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心和菩提心的区别


发心和菩提心的区别
作者:生根活佛.仁孜尼马

   《地道幻灯》有云:“何人对于某事希求,利他愿望到达菩提,发心乃至大乘菩提。”意思是说,任何一个人只要对某种事物产生希求和喜好,就叫作“发心”。为了利益众生或希望众生达到彼岸、获得菩提与佛果而发心,则叫作“大乘菩提心”。因此“发心”和“菩提心”有天壤之别。

“发心”可分为两种:普通人的发心和圣贤人的发心。这里所说的普通人,是指社会上那些尚未学佛修行之人。他们也会从内心发出渴望、喜爱、愿望、欲望等心愿。因为,每个人每天都会有无数想法。譬如,锦衣玉食、财源滚滚、仕途光明等美好的愿望;更有甚者想坑蒙拐骗、损人利己或不劳而获等贪婪的意念。凡是从内心发出的愿望,都称为发心。

事实上,无论是美好的愿望还是贪婪的意念,都不是凭空而来,无中生有,它们都有各自的心理基础,那就是每个人的贪、嗔、痴、慢、妒、邪知邪见或善心的意念。这些意念的产生,又会引发相应的行为,所以称作凡夫的行为。

在完成每个行为的过程中,一方面会成就客观上的事实,而另一方面就是成就了我们的凡夫心。如果开公司做事业的心理基础是贪心,那么在经营过程中贪心也会随之增长,最后这个公司,将成为其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凡人对于某些事情执迷不悟,贪心也越来越重,以至于发展到无法克制的程度,甚至会成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假如有朝一日他失去了自己追求的事物,那么也注定失去了整个精神支柱,内心世界也会变成一片黑暗。

所谓发心就是通过内在的想法和外在的行为,最终引发并成就自己的某种愿望,这种愿望不一定是善,也不一定是恶。如果我们的心一直跟随烦恼而跑就会变成凡夫心,所作所为也会变成凡夫的品质。若想改变凡夫的思想和行为,首先要培养良好的观念和心态。

在发心做事以前,要对自己发出正确信息,并时刻重复提醒自己,不让正确的信息阻断。就像学打坐一样反复练习,才能获得正确的姿势。有些事情看似简单,但要做得规范却不是那么容易。首先要让自己的心去接受想做的事情,然后改变自己的习气,最后将修学的东西运用上去。在做事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巩固自己正确的心念。因为在此之前,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已形成多变的习惯,一旦稍有松懈,便马上恢复原状。只有在特别用心注意时,才会做出准确的思想和行为。

一个人外在的行为和习惯,代表了他心灵的习惯,而心灵的习惯又创造了行为习惯,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因此,要想把凡夫心转化成菩提心,确实需要通过训练,这种训练可能要千万次,才能将自己的观念和行为调整到准确的状态之中。把凡夫心变为慈悲心、把凡夫的品质变为圣贤的品质,这叫作“善变”。因此,培养正确的发心非常重要。凡夫的发心基础是错误的,所以最终训练出来的就是凡夫心、是贪心、是嗔恨心,而不是觉悟的心、慈悲心,也不是菩提心。

如果我们以训练凡夫心的功夫,再用于训练佛菩萨的品质——觉悟的心,那么也会很快成就佛性。关键是我们不懂什么叫菩提心,什么是觉悟心,更不懂得如何训练?如果这些问题都了解得深刻透彻,相信一定能通过修炼,达到圣贤的发心和行为。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生根活佛

生根活佛网为您提供最新的生根活佛信息,让您快速了解生根活佛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生根活佛。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