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老师:依我的观察,没有这种品格性情的人,大多天性凉薄刻毒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这是说一个为人子女的人,对于父母的年龄,不能不知道。一方面知道父母年高有寿,而且还很健康,这是一件最可喜的事;一面又惧怕父母年寿高了,一旦健康有损,医药无效,就有抱恨终天的遗憾。
孝道出于至情,大凡人在青年和中年,对于男女夫妇和下对儿女,自然有至性流露的爱。至于上对父母的孝顺,凡是根基不厚的人,如不经过教育的提示,或许要到中年以后,人生阅历增加了,才会反省体会得到。倘是至情充沛的人,则能自少便领略到孝的重要。但人到中年,大多父母都已过世,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那时才会追悔和痛恨。
我在数十年的交游中,默默观察,凡是没有丰富的至情至性的人,大多都是天性凉薄刻毒的小人。我也亲自看见几位老一辈的朋友,对父母的孝行和孝思,的确值得肃然起敬,将来我很想把他们的事特别写出来,传与后代子孙做榜样。至于现代的青年人们啊!一切倾慕西方文化,连这一点基本仅有的孝道也不存在了。有些人责备怨恨父母的心,比怨恨他的佣人还要厉害,如果能够拿出爱子女心情的一半来孝养父母,或者还报父母对于子女情爱的一半,已经属于凤毛麟角了。所以需从人生本位最基本的真性情中,老老实实、平平易易地做去。
*****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如果父母还在世,自己决不敢远游不归。万一非远游而不可,也要有一个方向和目的,而且还要对父母有所安排,绝不可为了享受而到外国,丢下父母不管了,那是鬼道社会的习惯,绝对自私和唯利是图的风俗,万万做不得的。如果那样做了,你到临死的时候也会后悔莫及的。
人到穷途末路时,都会想到父母。为什么不想想,你在富贵中,父母也会想念你呢?这是说对父母生前孝道的一环,倘使遇事非远出外方不可时,也要像在父母面前时一样,没有口是心非,或当面唯唯、背面否否的事。
用心孝道,不但只注重父母生前的孝养,而且更要注重父母的健康,要随时注意照应他们的衣服、饮食和医药,无论相处一起,或出门在外,都须知道。
*****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现在讲孝道的啊,只知道能供养父母,使他们老年生活安定就好了。殊不知人生不只是为了生活,况且动物中如犬马,它们也天然地会活着,人们蓄养犬马,不是也只给它们生活吗?如果认为只要以安定生活,便尽了人的孝道,那和对待动物又有什么分别呢?人的尽孝,主要有个“敬”字,敬是性情真诚的表现,也就是人性的美德。如果缺乏了这种精神,不能使人自在安乐,那就根本不知道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了。
“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色”,就是表面的态度和颜色,人们当然也做到了孝父母,有事呢,子女便先做了,有好的酒食呢,也先奉献给父母吃了。可是在做的时候,那种态度和颜色,是苦苦咧咧,或者冷冰冰的,勉勉强强的,那就是“色难”,父母吃下去,也会不消化的。他说:“曾是以为孝乎?”是说,这样也叫做孝吗?扩而充之,人之所以为人,无论持身齐家或治国,学问修养达到诚敬的程度,固然很难,如态度和颜色,能做到“敬”字,也已经很不容易了。有许多人处事,待人接物,的确也诚心做好,可是当他在做的时候,那种态度和神气,实在使人受不了。以那种态度处事对人,纵然是做好事,他的后果也是很难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