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感应 | 百疫不侵的秘密
点击上方聆听↑
善恶之报 如影随形
在人类历史长河当中,有关大瘟疫、大饥荒的惨痛经历,史书上都会予以记录,并为后人留下古人经验之谈,期待随着社会进步,人类能够永远免除灾祸,追求美好的人生。
这些关乎老百姓生死的大事,在我国的史册中也留下了许多记录,非常值得后人参考。
南北朝期间的吴逵,就是其中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他的“抗疫经验”也是发人深省,甚至可谓振聋发聩。
两晋以及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充满社会动荡的时代,饥荒瘟疫频频发生。
据近年来的历史学家对两晋时期的不完全统计表明,从公元二六五年到四二〇年间,至少有三十一年发生疫情,也就是说,平均每过四年就会经历一场半年到一年不等的瘟疫。
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吴逵,就经历了一场几乎灭门绝户的大瘟疫。
公元三九九年,孙恩不满东晋的统治,发动了一起战争,震动了整个江南,吴逵所生活的乌程也受到了波及。
三年后,孙恩战败,逃亡东海自尽,饱经战火的江南也于这一年发生了大瘟疫,有些人家甚至因而绝户。
吴逵不幸全家染疾,家人陆续去世,吴逵夫妇两人也奄奄一息。
当年的乌程,老百姓对“疫鬼夺命”都感到很恐惧,谈病色变。
吴逵一家接连十三人去世,留下吴逵与他的太太病入膏肓,无力埋葬亲人。邻居看了于心不忍,冒死用草席裹着逝者埋到村外。
此时,奄奄一息的吴逵夫妇只有听天由命,等待大限到来。
也就是在这个时代,长于医术的阿拉伯人不断有人不远万里到中国做生意,他们将阿拉伯的传统医术也带到了中国。
古书中曾经记载,有神秘的胡医会将药物用篮子送到病患手中。
不过,吴逵夫妇此时是否有幸遇到“胡医”就不得而知了,史书只是记载他们夫妇过了一段时间竟然奇迹般得以生还,此时的吴家也只有他们两人活了下来。
经过一番战争与瘟疫,乌程满目疮痍,吴逵家更是家徒四壁。冬天很快到了,可是他们夫妇却连御寒的衣服和被子都没有。
东晋末年的社会环境,并未因孙恩的失败而得到缓解,老百姓的生活更加穷困,社会贫富悬殊更加严重。
此时的吴逵夫妇却不顾生活艰难,一心想要安葬家人。
生养死葬,这是中国人传统孝道的重要一环。
然而,对于独自存活的吴逵夫妇而言,不仅要办好父母长辈的丧事,还要安顿好逝去的兄弟妻儿,前者是孝,后者是义。
这对于赤贫的吴逵而言,代价之大,远远超过了一个普通人所能承受的极限。
为了生存,吴逵夫妇白天为人做长工,晚上就在山里烧砖头,长年都不下山。他们为什么这么安排呢?
原来,给亲人修坟需要砖头,但是那时的江南砖头价格很高,购买建造一座坟墓所需要的砖头,让一般家庭负担起来都已十分吃力,一穷二白的吴逵要负担建造七座坟墓,所需的资金可谓天文数字,他们于是想出了自己进山烧砖的“巧办法”。
办法虽然巧妙,但却是最苦、最累、最磨人的方式。住过江南村镇的人都知道,从村里、镇上搬到深山,不仅一时间生活很难适应,而且山中的野兽、山路的崎岖难行,随时都会夺命。
果然,有一天吴逵他们真的在路上遇到了老虎,可是奇迹再次出现:老虎不仅没有把狭路相逢的孝子变成一餐美味,反而低头敬礼,然后退下,似乎知道他们是一对孝义夫妇。老虎让路的故事一时间传为美谈。
人有善愿,天必从之,乡亲们被吴逵的孝行感动,纷纷前来资助,过了一年多,吴逵竟然做成了七座坟墓,让十三位家人都得以入土为安。
葬礼虽然简朴,礼节上却很周到。很多乡亲们觉得他们夫妇很不容易,表示不要他们还钱。
可是吴逵不答应,他挨家挨户为曾经资助过的乡党做工,偿还债务。
如此多年过去,终于一一还清了欠款。
当时的太守张崇得知,特别向吴逵送上礼物,请他出来做官,但是吴逵都婉言回绝了。
吴逵夫妇可以说是难得的孝子、义人。能够感动乡民的人,已是不易;能够感动猛兽的人,心地必然真诚、纯净纯善。
可见,他们能够在夺命疫情下从死神手上捡回一条命,也并不是偶然的,还在于他们品德高尚,有一颗纯洁的、利他的心。
重孝道、轻名利、有义气、肯吃苦,这样的精神恐怕是疫情、灾荒之中的生存之道。
与此同时,邻里乡党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也是一个地区得以度过时艰的关键所在。
吴逵所在的乌程,在东晋、南朝期间屡遭战乱、瘟疫,却能顽强度过各种困难,成为地区的经济中心,也得益于这种邻里互助的精神。
学历史 说感应 知善恶 明因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