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什么?



【编者按】

我记得刚毕业的时候,每个月只能拿到一千块的工资。当时身边的好几个同事每个月能拿到两千五百元,于是我就天天想着,如果哪天我能拿到两千五百元的工资,我就是一个超幸福的人了。

而事实上呢,当我半年后拿到两千五百元工资的时候,我早已忘了曾经想过的幸福,而是想着我什么时候能拿五千块就好了。

余秋雨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散文,名叫《三个目标之后》,讲的是有一个世界级富豪,在不到六十岁的时候,完成“求多”、“求好”、“求独”的三个目标,却在那之后感到人生迷茫,一度甚至感觉活不下去。

直到偶然一次遇到一个六岁的残疾女孩,他顺手把自己专机上的轮椅送给了她,看到女孩学会操作之后双眼闪现出的别样光亮,这位富豪才重新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

芸芸众生,也许大多数人都曾以为幸福是达成一个又一个的目标。而当目标达成以后,却并没能感受到预期的幸福,或者甚至感到了迷茫与困惑。可见,我们对于幸福的追求,很多时候是偏离了根本的。

在上述富豪的案例中,也许我们可以看到,财富、地位、权力、名誉……这些也许能带给我们一时的愉悦,但却不是真正的幸福。

真正的幸福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富豪在帮助了残疾小女孩之后,感到了由衷的快乐,而这份帮助也对小女孩产生了意义,后来富豪投身慈善事业,对社会产生更巨大的意义。由此,幸福生发。

以上文字选自网络

堪钦慈诚罗珠仁波切在《慧灯之光》系列中讲到:

从物质的角度来讲,我们这个时代,是人类有史以来空前发达的时代,现代人享受着很多古人不可想象的生活条件。从这个角度来讲,现代人是很幸运的。但因为我们缺乏智慧,因为我们追求幸福的方法错了,所以导致了精神和物质的严重失衡。

物质需求已经得到满足的人们出乎意料地发现,物质并没有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幸福。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人均收入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他们与丰富的物质生活之间,已经是零距离的接触。然而,他们却反而感觉到空虚、失落,变得没有任何追求。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物质的极大丰富,是好的一面。但当一切都靠物质来解决以后,如果精神没有足够的训练,无形当中,就会越来越脆弱,越来越没有承受力,根本无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竞争、压力。就像没有皮肤的身体,根本无法面对外界的风霜雨雪一样。这就是物质丰富的负面效应。

人们一直认为,物质文化水平越来越高,社会应该越文明。但结果却事与愿违,这就是发展的悖论。如果忽略了精神的发展,精神的轨迹就会变得扭曲甚至南辕北辙,并最后趋至没落、绝望的边缘。

很多人最向往的事情,就是这一生能获得幸福。如果今生没有得到幸福,那真是彻头彻尾失败的人生啊!

////

///

//

很多人衡量成功与失败的标准,就是金钱。只要一个人有钱,哪怕他没有幸福感,家庭不和睦,身体不健康,心理状态等各方面都一塌糊涂,大家还是会说他是成功人士。如果没有钱,则无论他拥有多么高尚的人格、渊博的智慧和无尽的悲心,人们仍然会认为他很失败。

为什么几乎所有的人都变成了拜金主义者?因为我们的价值取向出现了问题,我们错解了幸福,误以为有钱就是幸福。我们对幸福的定义,对幸福的认识,以及寻找幸福的方式,都停留在十六世纪、十七世纪的水平。从二十一世纪的立场来说,这些观念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曾经固有的理念,已经变成了博物馆的古董,急待更新换代了。

人类的追求,不能永远都停留在衣食上面。不同的时代,应该有不同的价值观与幸福观。当物质问题解决以后,物质就不可能再持续性地给人们带来幸福感,精神上的财富就显得更为重要。从目前的现状来看,精神粮食的欠缺,必将引起幸福的严重缺失。

////

///

//

佛陀和很多成就者都告诉我们:三界当中,尤其是欲界众生,没有绝对的幸福。虽然现实生活当中存在幸福,但这些幸福都是短暂的、相对的,其中包含着不幸福的种子。

无论现实生活当中短暂的幸福,或是超越轮回以后永久的自由幸福,都不是来源于外在的物质生活,而是来源于内心的安静与自由。当心里有嗔恨心、自私心、贪欲心时,就不会自由。要得到终极、永恒的自由,就必须祛除内心当中的贪嗔痴慢。

  若有佛法甘霖的浸润,人生再怎么大起大落,都能保持平稳的心态。


文字:《慧灯之光》系列

配图:来自网络

慈诚罗珠堪布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慈诚罗珠堪布

慈诚罗珠堪布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慈诚罗珠堪布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慈诚罗珠堪布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慈诚罗珠堪布。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