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本《六祖坛经》·南宗顿教最上大乘坛经(九)
敦煌本《六祖坛经》
南宗顿教最上大乘坛经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六祖惠能大师!
顶礼西天东土弘宗演教的所有传灯者!
《六祖坛经》是一部由六祖惠能大师讲授、经其弟子集录完成的著作,主要内容有惠能大师自述生平、开坛授戒说波罗蜜、调御教化弟子及临终嘱咐等,并根据“自性本清净”之说,阐释了核心为“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思想,对禅宗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1900年,敦煌藏经洞发现了大量文物,其中就有《六祖坛经》等佛教典籍。由于曾被历史遗忘封存近千年,许多经卷为大藏经所未收,所以价值极高,堪称稀世珍宝。
今特刊敦煌本《坛经》,愿藉聆听这朴素清晰、直指人心的智慧,蒙六祖大师的智慧光照,唤醒我们的心,救拔困境,在这日月丽空、浩瀚星河的时代,重塑智慧之光。
心地正花放
五叶逐根随
共修般若慧
当来佛菩提
——惠能大师
三参法师推荐:
我自己初发心学佛的时候,首先读的便是《六祖坛经》,每当读到一句明白了,就汗毛直竖心里充满法喜,然后就沉浸在这种法喜当中。读不懂的地方也是如此,前面一句不懂,就不想再往下读第二句,所以这本《六祖坛经》看来看去看不完。
贞观之治后,中国在物质精神文化上都极其强盛,文才辈出,而在如此繁华的时代,惠能大师作为一个不识字的人却用他朴素的语言讲出了佛法的真谛,甚至辑录成广弘的《法宝坛经》,并终成一代宗师,实在稀有难得!
《戒本疏》有云:“初众相中,有四种三宝。”从事相上说,有住持三宝与化相三宝;从理体上说,有一体三宝与理体三宝;而在《六祖坛经》中则提出了自性三宝。
住持三宝又称为事相三宝,自性三宝又称为理体三宝。住持三宝有佛像、经典、代代相传的僧宝,我们依止住持三宝,就是为了证得理体三宝、自性三宝。
自心清净即是佛,净念相继即为法,六根清净乃为僧,以此自性三宝忆念阿弥陀佛果地无量威德。
当今信息纷杂、五欲横流,我们的六根被六种尘境所纷扰,虽然没有像六祖大师那样打过柴,但是我们却生活在迷茫的草莽丛林中,需要他老人家的智慧来为我们拨草瞻风,并找到本来的风光、自家的佛性。
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六祖慧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一卷兼授无相戒
弘法弟子法海集记
(九)
大师先天二年八月三日灭度,七月八日唤门人告别。大师先天元年于新州国恩寺造塔,至先天二年七月告别。大师言:“汝众近前,吾至八月,欲离世间,汝等有疑早问,为汝破疑,当令迷尽。使汝安乐。吾若去后,无人教汝。”
法海等众僧闻已,涕泪悲泣,唯有神会不动,亦不悲泣。
六祖言:“神会小僧,却得善不善等,毁誉不动。余者不得。数年山中更修何道!汝今悲泣,更有阿谁?忧吾不知去处在?若不知去处,终不别汝。汝等悲泣,即不知吾去处;若知去处,即不悲泣。性无生灭,无去无来。汝等尽坐,吾与汝一偈:《真假动静偈》。汝等尽诵取。见此偈意,与吾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
僧众礼拜,请大师留偈,敬心受持。愒曰:
“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
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
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
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
有性即解动,无情即不动;
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
若见真不动,动上有不动;
不动是不动,无情也无种。
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
若悟作此见,则是真如用。
报诸学道者,努力须用意;
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
前头人相应,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合掌礼劝善。
此教本无诤,若诤失道意;
执迷诤法门,自性入生死。”
众僧既闻,识大师意,更不敢诤,依法修行。一时礼拜,即知大师不久住世。上座法海向前言:“大师:大师去后,衣法当付何人?”
大师言:“法即付了,汝不须问。吾灭后二十余年,邪法缭乱,惑我宗旨。有人出来,不惜身命,定佛教是非,竖立宗旨,即是吾正法。衣不合传。汝不信,吾与诵先代《五祖传衣付法颂》。若据第一祖达摩颂意,即不合传衣。听吾与汝诵。颂曰:
第一祖达摩和尚颂曰:
吾本来唐国,传教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第二祖慧可和尚颂曰:
本来缘有地,从地种花生;
当来元无地,花从何处生?
第三祖僧璨和尚颂曰:
花种须因地,地上种花生;
花种无生性,于地亦无生。
第四祖道信和尚颂曰:
花种有生性,因地种花生;
先缘不和合,一切尽无生。
第五祖弘忍和尚颂曰:
有情来下种,无情花即生;
无情又无种,心地亦无生。
第六祖惠慧能和尚颂曰:
心地含情种,法雨即化生;
自悟花情种,菩提果自成。”
能大师言:“汝等听吾作二颂,取达摩和尚颂意,汝迷人依此颂修行,必当见性。
第一颂曰:
心地邪花放,五叶逐根随;
共造无明业,见被业风吹。
第二颂曰:
心地正花放,五叶逐根随;
共修般若慧,当来佛菩提。”
六祖说偈已了,放众生散。门人出外思惟,即知大师不久住世。
六祖后至八月三日,食后,大师言:“汝等着位坐,吾今共汝等别。”
法海闻言:“此顿教法传受,从上已来至今几代?”
六祖言:“初传授七佛,释迦牟尼佛第七,大迦叶第八,阿难第九,末田地第十,商那和修第十一,优婆鞠多第十二,提多迦第十三,佛陀难提第十四,佛陀蜜多第十五,(同胁)比丘第十六,富那奢第十七,马鸣第十八,毗罗长者第十九,龙树第二十,迦那提婆第二十一,罗(同睺)罗第二十二,僧伽那提第二十三,僧伽那(耶)舍第二十四,鸠摩罗驮第二十五,闍多第二十六,婆修盘多第二十七,摩拏罗第二十八,鹤勒那第二十九,师子比丘第三十,舍那婆斯第三十一,优婆崛第三十二,僧迦罗第三十三,须婆蜜多第三十四,南天竺国王子第三太子菩提达摩第三十五,唐国僧慧可第三十六,僧璨第三十七,道信第三十八,弘忍第三十九,惠慧能自身当今受法第四十。”
大师言:“今日已后,递相授受,须有依约,莫失宗旨。”
法海又白:“大师今去,留付何法?今后代人如何见佛?”
六祖言:“汝听:后代迷人但识众生,即能见佛;若不识众生,见佛万劫不可得也。吾今教汝众生见佛,更留《见真佛解脱颂》,迷即不见佛,悟者乃见。”
“法海愿闻,代代流传,世世不绝。”
六祖言:“汝听,吾与汝说。后代世人,若欲觅佛,但识众生,即能识佛。
即缘有众生,离众生无佛;迷即佛众生,悟即众生佛;
愚痴佛众生,智慧众生佛;心嶮佛众生,平等众生佛。
一生心若嶮,佛在众生心;一念悟若平,即众生自佛;
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
大师言:“汝等门人好住,吾留一颂,名《自性见真佛解脱颂》,后代迷人识此颂意,意即见自心自性真佛。与汝此颂,吾共汝别。
大师说偈已了,遂告门人曰:“汝等好住,今共汝别。吾去已后,莫作世情悲泣而受人吊问钱帛,着孝衣,即非圣法,非我弟子。如吾在日一种,一时端坐,但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坦然寂静,即是大道。吾去已后,但依法修行,共吾在日一种。吾若在世,汝违教法,吾住无益。”
大师言此语已,夜至三更,奄然迁化。
大师春秋七十有六。
大师灭度之日,寺内异香氛氲经日不散;山崩地动,林木变白,日月无光,风云失色。八月三日灭度,至十一月迎和尚神座于漕溪山,葬于龙龛之内;白光出现,直上冲天,三日始散。韶州刺史韦据立碑,至今供养。
此《坛经》,法海上座集。上座无常,付同学道际;道际无常,付门人悟真;悟真在岭南漕溪山法兴寺,现今传授此法。
佛教慧日网为您提供最新的佛教慧日信息,让您快速了解佛教慧日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佛教慧日。