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人要在闻思上打好理论框架


本文来源: 明心见性读书会

1.在闻思修的关系上,萨迦派三祖说过:“没有闻思如何修,不修何须勤闻思。”

2.很多人学佛多年,但讲起佛法道理来,还是左一麟,右一爪的,知其一,不知其二,其实,原因就是没有打好理论框架。

3.有系统地,有框架地进行理论学习,才是内行人的闻思。

4.人身难得,世间无常,我们不应该老停留在原有的一知半解的水平上,应该尽快改进提高,加强框架性的学习。

5.学佛的在家人,由于不可能去专业的佛学院培训学习,但也应该尽量自学,打好自己粗略的理论框架。在家的居士可以随缘组织起来,进行系统的学习。当然,最好是能成立综合性的居士佛教大学啦!

6.有了完整的理论框架,才能将整个佛法圆融起来,才不至于自赞毁他,拉山头,搞门户之见,造下谤法的重罪。比如,有人站在小乘的角度,批评大乘;有人站在大乘的角度,批评密乘,这都是欠缺完整的理论框架的结果。

7.当我们将所有的佛法理论框架了然于心,有了胸有成竹的感觉的时候,这时,我们就不会轻易被邪知邪见迷惑了。

当然,对于在家的修行人来说,不可能学的很精深很细致,一是没太多的时间,二是没太多的精力,要忙一些世间法呗。像当初南怀瑾老先生在峨眉山的金顶,读完《大藏经》,前后用了三年的时间;台湾的慧律法师三次阅藏,也用了十年的时间,一般人是很难做到的。

所以,建议粗略的闻思框架如下:

大的方向,是分三乘:一.小乘;二.大乘;三.密乘。

一.小乘:

小乘的根本立足点,就是强烈的出离心。

学习《佛说四十二章经》、《佛说八大人觉经》和《四阿含经》,在家的修行人在别解脱戒上,应该详细地学习居士五戒和八关斋戒。

二.大乘:

大乘的根本立足点,就是强烈的菩提心,加上空性正见。

按汉传佛教来说,最低限度应该学习《心经》、《金刚经》、《华严经》、《大般若经》《普贤行愿品》、《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楞严经》、《楞伽经》、《维摩诘经》、《地藏经》、《药师经》、《圆觉经》和《六祖坛经》。

百岁禅宗泰斗本焕老和尚每天凌晨都念《普贤行愿品》;从前,据说赵朴初老居士也是每天早上焚香一柱,虔诵《普贤行愿品》。

太虚大师读《大般若经》时,心光显现,照亮房间,夜里不用点灯。自古以来,有无数的修行人背诵或念诵《心经》和《金刚经》,灵验的故事不胜枚举。

单独念诵《地藏经》和《药师经》的修行人,古今中外也确实不少,成为独特的地藏菩萨和药师佛的信仰,很多人从经典的念诵中获益良多,比如,清朝顺治皇帝的国师玉琳国师,他前世就是专门念诵《药师经》,礼拜药师佛;据说,乾隆皇帝也经常念诵《药师经》。

对于守持汉传菩萨戒的修行人来说,要学习的《梵网经》,菩萨戒包含了禁恶行戒(摄律仪戒)、摄善法戒与饶益有情戒(摄众生戒)。对于想深入学习禅宗的人来说,可再学习《禅宗历代祖师语录》、《永嘉禅师证道歌》、《五灯会元》和《虚云老和尚年谱》。对天台宗有兴趣的学人,可以学习《天台大小止观》。对华严宗有兴趣的学人,可以学习《华严金狮子章》,这是法藏国师为了解释清楚《华严经》的奥秘,专门为武则天皇帝撰写的文章。

对唯识宗有兴趣的学人,可以学习《八识规矩颂》和《成唯识论》等著作,当然,多看看慧律法师的有关唯识的讲解《唯识简介》、《唯识二十论》和《唯识三十颂》等光碟,对于“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道理,就很容易入手。

按藏传佛教来说,可以学习《普贤上师言教》、《修心七要》、《修心八颂》、《佛子行》、《大乘庄严宝论》、《入菩萨行》和《菩提道次第广论》,这几本著作,可以帮助我们将大乘佛法进行提炼和浓缩。

吸取藏传佛教的优点,可以学习五部大论,五部大论是藏传佛教显宗理论的核心。五部大论主要是根据印度的“二胜六庄严”大师的著作为框架,“二胜”指宏戒大德释迦光与功德光;“六庄严”是指开创中观宗的龙树与圣天(提婆)论师,开创唯识宗的无著、世亲论师,开创因明的陈那、法称论师。

五部大论是指:戒律、俱舍、因明、中观和般若。

1.戒律

包含小乘别解脱戒、大乘菩萨戒以及密乘三昧耶戒。大乘菩萨戒方面,主要依止的是《虚空藏经》、《瑜珈师地论菩萨戒品》、《菩萨戒二十颂》等。受持菩萨戒的方式有龙树菩萨传下的甚深见派和无著菩萨传下的广大行派两种。

2.俱舍

在藏传佛教中,有「上下」俱舍之说。「上俱舍」是指无著菩萨的《大乘阿毗达磨集论》,论中有与小乘共通之处,也有大乘的不共观点;「下俱舍」即为世亲论师的《阿毗达磨俱舍论》(含颂词及自释)。

藏地大德于大乘俱舍多有阐扬,然小乘俱舍学的兴盛繁荣,似更胜一筹,几乎每座正规寺院,都将世亲俱舍定为必修课。该论所述的蕴界处、器情世间、业果随眠、道位智定等基本法理,不仅是小乘学人应习之处,对于大乘安立世俗名言、发展理论体系等亦具重要意义。由于藏汉两地《俱舍论》译本都是颂词八品、自释九品,大同小异,故不赘述。

3.因明

可以读玄奘法师的《因明入正理论》,印度陈那菩萨造,法尊法师译的《集量论》。印度法称论师是陈那菩萨的再传弟子,他进一步发挥《集量论》的深义,写成了《因明七论》,被后人尊为随理唯识的根本论典。藏地的萨迦班智达总摄了《因明七论》的义理,写成了《量理宝藏论》(释明性译)。

据说,在藏地,不通过学习《量理宝藏论》,是读不懂《集量论》和《因明七论》的。

4.中观

龙树菩萨是经佛陀授记,专门弘扬大乘般若的妙理的。其代表作是龙树《中观六论》:《中论》、《六十正理论》、《七十空性论》、《回诤论》、《细研磨论》和《名言成立论》(格鲁派为《中观宝鬘论》)。龙树菩萨的心子圣天菩萨写了《中观四百论》,阐述了龙树菩萨自空中观的妙义和悟入方便。龙树菩萨的高足佛护论师造《佛护论》来解释《中论》,强调只破不立无有承认的应成精神。由此引发了清辨论师的不同意见,他于《般若灯论》中认为,佛护论师抉择空性时「未分开二谛,未加胜义简别」,所以,有不妥之处。后代论师分别站在二人的立场造论发挥,遂逐渐形成应成派和自续派两大中观体系。

简而言之,应成派主要抉择圣者菩萨入根本慧定时大空离戏的究竟胜义境界,间接亦略述出定修法;而自续派则主要抉择菩萨出定位的境界,最终仍述及入定的离戏法界。故知二派仅于抉择的侧重点上暂时有所差异,并无根本矛盾,对于相应根性的众生来说,都是甘露妙法。真正将中观见发扬光大的是印度的月称大师,他所写的《入中论》和讲解中观实修窍诀的《入慧论》,是经典之作,我们不能不读。

在藏传佛教的历史上,一般通过修习《中论》、《中观四百论》和《入中论》,很多的修行人在相续中生起了空性的正见,证得了法界的实相。

5.般若

就是指《现观庄严论》,因该论与旨在抉择空性见解的中观论典,在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且相辅相成,故而有必要专列一科加以宣说。虽然《般若经》本身就蕴涵了殊胜的现证空性之修学次第,然一般凡夫学人仅凭自力实难通达,所以,弥勒菩萨就造了这部论着予以开显。

戒律与俱舍摄于小乘教法中。在一些寺院里面,僧人们甚至被要求用七年时间专门研习《俱舍论》,可见其重视的程度。另外的三大论部皆属大乘佛法,其中因明为世俗谛所摄,中观和般若在究竟上为胜义法门。

三.密乘:

密乘不是用来口头说说的,而是要实行的。密乘有事部、行部、瑜伽部和无上瑜伽部,这四部瑜伽的特征,我们要明确和吃透才好。

不共的加行:1.皈依,2.发心,3.百字明,4.供曼达,5.古萨里资粮,6.上师瑜伽,这六种加行也是通过实修,才产生实效的。要想消业,没有比修金刚萨垛百字明更殊胜的了。要想积累资粮,没有比供曼达更殊胜的了。要想得到加持,没有比修上师瑜伽更殊胜的了。

无上瑜伽部有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这两者的关系也要搞清楚的。如果我们有缘进入无上密乘,那么,无上密乘的见地和戒律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莲花生大师的开示)。戒律方面,当然首推十四根本戒,守持好密乘根本戒是很不容易的,所以,我们一定要仔细分清密乘根本戒的各个细节。

在究竟的见地上,我们可以学习龙树菩萨的《法界赞》和弥勒菩萨的《宝性论》,也就是光明如来藏的见地。巴珠仁波切和麦彭仁波切对这两部著作推崇备至,称其为连通显密佛法的桥梁。

恰美仁波切说过:“小乘的别解脱戒,在于舍弃损他和损他之因;大乘的菩萨戒,在于行持利他和利他之因;密乘的金刚戒,在于对上师的虔诚和信心。”

以上,提到了各种的经律论,我们在学习之余,最好也能多看些古今中外的大德传记,在传记之中,也许我们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如《释迦牟尼佛传》、《佛陀十大弟子传》、《密勒日巴尊者传》、《玛尔巴大师传》和《玄奘法师传》等等。

“佛法大海,唯信能入。”

推荐阅读

一半以上的癌症都是气出来的

你的福气有多少,由你的脾气决定

我们为什么要修持药师法门

病多是"堵"出来的!最好的疏通法都在这里!

夏天这四件事会耗干你的阳气,尤其是第三件!

堕胎的生命属于“横死”,他们有足够的能力来伤害曾经不要他的父母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中华佛医

中华佛医网为您提供最新的中华佛医信息,让您快速了解中华佛医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中华佛医。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