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我们的姓氏背后,竟有这么多秘密!


点蓝色字关注“慈光文化


 点击上方聆听↑


清明节,中国人祭坟扫墓、追思先人的传统节日,也是凝聚亲情、和睦族群的重要节日。

 

五年前的清明节,为向族人颁发新修的家谱,家族在故乡召开了一次隆重的“清明会”。


那一天,散居各地的两百多位族人从四面八方赶来,怀着期盼激动的心情,齐聚在乡村祖地。

 

家谱是一个家族最重要的灵魂纽带,它维系的不仅是族人的亲情血脉,更维系着整个家族的精神命脉。


我们这支家族在当地算是大姓,从入迁始祖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我们一直没有自己的家谱。


多年来,虽然族中一些前辈曾经尝试修谱,但受种种条件限制,最终都半途而废,让人遗憾不已。


近些年,因为各方面条件成熟,经族中有识之士倡议,修谱重新提上日程,并得到族人的广泛支持,出钱出力,踊跃参与。


当时一位已病入膏肓的族人,听说家族要修家谱,他在临终前几日,特意叮嘱上过大学的儿子:“你一定要配合族人把家谱修好!”

 

经过两年的艰辛努力,家谱终于修成付梓,多年的家族愿望变成现实,所以在清明会这天,族人激动的心情自然溢于言表。

 

颁谱之前,家族举行了庄严肃穆的祭祖仪式。族人恭恭敬敬把珍藏多年的祖人牌(祖先神位)迎请出来,放在供桌上祭供


这块像旧黑板一样的祖人牌,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历代先祖的名讳。它最早是祭供在族中祠堂里,但因上世纪六十年代“破四旧”时祠堂被毁,一位族人悄悄把它藏在家中牛圈的夹层里,才躲过被砸毁的厄运

 

如今这块祖人牌成了家族最宝贵的文物,在清明会上,当它被族人迎请出来时,感觉好像祖先们都在看着子孙,为子孙的孝行高兴。

 

迎请祖人牌的是两位年近花甲的族人,其中一位事后告诉我,当他抬着祖人牌从族人的行列后面走出来时,心底无比地感慨,眼泪差点就滑落下来。

 

我能体会族人的心情,因为我也参与了家谱的编修,在那两年的修谱过程中,随着对传统姓氏文化深入,越发体会到祖先对后世子孙的那种慈怜和爱护,那种希冀和期盼,真是难以言表。

 

譬如编修家谱时,我追溯了本族姓氏的由来。我是陈姓子孙,我们的血缘鼻祖是上古时期的大舜。而通过对大舜身世的了解,我才发现,在我们的姓氏背后,原来潜藏着先人的良苦用心。


舜自小生长在一个没有温情的家庭里,父亲、后母以及同父异母的弟弟整日想置他于死地。


虽然受尽种种折磨,但舜没有逃避、叛逆或报复,而是“不见他人过,只见自己非”,时时反省自己、改过迁善,尽心尽力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不断提高自己的德行,最终凭藉赤子真心,唤醒了家人本具的良知,感化家人弃恶从善,和睦相处

 

舜处处以诚待人,所到之处都能感化他人,带动民风向善。帝尧知晓后,通过对舜的种种考验,认定舜是堪当大任之才,于是将帝位禅让于舜。舜继位后,以五伦五常教化世人,天下大治,国泰民安。

 

舜逝世后,经夏商两朝,至商末,纣王背弃先王圣道,荒淫无度,失信于民,世风日下,天下大乱。


周武王顺天意民意,起兵伐纣,建立周朝。为恢复圣道,周武王寻圣王之后追封,其中得大舜第三十四世孙妫满封于陈国(今河南淮阳),以奉舜祀,彰舜明德,让天下人都记取、学习舜的孝义精神。


唯此,人才有人的样子,家才有家的样子,国才有国的样子


 

妫满后人从此以国号为姓,妫满成为陈氏得姓始祖,尊为陈胡公。


所以我们的姓氏里,含藏着圣祖彪炳千秋的孝义精神,寄托着先人对子孙讲孝守义的殷切期望

 

在修谱过程中,通过对家族世系的梳理,我还发现了潜藏在我名字中间的另一个“机密”。


因为过去的一般人家,都是按照字派(字辈)来取名


在字派中,我的祖父是“忠”字辈,父亲是“厚”字辈,我们这一代是“绍”字辈,下一代是“家”字辈,每代人的姓名中间,都有各自相应的字派。

 

从小到大,我对于这些并不在意,而老辈人多不识字,也不明白其中道理,只要是字派的同音字,别人怎么叫怎么写都行。


而通过整理家谱,我找到了家族的字派,这才发现我们数代人的字派并不是孤立随意的,它们串连起来其实是一句诗:“
忠厚绍家声,正德应奉立。”


我这才明白:原来这个字派里头也含藏着老祖先的苦口婆心


因为在过去,为家族拟定字派的,必是族中知书识礼、众望所归的贤达人。他拟定的字派,多是一首四言、五言或七言诗。


通过字派,不仅能辨别亲疏,体现尊卑有序,更重要的是:在字派诗里,有时还蕴藏着先人修身齐家的智慧经验,有祖先对子孙殷切的叮嘱垂训,它巧妙地镶嵌在代代子孙的姓名中间,需要子孙咀嚼体味,铭记传承。

 

在修谱过程中,除了明白了姓氏来源和字派的用意,我还了解了传统姓氏文化中另一个重要的精神指归:堂号。

 

堂号是家族门户的代称,旧时的每个家族都会有本家族的祠堂,并给它取一个堂号,目的是让子孙们每提起自家的堂号,就会知道本族的来源,记起祖先的功德

 

譬如我们陈氏,传统的家族堂号叫“德星堂”或“德聚堂”,这是源于陈氏先祖陈寔的典故。


陈寔是东汉时一位清正廉明、德行出众的地方官,他的子侄也以孝贤闻名。有一年,他带着子侄去许州拜访好友荀淑,荀淑父子也是贤达之人,大家相聚一堂,言谈甚欢。

 

当晚,观察天象的太史官发现许州上空有“德星聚集”,于是奏报朝廷:“德星聚奎,五百里内必有贤人。”朝廷派人查访,原来是陈、荀两家聚会。


陈氏后人就以此典故,命名家族堂号为“德星堂(亦作德兴堂)”或“德聚堂”,意在提醒子孙:凡言语举动,都要顺应性德,因为“人在做,天在看”,不能不谨言慎行。

 

在百家姓中,类似以先祖懿行典故命名堂号的姓氏很多。


譬如杨姓的“四知堂”、田姓的“紫荆堂”、周姓的“爱莲堂”、张姓的“百忍堂”、孟姓的“三迁堂”、范姓的“麦舟堂”等等,每个堂号背后,都有先祖功德的映照,德荫后人,垂范千秋。


 

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昔。”身为中国人,不能不为自己生活在这样一个祖德流芳、光照千古的文明国度而感自豪。


因为说到根本处,百家姓都是炎黄子孙,都是一个老祖宗,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天起,祖先就在我们身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在我们的血液里注入了文化基因,庇佑着我们成长,去营造和谐清明的幸福家园。

 

我们是祖先的子孙,将来我们也会成为子孙的祖先。我们都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休戚相关,生生不息。


 转载请注明出处 

慎终追远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慈光文化

慈光文化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慈光文化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慈光文化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慈光文化。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