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过剩也是一种痛苦






应当忆念维生资具的过失,依止适度的生活。

想想物质过剩的过患。比如,衣服太多了,就会为明天穿什么衣服,配什么鞋子而伤脑筋。电器设备太多了,就会变成电子垃圾等等。

过去的上师们都说,除了自己的基本需求以外,其他东西最好当天就处理,中等的不能超过一个月,最下等的也不要超过一年。无论吃的、穿的、用的都是一样,尽量用于上供下施。物质过剩,也是一种痛苦。有些人经常买大量不需要的东西,这也是一种精神上的疾病,有可能是抑郁性购物。当精神空虚、焦虑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买很多东西来填补自己内心的空虚。快得抑郁症的前兆,就是暴饮暴食、疯狂购物。大家一定要观察一下自己,有没有这种抑郁性购物的倾向。

少欲知足,是佛陀给我们佛教徒制定的生活原则,也符合极简主义和低碳生活的准则。填补心灵空虚的最好方法,是修行,而不是购物和饮食。

应当无偏依止诸位成就者传下的窍诀

虽然一个人不可能修完所有的诀窍,但对自己的修行有帮助的诀窍,都应该不偏不倚地吸收,小乘和大乘、显宗或密宗,凡是正法都不能排斥。




应当依止有益自他之物、妙药、咒语与甚深缘起法

只要对众生没有损害,且对自己和众生有利的物质和方法,佛教徒都可以接受。比如,生病的时候,应该去看病、吃药。当年佛陀也会示现生病、吃药,就是为了给以后的佛教徒做一种示范。

佛法里的咒语很多,忏悔的、积累福报的、避免生病的、祈求长寿、发财的……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为了回避生活、修行当中的逆缘与灾难,可以借助于这些物质和咒语的力量。但最理想的,是在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基础上念诵。

缘起法当中,包括了看风水、观日期等等,譬如哪天可以剃头发,哪天可以外出,哪天不能搬家等等,这里面也有一定的道理,其中包含了很多凡人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细微的因果。虽然科学仪器测不出来

佛教徒要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所以,饮食、卫生等方面的取舍也很重要,暇满人身非常难得。在麦彭仁波切的著作里,讲了很多类似的缘起法。佛教徒在做一些决定的时候,可以依靠这些缘起法。

再比如,闭关处的风水,闭关和出关的日子等等,都有一定的讲究。虽然从胜义谛的角度来讲,这些都不存在,但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讲,这些都是一种隐蔽的因果。有些风水不对,就可能会导致公司倒闭、破产,员工生病等一系列的不顺。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用迷信、巧合来解释,许多神奇的缘起的确存在,佛教也不会否认这一点。

我们不能说因为自己是成就者,很了不起,故而可以不吃不喝,不穿衣服,生病不需要看病,风水也可以忽略。虽然在修行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超越这些缘起的影响,但在修行刚刚起步的时候,这些缘起法都需要遵循。

应当依止有益身体的食物与方法

我们不能刻意去损害自己的身体,而应该保护自己的身体。要加强锻炼,做一些适当的运动。饮食方面,也要少吃或不吃肉、蛋等对身体有害的食物。




应当依止有利觉受证悟的法行与威仪

在没有证悟之前,除了修出离心和菩提心以外,为了积累资粮,磕头、供曼茶罗、念咒、放生、烧香等善法的辅助也很重要,这些善法都有助于我们尽快证悟。在证悟以后,则是以打坐修禅为主。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样的善法,也是有讲究的。

大家不要在没有证悟的时候,就误以为自己已经证悟,迫不及待地放弃磕头、念咒等加行,一直停留在这个境界当中,以致失去了真正证悟的机会。

这些人以为的证悟是什么?就是心静下来的时候,有一种语言无法表达的状态。

证悟与否必须要分清楚。显宗中观的空性修法,一般不会有太多的误区。但修大圆满、大手印和禅宗的人,就很容易走错路。修行人必须要有经验非常丰富,并且已经证悟的上师引路。弟子向上师汇报自己的修行感悟与体会,并由上师来确认、印证,以确定自己的境界究竟是证悟还是单纯的寂止。

修寂止的时候也要注意,在修禅期间,哪怕已经从禅定当中出来,在座间吃饭、休息等时,也不能思考太多,不能有比较剧烈的身体运动,否则会影响打坐时内心的平静。

修什么法的时候,座间也应该以相应的行为来配合。比如,打坐的时候修菩提心,出坐以后,就应该多了解屠宰场、菜市场、养鸡场等可怜众生的惨状,了解众生的痛苦,这对慈悲心的培养有帮助。
打坐的时候修出离心,出坐以后,就到医院去看看病人的病苦,到养老院去看看衰老的痛苦,多了解生老病死,对出离心的增上有帮助。修上师瑜伽的时候,要多看看《米拉日巴传》之类的前辈上师们的传记,看看过去的成就者们是如何依止上师,如何苦行,如何精进,以及他们的戒定慧功德等等。




应当依止具足虔诚信心、恭敬心的有缘弟子

这一条是针对上师、善知识们讲的,不是给当弟子的普通人讲的。

只有信心坚定、根机成熟的弟子,才能成为对众生有利的人。就像玛尔巴尊者的弟子米拉日巴尊者,米拉日巴尊者的弟子冈波巴大师那样。

对上师没有信心的弟子,不但培养不出来,甚至日后会对上师生起各种邪见,与上师发生矛盾,造作更严重的罪业。所以,一旦发现弟子没有信心,就要远离,不能摄受。

根机不成熟,大乘佛教称之为“断根”,意即断绝慧根。大乘佛教认为,所有的众生,最终都要成佛。断根只是暂时的,没有永久的断根。暂时的断根,是指根本不愿意学佛,不愿意接受佛教的因果轮回等理念,出离心、菩提心、空性就更不接受,甚至根本不想做善事,杀盗淫妄,野蛮粗鲁。摄受这种人为弟子不会有意义,所以就不能摄受。

佛教不会认为不学佛的人都会堕地狱。学佛当然好,不学佛只是做一个善良的好人,尽量做好事也可以。因果是公正不虚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颠扑不灭的真理。即使没有学佛,也不一定是断根。




行走坐卧四种威仪中应当常常依止正念与正知

行走坐卧,即佛教的四个行为。在周边行动叫“行”,出远门叫“走”,“坐”、“卧”都好理解。

所谓“正念”,是指在行走坐卧的时候,不忘掉自己该做和不该做的界限。比如,受了居士五戒,就不能杀盗淫妄;受了菩萨戒,就不能违背菩萨戒的20个戒条;如果灌了顶,就不能犯失密乘14条根本戒。所谓“正知”,是清楚地知道自己行走坐卧的当下在做什么,有没有违背戒律、道德与文明的行为。

有些人会认为,只要内心虔诚、心地善良就可以,身体上、语言上的这些约束与形式都大可不必,约束太多,就没人敢学佛了。对过去的人可以这样要求,对现代人可以开放一点。

当修行境界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可以不受这些戒律的限制与约束,因为在超越了善与不善,好与不好等凡夫分别念以后,一切都是完全平等的。但我们还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所以必须依靠这些约束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这也符合世间的伦理道德。

我们的贪嗔痴烦恼都非常严重,如果不加以管束,随心所欲,肆无忌惮,就根本无法学佛,不但自己堕入恶趣,也会伤害其他众生。通过戒律来约束自己,可以少造罪业,多做善事。

大乘佛教非常开放且人性化,不会硬性地制定许多条款。大乘佛教的绝大多数戒律,与发心有关。一切戒律的要求,都以当事人发心和当时当地的情景为标准。比如,在正常情况下,不允许杀盗淫妄。但为了拯救濒临饿死的生命,我们去偷摸扒窃都不但没有罪过,而且是应当应分的。如果一味考虑自己的身份、面子和戒律,放弃偷东西救人的机会,反而是罪过。

平时在生活与工作中,要注意自己的行为。尽量以佛陀的要求来约束自己,既不要太紧张,也不要太随意,要张弛有度。



END
文/慈诚罗珠堪布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慈诚罗珠堪布

慈诚罗珠堪布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慈诚罗珠堪布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慈诚罗珠堪布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慈诚罗珠堪布。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