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的艺术,生命如花全然绽放


2021年4月3日,中国首届安宁艺术节在上海市浦东新区金海路18号的天物空间拉开帷幕。一段跨越医学、社会、人文、艺术、公益等机构的安宁艺术之旅由此开启。此次艺术节由中国安宁疗护事业的先行者施永兴老师担任顾问,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工作系主任、副教授程明明、自由艺术家及著名策展人老羊、上海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研究所教授耿敬、艺术批评家及策展人王南溟老师共同出品打造。

“安宁的艺术”开幕

4月3日下午,2021安宁的艺术开幕。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工作系主任程明明优雅开场致欢迎词,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基层处处长杨超、上海市社区卫生协会常务副会长刘红炜、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党委书记沈艺、著名艺术批评家王南溟分别发言致辞。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基层处处长杨超剖析此次三个主题词——尊严、舒适、温暖深入阐述此次安宁艺术节的意义。他不仅强调安宁疗护是一项有温度的事业,而且上海也是一座有温度的城市,而城市的温度更多地体现在对每个人的尊重。

上海市社区卫生协会常务副会长刘红炜在致辞中回顾了安宁疗护在上海的发展历程与现状,指出安宁疗护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健康上海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刘红炜副会长对安宁的艺术表达形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希望能借由更多创新的宣传方式提高社会各界对安宁疗护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从而更好地推动上海安宁疗护工作的发展。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党委书记沈艺为本次活动致辞。沈艺书记表示,安宁疗护事业迅速发展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次活动的筹办也离不开各方努力与支持。上海大学社会学院一直以来积极参与推动安宁疗护事业的发展,开展了相关合作研究、教学与实习、共建教学实践基地等。

上海市社区卫生协会安宁疗护专委会吴玉苗主任、徐东浩副主任,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成文武主任、天物空间二期总经理郭建安、上海市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领导和安宁疗护团队、上海觉群文教基金会安宁疗护志愿者团队、上海市普陀区利群医院安宁疗护团队、上海市肿瘤医院社工团队、上海大学的志愿者团队以来自上海与沪外的观展朋友们共80余人参与了本次开幕式。

作为跨界出品团队的代表艺术家王南溟从艺术角度阐释对安宁疗护的理解与认识,并强调了艺术作为人文关怀重要承载一定可以在安宁疗护服务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殷切期盼艺术与安宁疗护结合的更多可能。

程明明老师特别说明国内有很多死亡艺术节,但从未有过安宁艺术节,此次跨界合作不仅前所未有,而且所有到场嘉宾、场地提供方天物空间、艺术家的展览和公益组织的支持等,全是志愿参与。

安宁书展与读书会

开幕式当天上午,上海觉群文教基金会安宁疗护人才培训(初级)一、二期的学员到场支持小书展,并由学员王珅绮、陈珺及郑毅分别导读《携死而生》、《还我本来面目》以及《最好的告别》,学员谢亚君和顾清玮则在觉群书展点推荐35本生命教育书籍。

此次艺术展主要以当代艺术作品为主,包括装置、综合材料、雕塑、影像等。其中在A空间展览的作品《用你的温柔抚平我的伤痛》,采用的综合材料材料一部分是纸胶带,隔一段时间就会翘起来,需要不停地去按压抚平,寓意着我们需要用爱心、耐心去关注这个社会。艺术家从一整幅画随意选取12块,也表达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是不固定性,就如疾病不知何时何地来袭击人类一样。

上海市社区卫生协会安宁疗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徐东浩也发表主题演讲,生命的尽头,我们还能做些什么。他从何谓安宁疗护、为何开展安宁疗护、目前安宁疗护的主要难题及如何开展安宁疗护四方面进行介绍,并与场下展开交流与讨论,引发观众对“生死观”及安宁疗护服务的进一步体会与感悟。

徐东浩老师演讲结束后,一位因为害怕死亡而去做安宁疗护的志愿者的年轻人提出疑问,他无法从科学生死观找到服务安宁疗护病人的价值,他问到为什么国家和社会要花那么多的精力和服务于一个即将离世的人,如何从科学生死观中寻觅到价值呢?徐东浩老师回复到,当今社会的老人在年轻时支援边疆、建设祖国、奉献社会,他们付出了非常多,此时整个社会应该给予这些老人关注和支持。

程明明老师也介绍了西方安宁疗护中介入四个角色——医生、护士、社工、灵性关怀师,中国目前安宁疗护团队中人文关怀部分非常缺乏,正因如此,才需要有觉群文教基金会这样的机构参与;觉群文教基金会安宁疗护人才培训(初级)学员芃芃也分享到,去年7月她83岁的母亲离世,因为母亲是医生,所以很早就处理好自己的身后事,确定遗体捐赠。尽管母亲很平静地离世,但是她的内心还是有很大的创伤。今年年初,她与20多个志愿者一起陪伴一位15岁的青少年走完最后一程,通过此次服务她疗愈了自己,她笑言,至少我的母亲活到了80多岁。

安宁的艺术:艺术学的视野

4月4日上午,著名艺术批评家、策展人王南溟老师带来主题演讲:艺术在安宁疗护中的跨学科关系。王老师先简短阐述了艺术学的背景,告知大家艺术的触角可以深入到任何领域,也引用欧文·潘诺夫斯基的《作为人文学科的艺术史》、克莱夫·贝尔的《艺术》以及比格尔的《先锋派理论》三本书,讲解了如何从理论上建构艺术的新理念。通过例举在中国乡村设计的纯白色横渡美术馆的过程,也了解了当地人独特的死亡观。王南溟老师播放了他女儿的一段现代舞的即兴表演,展示了年轻人在面对死亡和魔鬼的态度,更是通过他的女儿在纽约学习钢琴时,一位老友特别嘱咐她弹奏李斯特的死之舞作为70岁的生日礼物的温情故事,阐述了不同文化背景对于死亡的不同态度,也表明安宁疗护如何与艺术、社工产生互动。

来自上海徐汇康健社卫中心安宁疗护科主任唐跃中发表演讲:安宁疗护--医学与人文关怀交织的艺术,唐主任用一张沉淀多年安宁疗护经验的图表生动讲述了安宁疗护在人类生命周期的位置(图片已获得授权),并通过分享康健在团队建设、社工引入、艺术人文方面的经验探索,期待艺术的鲜花在医学的大地上绽放。

来自上海长宁程家桥街道社卫中心的医务社工王丹分享了一个“连续剧”心愿,她在开篇提出的对于安宁疗护病人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过这次的安宁艺术节,她找到了答案不是她原以为是尊严和生命意义,而是美的需要、渴望和能力。她更是通过讲述同一个病房四位不同临终病人——小燕子、老黄、蔡老和咖啡婆婆故事,说明
美,是给出与流动
她在演讲的最后分享道,“除了尊严和意义,爱他们最后的生命,美本身,也可以是过程和意义,也是我们人处于任何生命阶段都共有的需要。这种美,藏在生死交接处的不稳态里,是一种对生命的深刻感受,也是一种至暗之处的倔强。”

此次出品团队艺术家老羊分享了策划首届安宁艺术节的感受,并通过解读参展的作品,以其专业的角度去阐述,我们应该从生活、生命中种种束缚中解脱出来,回到自己,回到身边的人,去思考生命。

职业艺术家柴文涛通过现场创作了第101个不确定的“1‘20“——闪耀的光会在另一处醒来”,用行为艺术的方式延伸了作品对于生死的表达。


视频播放地址:点击播放


来自上海普陀长征镇社卫中心的总护士长李颖和上海徐汇区枫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安宁疗护科主任杨芸峰也从自己的专业角度进行了分享。

“生命如花”安宁艺术汇演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上海觉群文教基金会

上海觉群文教基金会网为您提供最新的上海觉群文教基金会信息,让您快速了解上海觉群文教基金会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上海觉群文教基金会。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