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老师:依我的观察,没有这种品格性情的人,大多天性凉薄刻毒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这是说一个为人子女的人,对于父母的年龄,不能不知道。一方面知道父母年高有寿,而且还很健康,这是一件最可喜的事;一面又惧怕父母年寿高了,一旦健康有损,医药无效,就有抱恨终天的遗憾。

孝道出于至情,大凡人在青年和中年,对于男女夫妇和下对儿女,自然有至性流露的爱。至于上对父母的孝顺,凡是根基不厚的人,如不经过教育的提示,或许要到中年以后,人生阅历增加了,才会反省体会得到。倘是至情充沛的人,则能自少便领略到孝的重要。但人到中年,大多父母都已过世,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那时才会追悔和痛恨。


我在数十年的交游中,默默观察,凡是没有丰富的至情至性的人,大多都是天性凉薄刻毒的小人。我也亲自看见几位老一辈的朋友,对父母的孝行和孝思,的确值得肃然起敬,将来我很想把他们的事特别写出来,传与后代子孙做榜样。至于现代的青年人们啊!一切倾慕西方文化,连这一点基本仅有的孝道也不存在了。有些人责备怨恨父母的心,比怨恨他的佣人还要厉害,如果能够拿出爱子女心情的一半来孝养父母,或者还报父母对于子女情爱的一半,已经属于凤毛麟角了。所以需从人生本位最基本的真性情中,老老实实、平平易易地做去。

*****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如果父母还在世,自己决不敢远游不归。万一非远游而不可,也要有一个方向和目的,而且还要对父母有所安排,绝不可为了享受而到外国,丢下父母不管了,那是鬼道社会的习惯,绝对自私和唯利是图的风俗,万万做不得的。如果那样做了,你到临死的时候也会后悔莫及的。

人到穷途末路时,都会想到父母。为什么不想想,你在富贵中,父母也会想念你呢?这是说对父母生前孝道的一环,倘使遇事非远出外方不可时,也要像在父母面前时一样,没有口是心非,或当面唯唯、背面否否的事。


用心孝道,不但只注重父母生前的孝养,而且更要注重父母的健康,要随时注意照应他们的衣服、饮食和医药,无论相处一起,或出门在外,都须知道。

*****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现在讲孝道的啊,只知道能供养父母,使他们老年生活安定就好了。殊不知人生不只是为了生活,况且动物中如犬马,它们也天然地会活着,人们蓄养犬马,不是也只给它们生活吗?如果认为只要以安定生活,便尽了人的孝道,那和对待动物又有什么分别呢?人的尽孝,主要有个“敬”字,敬是性情真诚的表现,也就是人性的美德。如果缺乏了这种精神,不能使人自在安乐,那就根本不知道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了。

“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色”,就是表面的态度和颜色,人们当然也做到了孝父母,有事呢,子女便先做了,有好的酒食呢,也先奉献给父母吃了。可是在做的时候,那种态度和颜色,是苦苦咧咧,或者冷冰冰的,勉勉强强的,那就是“色难”,父母吃下去,也会不消化的。他说:“曾是以为孝乎?”是说,这样也叫做孝吗?扩而充之,人之所以为人,无论持身齐家或治国,学问修养达到诚敬的程度,固然很难,如态度和颜色,能做到“敬”字,也已经很不容易了。有许多人处事,待人接物,的确也诚心做好,可是当他在做的时候,那种态度和神气,实在使人受不了。以那种态度处事对人,纵然是做好事,他的后果也是很难堪的。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东方出版社)
-------------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孔子说,我们做子女的人,对父母的年龄不能不知道。为什么呢?两种心理,一种因为知道父母的年龄多了一岁,寿又添了一岁而高兴;但同时又害怕,因为父母年岁越高,距离人生的终站越近,为儿女与父母相处行孝的时间也越短,所以就有这两种矛盾的心理了。

中国文化中,古代的读书人必须要通三理——医理、命理、地理。为什么要通三理?因为中国文化讲孝道,一个做儿女的人要懂了这些,才能为父母尽孝。父母年纪大了,做孩子的一定要懂得命理。“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父母的年龄不可不知道,为什么?知道了父母是多大岁数了,自己出远门能不能回来,自己心里有数。算一算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关口,怕有麻烦,早点准备,要特别小心。第二点,万一有病了,自己懂得医理,知道治疗。不幸死了呢?懂得地理,找个地方安葬父母。所以一个读书人就要能懂得命理、懂得医理、懂得地理。

摘编自《论语别裁》《易经系传别讲》(东方出版社)
-------------

天下人谁不想做一番事业?但是,连家庭、父母都没有侍奉好,还谈得上事业吗?我国传统文化,对这方面是非常重视的,孝敬父母是人生第一要事;第一步都做不好,其它就不用谈了。说到守,谁不希望保有一些美好的东西呢?在所有美好的东西里面,再没有比品格和操守,更为珍贵而重要了。可是人往往向外逐求,不知道将自己照顾好。许多人,犟头犟脑的,睡眠不规则,饮食无节制,无定时,不讲究卫生,生病不医治,甚至酗酒作乐,贪恋声色,满足淫欲,把自己的身体戕害了,意志也消沉了,这都是不孝。因为父母所担心子女的,就是这些事情,子女却偏要去做,使父母担心,增加父母的忧虑,就是不孝。我们要随时随地善体父母心意,除了物质方面尽量让他们舒适之外,更要注意他们的心理状况,让他们感觉安逸而舒适。

“子曰:父母其疾之忧。”这句话就是说父母看到孩子生病了,那种忧愁、担心,多么深刻,你要去体会这种心境。这句话,我们要这样说,这个问题只有自己做了父母的人才真能体会出来。这种情形是,自己要上班,家里钱又不够,小孩病了,坐在办公室里,又着急,又出汗,又不敢走开,可是心里记挂着。这种心境就是“父母唯其疾之忧”。对父母能付出当自己孩子生病的时候,那种程度的关心,才是孝道。你只要想到当你病的时候,你的父母那种着急的程度,你就懂得孝了。以个人而言——所谓孝是对父母爱心的回报,你只要记得自己出了事情,父母那么着急,而以同样的心情对父母,就是孝。

摘编自《孟子与离娄》《论语别裁》(东方出版社)
******
赞赏 
感恩您对本公众号的慷慨赞赏(请识别下图二维码)。不论多少,是心意也是鼓励!
******
最近活动报名:
(4月16-18日北京)少林易筋经与静定养生
寻访南师四川足迹(四月成都周边行)
******
文章转载可开白。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迦陵仙音礼敬南怀瑾。相关文章均由“迦陵仙音礼敬南怀瑾”整理首发。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迦陵仙音礼敬南怀瑾

迦陵仙音礼敬南怀瑾网为您提供最新的迦陵仙音礼敬南怀瑾信息,让您快速了解迦陵仙音礼敬南怀瑾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迦陵仙音礼敬南怀瑾。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