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件反射念叨的是啥子?
啥子一念叨
就觉得心不慌、气不喘
还觉得很安慰?
我们的新栏目
“佛教口头禅”
今天就来念叨一下
从教内到教外,从世俗到脱俗
最受大家喜爱的那些口头禅
其实小编一直很想问大家:“您知道自己求的是哪位菩萨吗?!”文殊院《空林讲堂》文化视频节目就专门拍过一个搞笑的情景:一个来到文殊院三大士殿的小姐姐,连菩萨和佛也分不清,一直念叨:“佛祖保佑!”听志工说殿里供奉着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又连忙求各位菩萨保佑自己找个如意郎君,考研顺利通过,外加找个好工作......
这位小姐姐虽然有点喜欢“打包求保佑”,但好在还知道自己求的是谁事实上,“菩萨保佑”这个词真的是太朗朗上口了。不论咱们有无信仰,都会有意无意地念上几次;好像念了,真的就心安了一点点。这句教内教外、黑白通吃的“口头禅”,究竟有何魔力?
当我们渴望成功或想逃避痛苦时,就会不自觉地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正面的暗示,往往能为我们提供动力,增强耐受力,帮助我们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而念叨一句“菩萨保佑”,正是普通大众对自己的一种心理暗示。在危难时,一句“菩萨保佑”能给自己带来积极的正面提示,减少恐惧感;在欣喜时,一句“菩萨保佑”是对过程中一切艰难的慰藉与释怀。普通大众由于定力不足,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而心理暗示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心理调节方法,能在短期内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和心理预期,增加心理承受能力。善用这个小技巧,甚至可以减少焦虑,提升自信。即使很多人压根没有去过寺院,也分不清菩萨是何许人,但只要心中保有一份敬畏,便在有意无意间实现了佛法中所说的“善用其心”。咦?还歪打正着了不是!不过,问题来了!既然把它界定为一种心理效应,为什么有的人那么一念叨,还真的就梦想成真,甚至.....不劳而获了呢?一位司机把护身符贴在身上,然后一路闯红灯,结果可想而知,他出车祸死了。在天上,他见到了菩萨,于是不满地问:“我把你的护身符贴在身上,你怎么还让我出车祸?”大笑之后,有的人可能要坐不住了。因为你们想要的“感应”,不是菩萨给不起,很可能是自己要不起。很多人在面对人生困境时,几乎都有着相同的内心戏:生意失败了,求菩萨保佑之后,就有人来投资了;被仇人暗算,拜几拜菩萨,仇人自动消失,贵人凭空而降......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殊不知,佛教中的“感应”并不是坐享其成与不劳而获。感应,不会平白无故地发生,我们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来认识它:首先,从正见中认识感应。感应不是单方面求来的,在因缘和合下,不用求也会有。比如鼓敲一下,就会有回应;钟敲一下,就有回响。其次,感应从恭敬、供养中求。信仰不是贿赂三根香蕉、两桶油,而是相信菩萨的慈悲功德,虔诚礼敬,真心祈求。除了上妙资具的供养,更重要的是在身口意上,常说好话,常做善事,勤发善愿。最后,从慈悲中求。“种善因,得善果”,便是我们种下了慈悲的因,自然感得美好的结果。菩萨有“悲勾”,咱得有“信环”。当勾与环匹配时,想不感应都难呢!释迦牟尼佛住世时,竭力反对弟子盲从迷信,要求他们“宁可少闻而了义,不要多闻而不了义”。所以,当我们说到信仰时,最好懂得所信的道理;当我们所求感应时,应该知其所以然。对中国沿海城市信教群众的一组调查中显示,62.38%的人信仰佛教的原因是“寻求解脱和觉悟”,8.3%的是“健康原因”和“求平安”,6.5%是学习或工作压力,4.2%的是个人情感原因,3.3%是家庭矛盾。我们可以惊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信仰的原因,已从逃避短暂的情绪问题,转向探索和解决人生的终极问题。而佛教,正是要解决人类最根本的问题——生死。佛教通过“十二因缘”,解说了我们的三世流转之理,揭示了我们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的根源,并帮助我们减少烦恼,增长福慧,提升生命的质量与品格。因此,我们求佛菩萨保佑的目的,是为了向他们学习,从而开启智慧,获得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