够意识、思想,我们这个心在哪里啊?他说就在我们这个身体里头。阿难当时同我们一样,大概这样拍拍胸脯:“心就在这儿!”他说大家都一样,心就在这个里头。这是第一句话,佛问他心在哪里。


第二句,【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这两句话,我们又要解决一个佛学问题。所谓“青莲华眼”,这只有佛的眼睛叫做“青莲华眼”,就是两个眼睛漂亮得很,黑白分明,白的是白的,黑的是黑的。当然我们也差不多啦,不过昏(浑)一点而已。佛眼睛又大、又细长、又漂亮,一张开是黑白分清。等于中国人讲得道的神仙,所谓“碧眼方瞳”,眼睛是碧绿的,碧绿不是讲眼白都发绿了,那变成什么蛇呀?不是这个意思;指两个眼神放出来都有电光的,“碧眼”。“方瞳”,我们这个瞳孔、瞳仁都是圆的,得了道的人看看他那个瞳孔形变成四方了。这个可不要乱看哦!有些人说有没有功夫啊?你扒开眼睛看:哎呀,你瞳孔还圆的,没有道!那你就糟了!真正神仙能够到达了这个方瞳,他也不会让你看。他也故意变成圆瞳了,给你看你也看不清楚。都给你认得了,那怎么办?!所以中国道家所讲的“碧眼方瞳”这个道理,也就是佛经形容佛的眼睛“青莲华眼”,那么漂亮!这个解决了。好!再回转来原文。

第二个问题阿难答复:“纵观如来青莲华眼”,我们又研究一下古文的写法。“纵”,白话“纵”字是什么意思?“假使”,古文就是“纵”。假使大家来看佛,你的那么漂亮、那么庄严的这个眼睛,“亦在佛面”,他说也在脸上啊!同我们一样。就是佛问他心跟眼睛在哪里,换句话,阿难比我们规矩了,(如果)叫我们现在的年轻学生:这个老师!这个问题多余嘛!心在这里嘛,眼睛在这里嘛,大家一样嘛!就是这个话。可是给佛经一写啊,很优美。他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他说也在你的脸上啊!反面地答,阿难并没有说“我的眼睛在我脸上”,讲得很高明。他说:“你老人家那么成佛了,你那个眼睛也在你的脸上啊!”这个证据确实啊!好,他说:你的眼睛也在脸上啊!


【我今观此浮根四尘,只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好!现在我们又要解决佛学问题了。什么叫“浮根”呢?佛学把我们身体整个的结构大略粗的分析,叫做六根(生理六种根根),就是六种机器:眼、耳(耳朵)、鼻、舌(嘴巴)、身(身体)、意(意识,也可以现在讲“脑”、脑里头思想、意识),这是六根,六个根本。它同外面一接触,发生“六尘”,六种影子就过来了:眼睛能够见色、耳朵能够听声、鼻子知道香臭、舌头分别味道、身体发生感受、脑子意识有思想,所以叫做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都在身体外面浮着的,都看得见,所以叫浮在外面的“浮根”。那么浮根的“四尘”,四种——眼睛能够看、耳朵能够听、鼻子能够闻香臭、嘴巴能够讲话,这四样东西(眼、耳、鼻、舌)对色、声、香、味;“只在我面”,大家一样都在脸上;眼睛摆在这儿,耳朵在这儿,鼻子在这儿,嘴巴在这里。他说这个眼睛能够看的、鼻子能够呼吸的、能够说话的、能够吃东西的、能够听的,这四种都在脸上。同样的道理,“如是识心”,“如是”就是白话文“这样”,由于这个道理,“识心”,我们意识能够思想的心;“实居身内”,实实在在在身体里头。这是阿难第一次答复佛的话。
“佛问阿难”,要学佛的第一步,他说你为什么会动念?为什么会思想?为什么会去做好事、做坏事?像你这一次碰到摩登伽女,就伽掉了,这个是什么理由啊?就是你心目出了毛病,你要把心目找到。眼睛在哪里?心在哪里?

他(阿难)告诉他:心在里头,眼睛在脸上。并没有错。

那么,这是第一问、第一次答。记住啊!心在内,同我们思想一样的。现在人不同喽,过去人像我们小的时候很少讲“脑”,因为我们读老式的书出身的,心在哪里?心在这里,一定摸着这里讲话。后来接触了(新知识),哦,心不是在这里,中国人讲错了,(应该是)在脑;西方人、西洋人你问他:心在哪里?在这里——脑。

其实这个脑啊,我们现在附带地讨论,佛学讲眼、耳、鼻、舌、身,脑是身根;不过脑神经可以归到意根去,意识的根。现在我们所了解的。(哦,唯识也是那么讲,那个不讨论它。)

【佛告阿难】,佛现在开始答话了、论辩了,告诉他,【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祇陀林,今何所在?】佛就讲了,他说:好!你讲眼睛在脸上,心在里头,我现在问你,你现在坐在这个讲堂里面,你回头看窗子外面祇陀林(他在给孤独园),外面的树林,我们眼睛向窗子外面一看,他说“今何所在”,你看那个树林在哪里?现场表演,他就拿手一指,叫阿难:你看!他说你现在坐在房间里头,你看外面那个树林在哪里?

【世尊!】就是阿难答话,“佛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祇陀林实在堂外。】阿难答话,他说佛啊!他说你这个问题问得我,他不好意思跟佛两个幽默一下,实在有点不服气啊!他说你把我当孩子看,这也不懂啊?!“此大重阁”,他说这个“重阁”(重阁就是很伟大的建筑,重楼迭阁),里头有这么一个很清静庄严的讲堂,等于我们现在。“在给孤园”,它这个所在地就在给孤园这个地方,等于我们说这栋房子在信义路二段。“今祇陀林”,他说,你问外面这个公园、这个花园、这个树林它在给孤独园(这个问题我们已经讲过了,不反复讨论。)他说,外面的树林,“实在堂外”,在这个房子的外面嘛!他说本来就是这样嘛!好,他的答话没有错。

【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一句一句来哟!在法庭上问案一样。他答了佛的话,佛就问他:阿难,好了,你讲你现在坐在房间里,抬头向外面一看,看到树林,树林在房间的外面,对不对?他说我现在问你,你现在要看外面的时候,“汝今堂中,先何所见?”你坐在讲堂里,讲堂里头的你先看到了什么?

【世尊!】阿难就说了,“佛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第一点,“我在堂中,先见如来”;第二点,“次观大众”;第三点,【如是外望,方瞩林园。】三个步骤。他说这个很明显的嘛!我现在坐在讲堂里,抬头一看,先看到你老人家——佛;再向旁边一看呢,大家有那么多人,都看到了;再眼睛向窗子外面、门外一看呢,就看到树林。就是这样。他说这个很明显啊!他不好意思讲你怎么那么啰嗦啊!这个还要这样问法?!可是佛呢,这就是逻辑观念了,科学道理,非常仔细,不能马虎。


【阿难!】佛就说了,【汝瞩林园,因何有见?】这个话问得更奇怪!他说:阿难,那么你看到房子外面的树林,凭什么、因为什么才看得见?这一句话我们看原文,那么翻译的文章是好;如果拿科学书来讲啊,那翻译得还是不够好。这是对不起了!文学是真好。我们现在青年同学们留意一下自己的中国文化、中国的古文,他这个中国的古文太美了!文学化很高。“汝瞩林园,因何有见?”这八个字。“瞩”,我们眼睛专门看外面叫“瞩”。我们中国字有很多的字,譬如说,所谓“美目盼兮”,眄、盼、望、瞩,都是眼睛看,为什么那么多不同的中国字?它不同。这个“眄”就是我们现在讲“瞄一下”,那是“眄”;那个眼睛那么瞄一下。“盼”不是了,这个头这样子远远地那么看、看不见了……那么看。“望”就更厉害了,瞪着眼睛看。所以你看到中国字很多字都是目字旁,都可以代用——不能代用。“瞩”就是坐在这里,头一转,眼睛看到那边去,就是“瞩”。

他说,你看这个房子外面的林园,“因何有见?”因为什么有看得见?这个话听了很矛盾,因为我有眼睛就看见嘛!这不是很简单?你说“因为什么看得见?”这四个字用得呢,如果拿科学来讲、拿逻辑来讲的话,这个文字用得不对了;“因何有见?”因为什么看得见?因为我有眼睛看得见。这个问题前面讲过了。

这个道理呢,佛问的是什么道理?“因为什么条件,你才看得见外面的园林?”上面讲过,你有眼睛、一切都有,但是,你看外面是什么条件之下你看见了?拿现在白话来讲就是:“什么条件之下你看见了?”才有下面的文字。


阿难怎么答?【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
什么条件看见啊?阿难答复:佛啊!因为这个大讲堂有户,户就是门。门是门哦!房子外面那个大门叫“门”,中国文字要搞清楚。户,房子里头的门叫“户”,等于我们这个,是户。牖是窗子。这是中国文字的不同。现在马马虎虎了,门就是门,户就是户。所以中国人说作诗,我们小的时候说我也会做,你怎么做啊?“关门闭户掩柴扉”,听起来很好,都是关门,呵!关门是关门,闭户也是去关门,掩柴扉也是关门,哈!这个好像是一句诗,实际上一句话都没有说,只说了一句话,“关门”就是了!听起来很妙,“关门闭户掩柴扉”,仄仄平平仄仄平,都对了,都没有对!就是这个话。

他说,我们在这个大讲堂,因为门开着、房间开着,“开豁”,房门都打开、豁大,豁就是大,大大地打开了。“故我在堂”,因此我们坐在讲堂里头,“得远瞻见”,“瞻”就是眼睛盯起远远地看,所以很远的树林,我们这样在窗子外面一望,统统看见了。条件就是这样。窗子门如果关到了,看不见了。等于我们眼睛闭起来,看不见了。他说条件,佛问他你为什么看见呢?他说因为门窗打开了嘛。所以我们远望外面的树林,看见了。

【佛告阿难】,佛说了,总结论,【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现在佛在抓他的把柄哦!好,现在都是你讲的话,根据你所讲的话,“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我们这个身体坐在这个讲堂里头;“户牖开豁”,因为门窗大大地打开了;“远瞩林园”,因此我们坐在房子里头,眼睛远远地看到窗子外面的树林,都看见了,是不是这样?阿难一定说:是啦!当然是这样讲,我承认!是这样讲嘛!好了,佛问他:对了吧?没有错吧?你刚才是那么讲吧?——是那么讲。

佛又问了,【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修道天

修道天网为您提供最新的修道天信息,让您快速了解修道天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修道天。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