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备览-持犯篇》:如果不得已犯戒了,有没有补救的良方?掌握了这些决窍,就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判断自己是否持戒清净。
“引示”中说明了犯戒有几种烦恼心呢?三时无悔,指的是哪“三时”?若以这种浊重的贪、瞋、痴的心来造业,未来很难忏悔清净,当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犯戒了,如何补救?“故心而造,则得重果”,以哪四种不善心来造罪的话,所得到的果很重?
[ 答 ]:
第二段“引示”,说明犯戒的几种烦恼的心。
如《明了论》述云:“有四种粗恶意犯罪:一者浊重贪瞋痴心;二者不信业报;三者不惜所受戒;四者轻慢佛语。故心而造,则得重果。”
“《明了论》”就是《律二十二明了论》,粗恶意就是指贪、瞋、痴三毒,有四种情况是跟贪、瞋、痴三毒相应而造罪的:
第一种是“浊重贪瞋痴心”这是总说。“浊重”是在造罪的当时,以及造罪的前后,都跟贪、瞋、痴的心相应,三时无悔。三时指方便时、根本时、成已时。
方便时,是造罪前的准备阶段;根本时,就是造罪的当下;成已时,是造罪完成之后。三时都没有惭愧、后悔,这就是浊重。
正如现在社会上很多人认为,走旁门左道是通向财富和权势的捷径,所以处心积虑地谋划、无惭无愧地做种种尔虞我诈、杀盗淫妄的事情,甚至做的时候内心很得意、很欢喜,做完之后还觉得很满足,这样三时无悔,相应的心就是浊重贪、瞋、痴的心。在后面的《忏悔篇》中会讲到,若以这种浊重的贪、瞋、痴的心来造业,未来很难忏悔清净。因此我们一再强调,即使不得已犯戒了,也要有殷重的惭愧心才好。
第二种是“不信业报”。也就是不信因果,这是跟痴烦恼相应的。比如邪见,不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以这样的邪见心来造业,果报也是很重的。
第三种是“不惜所受戒”。不珍惜自己所受的戒法,觉得是否要保护好自己的戒体,是无所谓的事情,这是对法的一种骄慢。
第四种是“轻慢佛语”。就是对佛陀的说法持一种骄慢的态度,不肯信受奉行。第三和第四都属于骄慢心。
“故心而造,则得重果”,以这四种不善心来造罪的话,所得到的果报是很重的,即使只是杀一只蚂蚁。但若是和这四种心相应,就业道罪来说,都可能会堕到地狱中去受苦。律上说,倘若一个比丘,以这几种烦恼心造罪,即使犯的只是一个小小的罪业,也要堕到地狱当中九百万年,受这么重的果报。本来所犯的小罪还不至于感召到这么重的果报,就因为有这种浊重的烦恼心和无惭无愧、无所谓的心态,导致了果报的增长广大。
这是第二段的引示。再看第三段的“结示”。
出处:《南山律在家备览》持犯篇
第一课:持犯总义
问答所在页数:22页上数13行至23页下数7行
弘一法师遗著
良因法师导读
[ 问 ]:
经典中说“定业不可转”,通常指什么?《摄大乘论》中说:“二种决定转,诸佛无自在。”说的哪两种情况?为什么当这两种情况决定要发生的时候,连于一切法得大自在的诸佛,也都无能为力了呢?若我们懂得了哪些道理,就能更准确地判断自己持戒清净了?
[ 答 ]:
“ 以此文证。由无惭愧,初无改悔,是不善心”
由以上的文字证明,“由无惭愧,初无改悔”,“初”就是“都”,很多古德的著述都用“初”代表“都”的意思,因为没有惭愧,所以都没有改悔的心,这就是不善心。由于贪、瞋、痴的心太猛烈了,以致于造作的整个过程都没有惭愧。以这种不善心所造的业都很重,所结下的往往就是定业。经典中说“定业不可转”,通常指的就是用这样的心所造的业。一般的业是可以转变的,但定业很难转。就是因为在造业的时候,是由这样粗恶的烦恼心所推动。
所以《摄大乘论》中说:“二种决定转,诸佛无自在。”当两种情况决定要发生的时候,连于一切法得大自在的诸佛,也都无能为力。哪两种情况呢?就是业决定转和报决定转。“业决定转”,就是众生由这四种“粗恶意”所推动,想要造恶业的烦恼心非常强,决定要造恶业时,即使是佛也没法阻止他。“报决定转”,是说众生已经造了罪业,而且造罪业时的烦恼心非常刚猛,之后又没有好好地忏悔,等未来果报已经要现前了,佛陀也无法改变,这就是“诸佛无自在”。
所以我们一再强调,不能只在表相上持戒,若内心烦恼炽盛,也不能说这是持戒清净。相反的,若一个人犯戒了,但在犯戒的初、中、后三时都有很殷重的惭愧心,还是能够免除地狱罪报的。所以真的要做到持戒清净,就要去检查自己在造善、恶业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态?虽然就律上来说,杀一只蚂蚁,同样是结下品罪,但要注意还有一个化教的业道罪在里面,出于善心还是不善心、是否具足惭愧心等等,果报完全不一样。懂得了这些道理,我们就能更准确地判断自己是否持戒清净。不仅是看表相上是否做得到,还要看起心动念是否清静。比如持不杀生戒,要连想杀害、伤害众生的心都没有,才是持戒清净。持不偷盗戒,不仅事相上不去造作,内心连偷盗的起心动念都没有,才是真正的清净。
出处:《南山律在家备览》持犯篇
第一课:持犯总义
问答所在页数:23页下数6行至24页上数18行
弘一法师遗著
良因法师导读
欢迎转载 自利利他
点击 :“阅读原文”可请弘一大师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