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魂游地府以后才知道,原来人在世间所做的一切全都记录在案!
古代志怪笔记多记载魂游冥界、仙境的故事,我们熟知的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袁枚的《子不语》、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还有《玄怪录》、《酉阳杂俎》、《夷坚志》、《太平广记》等等。在这些古代志怪笔记中,大有不少是根据当时真实事件写的故事,比如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就写过他家亲戚遇到怪异的恐怖事件。
本篇出自《酉阳杂俎》,讲的是唐德宗贞元年间明经出身的巴州清化县县令赵业的故事。所谓明经,是科举考试的一种,主要考人对古代经书的掌握情况。进士科主要考试诗赋和政论,难度大。明经科难度低于进士科,也正因为如此,明经出身的为官者,地位往往不及进士出身的,官场上常常失意。
故事的主人公赵业是明经出身,朝廷只给了他一个县令职位。他心里很生气,想:自己满腹才学,最后却被任命为偏僻的县令。越想越有意见,最后竟病倒在床。时间久了,习惯了幽暗,便害怕窗外的光亮了;又似辟谷,一个来月没吃东西。直到有一天,突然暗室内有声如雷,现一红球,翻转滚动到他的床前,并腾跃上床,在他的胸口上方停住,只觉得有个穿戴红衣平帽的人拉着他的手飘忽而去。
精神恍惚的赵业,如同做梦一般,跟着一个身着红衣、戴着平顶头巾的人往东前行。他们走出山谷,一条从东向西流淌的河呈现在眼前,很多人长时间地定定地看着河水。他们继续向东走,看到一座装饰着金玉的桥。
赵业随着红衣人过了桥,向北进入了一座城。随后来到了一个官衙中,里边有很多百姓和官吏。赵业看见妹夫贾奕正在堂上为杀牛的事情狡辩,说不是他而是赵业杀了牛。赵业推测自己应该是到了阴间的衙门里,于是赶忙躲到一堵墙旁边。那堵墙通体漆黑,有数丈高,他可以听见里边有呵斥的声音。
红衣人把赵业带入大院,有小吏通报道:“司命提审犯人!”赵业再次见到了贾奕,于是与他辩论对质。贾奕一口咬定是赵业杀的牛,赵业正在无法自证清白之际,空中忽然升起一面直径近三米的巨型镜子。众人仰面看去,镜子中显出影像,正是贾奕磨刀霍霍欲杀牛,而赵业则靠着门,脸带不忍之色。面对着真相,贾奕这才认罪。
结清了这个官司,红衣人又带着赵业来到另一处,一位披着褐色披肩、戴着紫霞冠的判官责问道:“你为什么偷了人家的鬓枣(注:古代女子梳头的工具)和头巾?又在滑州集市上藏匿了别人的三升橡子?”赵业非常吃惊,赶忙一再叩拜认罪。这说明人做了任何事情都瞒不过神明的眼睛。
红衣人随后带着赵业离开了官衙,邀他一起去游上清仙界,这也是赵业的缘分使然。二人登一高山,山上飞瀑甚急,山下波涛汹涌。赵业望而大惊,因为那瀑布中有万千人等随着水流而飞。惊悸间,他发现自己也已飘荡在那水流中了。仿佛过了很长时间,赵业发现自己站在一块岩石上,石面上有青白花纹。
此时那红衣人已化为两人,一个在前面做向导,一个在后面催促,又上得一石崖,走了一段后发现路边有奇异的植物,其色红蓝,枝叶茂密,光洁无刺,枝条上的花朵不时飞升飘荡于天空中;还有一种植物如莴苣,趴在地面上,也能飞花,由小而大,升至空中就变成了赤黄色。随后,又见天边有大火燃烧,如山一般横亘在天地之间,直到其渐渐熄灭,才得以过去。进入一城,大街上遍种果树,仙女成群,仙乐飘飘,穿过三重门,见有玉河横于面前,船只交错,船影光可鉴人。此时往上看不到天空,只有绛紫色的光晕笼罩着……
经过三道门,赵业和红衣人来到了一处金碧辉煌的宫殿。往上看不见天,好像被一层淡淡的绛色笼罩着。三重正殿,都供奉着神像。赵业看见一位道士,好像是旧日的相识,便请求做他的弟子,道士没有答应。
红衣人于是领着赵业离开了宫殿,来到南面一个院子中,查看簿录。有霞帔紫冠的绛衣人,让赵业与两个红衣人坐在大厅里,开始先查阅戊申年的簿录。这种簿录与人世间的法律文书差不多,首先记载人的生辰,然后是姓名、年龄;另起一行横列六十个干支,人的所有功过都在每一天下面详细记载。如果那一天没有什么事,就写“无事”。
赵业看见自己的簿录,姓名、出生年日月,一字不差。要知道,这种簿录数以亿兆,不可胜数。红衣人告诉他,每六十年,天下所有人都要登记一次,用来考评他们的善恶,据此加减寿命。此时的赵业能够窥见天机,也是造化使然。
看完了簿录,红衣人带着他回到了来时的路,并告诉他:“你现在是游魂状态,沿着这条路走,不要回头,便可回家。”赵业依言而返,走得稍微快了些,不慎跌了一跤,好像从梦中惊醒。醒来才发现,自己已经死去七天了。根据这段经历,赵业写了篇《魂游上清记》。
从幽冥至仙境,赵业的经历玄之又玄,尤其是顺瀑布而下,于岩石上飞升,又遇见奇异的飞花和绚烂的仙草。赵业地府、天上一游,晓得了天机,那就是天地是不会被欺瞒的,人在世间的善行、恶行都被记录在案,丝毫不差。
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从来就没有爽约过。
《幽冥问答录》白话注解节录
问:先生早年曾经作过阴间的判官,是不是?
答:是的。世间的人听到这些事都很好奇,可是在我看来,都是些平常的事情,没什么好奇怪的。
问:这是什么时候发生的事情?
答:是光绪庚子(1900)年间发生的事,当时我十九岁。
问:您所担任的是什么职务,属谁管辖,有几个职员?
答:属东岳大帝管辖,可是我一直都没见到东岳大帝,仅仅在判案后将结果上报而已。我当时担任分庭庭长,另有陪审员四人,其他办事的小鬼很多,不计其数。
问:阴间为什么请您做判官?
答:我也曾经托同事问其原因,据说我几世前曾经作过阴间的判官,宿世的因缘所牵引,所以这世又作了阴间的判官。
“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为世界显学。道教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其独有的特色而为其他学说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伦理认识上,道教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关注自我与自然的协调,以人为本,内容简而深、博而约,具有无穷的趣味;在伦理实践上,道教致力于体玄修道,韬光养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为、自然、人伦与文化的互动中长存长立,因此它在对自然生态和人的关系的认识上,表现出开发生命活力的自觉能动性、与自然对象的同一性以及伦理认识的整体系统性。用道教的话来说,就是“自然之道不可违” 1 、“顺乎自然之道”。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质之自然、人生之自然、社会之自然。参悟事物、人生和社会之本质,求得生命与本性应有的风格、态度和气象,就是道教伦理追求的目标与精神支柱。
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体现在它的精致深刻的内容和吸引世人的内涵中,蕴涵在使它延续、发展久远的生命力中。具体而言,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万物一体的精神。道教所崇拜的最高对象是“道”。道教的宗旨是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所谓得道,就是通过修炼与大道一体化,因此,道教在中国诸多宗教中是最注重现实生命的宗教。在它看来,世间万物是一体的,自然万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应当以生为乐,重生恶死,使生命不断升华。人类也要以平等意识尊重自然万物的存在与个性。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 2 ,认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与各个层次的自然事物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世界。在道教思想家葛洪那里,万物一体的平等意识也非常明确和丰富,他认为人通过修炼可以实现“长生久视”、“肉体成仙”的理想,这个理想也就是与自然齐一或万物一体的境界。道教还有“生道合一,重人贵生”思想,老子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物我一也。”这表明道教注重从宇宙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人类的意愿。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精神告诉人们,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营造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的社会。
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与万物一体的精神相关联,道教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准则是产生万物而不占有万物的道德。道教认为,人的肉体修炼、精神完满的最高境界是“道”。“道”是如何产生的呢?葛洪提出:“道起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灵。” 3 并且自认为这是对老子智慧大道的发挥。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的要义是:“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由之,只有“道法自然”才符合道德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在于繁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导万物而不宰制它们。唐代道教学者、医学家孙思邈就是这种精神的实践者,他的医学理论以天人一体、生而不有说为基础,谓“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支五藏”,“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4 孙思邈本人“学殚数术,高谈正一”,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品德高尚。道教的这种生而不有的精神具有相当的实践性和普世意义这种实践性和普世意义,提出了世间事物持续平衡发展的观念,揭示出人类要顺应自然,效法自然法则,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才能得心应手,取得成果;如果强行索取,则会适得其反,破坏和谐,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
三是曲成万物的精神。在道教以前,《周易传》有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这里指出天道与地道是相对峙而又相协调的,其协调是由人来作中介的。老子将人提到重要的地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既然“人亦大”,那么人就不是仅依附于自然,受制于自然,而要驾驭自然规律。因为人要依靠自然而生存,要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道教于此进而提出:人要三思而行,审时度势,求仙问道而不强作妄为;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势必败坏心性,甚至危害人类自身。道教的修习者认为人与宇宙万物是互相感应的,感应的基础在于人和万物都有灵性,人与物资讯相通。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人作为宇宙共同体中的一员,应该以促进整个宇宙更加和谐完美为目标,而不应该以毁灭各种自然物的行为来扼杀宇宙的生机。因此,道教不仅给人以一种思想信仰,以安身立命或将注意力放在教义教规的完善和遵守上,求得祭祀、祈祷的肃穆和虔诚,而且将信仰或教义教规具体化为各种道功、道术,进而形成操作体系,引导众信徒去实践力行。可以说,道教是重视道、术、行的宗教,既重视“道”的提升,又积极提倡功法和炼养术。真正的道徒对道教真谛的切实掌握,在于不仅要懂得它的基本宗旨,或具备其虔诚的信仰,还要作道术的训练,努力积累道功,日进无疆,不断深化和纯正信仰。这样,就充分强调了人类活动的主体能动性,以及人与自然的适应性。人作为天地的中介与协调者,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制约自然变化,加以引导,以曲成万物。
修道天网为您提供最新的修道天信息,让您快速了解修道天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修道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